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茂霞,江 杏,黃容秋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2)
心臟瓣膜置換術在臨床中是治療心臟瓣膜病的主要手段,其利用人工機械瓣膜來代替患者的原生瓣膜,從而糾正患者的異常心臟結構,該手術治療方案的效果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1]。雖然心臟瓣膜置換術獲得了滿意臨床效果,但對于患者而言術后的照護卻具有較高的要求,加上術后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約有6%的患者死亡在置換術圍術期[2,3]。本研究建立康復護理路徑以求提高術后護理效果,降低患者病死風險。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臨床中心臟瓣膜病診斷標準;患者符合心臟瓣膜置換術適應癥;患者既往無心胸手術歷史;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并配合。排除標準:患者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認知障礙、智力障礙等;患者術后病情不穩定;患者伴隨糖尿病等基礎病。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46~67)歲,平均年齡 (55.39±4.56)歲;手術分類:單個置換31例,雙個置換14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46~67)歲,平均年齡 (55.43±4.51)歲;手術分類:單個置換29例,雙個置換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應用康復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1.2.2 臥位恢復期
①病情評估: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與疼痛反應,病情穩定方可開展康復護理。結合評估結果確定護理需求,明確護理措施;②呼吸功能:評估呼吸狀態后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阻力呼吸訓練(三球式呼吸訓練器);③健康宣教:采取碎片化宣教法,依據病情需求、患者需求、干預內容進行適時宣教,增強宣教的現實需求性。對可進行實物演示的宣教內容采取演示法床旁宣教,要求宣教人員提前做好宣教準備;④被動肢體訓練:臥位期對患者進行被動軀體訓練,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并進行肢體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2次/ d,20~30 min/次。
1.2.3 坐位恢復期
①主動肢體訓練:患者緩慢抬高下肢至離開床面20~30 cm,膝蓋屈曲向胸前后緩慢放下,如此循環。2次/ d,20~30 min/次。②有氧運動:患者于床上做”蹬自行車“動作,2次/d,10~20 min/次。
1.2.4 站位恢復期
①康復評估:依據患者住院這段時間各項指標數據繪制折線圖,對比不同階段的差異并講解給患者聽,增強患者的抗病信心,減輕其術后焦慮程度;②漸進式四肢訓練: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先進行抬腿、伸展手臂等動作熱身,后進行從輔助到獨立的行走鍛煉,鍛煉強度從30m開始,每次增加10m,逐漸延長走路距離。如心率超過靶心率則停止運動。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計算發生率。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總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步行150m時間。③心功能分級:術后3個月使用NYNA心功能分級對患者進行心功能評估,該分級按照癥狀將心功能分為I、II、III、IV級,分級越高則心功能越差。
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t值檢驗,P<0.05時認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率(2例,4.44%)低于對照組(8例,17.78%),兩組相比(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下床時間與步行150m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心功能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級差異(n)
瓣膜置換術較難實現心功能的完全恢復,需要結合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來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康復護理路徑以既往研究成果為基礎并結合院內的實際情況而制定,既具有先進性,又能夠滿足我院的臨床需求。護理路徑中按照患者的不同康復階段分為臥位康復期、坐位康復期與站位康復期,分別給予不同的訓練,訓練包括心肺功能與肢體功能兩大類,實現了循序漸進的康復護理,從而能夠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與康復效果。且還進行了碎片式宣教與康復指標折線圖講解,這使得患者依從性與抗病信心均提高。從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一般情況、心功能、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路徑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降低并發癥風險,提高心功能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