徐湘文,黃立瓊,李瑞銀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惠州 516002)
我國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人口數量越發龐大,隨之而來的老年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腦卒中為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具有危險性高,致殘率高等特征,是影響老年人群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1]。腦卒中可造成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這是該病的常見并發癥,對患者生活影響較大[2]。常規的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方面的表現不佳,反饋式早期康復護理是一種綜合多方面理論的護理模式,本研究將反饋式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中以改善患者的神經、認知功能及依從性,現將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配合;②患者病情穩定,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意識障礙等;②患者合并肝腎功能、心臟等其他臟器嚴重病變;③患者精神異常不能配合干預。
所有患者中對照組男性4 0 例,女性3 0 例,平均年齡(56.39±4.26)歲,平均病程(9.16±2.11)d。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56.53±4.37)歲,平均病程(9.20±2.09)d。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相比(P>0.05)。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神經內科護理干預方案。觀察組建立反饋式早期康復護理:所有訓練每天2次,5~10min/次。①凝視訓練:在黑板上按照從上到下,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畫紅色圓點,患者按照順序注視圓點,護士進行心理暗示,使患者感覺到紅點逐漸變大變清晰。引導患者延遲眨眼,眼睛疲勞方可休息。②冥想訓練:患者每日晨起與入睡時均進行時長為5min的冥想,患者調整呼吸,集中精力,開始冥想,放掉思想包袱。③復述訓練:將患者的生活物品收集起來放于桌面上,護士念出物品名字,患者尋找物品,逐漸增加念物品名的速度鍛煉患者的反應力。④圖片訓練法:搜集患者既往生活照片若干,使用平板電腦展示圖片,引導患者回憶既往生活記憶,幫助患者發散性思維能力。⑤康復運動訓練:患者仰臥位或側臥位,責任護士進行肌肉按摩,肌張力低的肌肉群進行揉捏,肌張力高的肌肉群做安撫性按摩。患者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先進行被動運動,后進行主動運動,待小關節可自主主動運動后轉向生活能力訓練。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進行如下指標評估。
1.3.1 神經功能
使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患者神經功能,分值越低則表明恢復越好。
1.3.2 精神狀態
使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患者精神狀態,測驗結果等同于文化水平。得分越高則文化水平越高。
1.3.3 生活能力
使用改良Barthel 指數對患者的日程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得分越高則自理能力越好。
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取%表示,檢驗水準α=0.05,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與生活能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的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認知評分與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患者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智力狀態及生活能力差異對比(分)
研究依據患者的既往生活習慣、事件等建立看圖回憶干預能夠幫助患者喚起其對既往生活的回憶,幫助其更快恢復記憶。注意力訓練時采取畫紅點的方法,患者在軀體功能未恢復的狀態下可以通過眼睛觀察紅點來提高其注意力、思維能力、空間感等方面能力。冥想訓練能夠幫助患者調整情緒與思維,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而復述訓練不僅可鍛煉患者認知物品的能力,還能夠提高患者的反應能力。除進行認知訓練外還進行了肢體康復訓練,護士引導患者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從被動運動過度到主動運動,患者能夠在病情穩定的早期進行軀體功能恢復訓練能夠盡快的幫助其恢復正常的軀體功能。且訓練達到一定程度時護士將引導與鼓勵患者進行生活相關活動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反饋式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認知功能與臨床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