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榮,劉紅姝
(湖南省長沙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湖南 長沙 410015)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病情發展快,一般來說,在發病后的48h內是病情最嚴重的時期,發病后2~7d的時間內是患者各類并發癥的高發時期,其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患者常見并發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通過有效手段提高急救流程的執行率,可以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家屬知情、自愿前提下被納入此研究,于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間被我院收治,本研究以先對比、后分析的形式展開,對患者行隨機分組,包括對照組、研究組兩個組別,各30人。對照組資料:人數30例,男女占比均為50%,各含15例,45歲、71歲分別為患者最小和最大年紀,(58.37±3.42)歲為年紀平均值。研究組資料:人數30例,男女占比分別為53.33%和46.67%,各含16例和14例,45歲、71歲別為患者最小和最大年紀,(58.40±3.41)歲為年紀平均值。倫理委員會允許此次研究,患者及家屬研究知情權得到保障,組間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急救流程。監測并記錄患者體征,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為搶救做好準備。
記錄體征并監測心電情況,行抽血等檢查,并做術前準備。
研究組患者在急救流程中施行品管圈工作模式。1)品管圈建立。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執行率為目的建立品管圈,由科室護士長、護理單元護士長、以及臨床經驗不少于5年的護士作為組員,共10人。2)P(Plan,計劃階段)。針對心肌梗死急救流程執行效率低這一問題,制定原因調查及分析表,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改進流程;3)D(Do,實施階段)。①出診流程。急救團隊接收到出診信號后立即出車,期間保持與現場人員的交流,密切詢問患者情況,根據現場情況做好急救器械及物品的準備,告知其注意事項并指導其基礎急救方法。②現場急救。到達現場后立即遵醫囑進行急救,行體征及心電圖監測,并給予患者吸氧,告知患者家屬轉運風險并給出科學意見,若其同意轉運即指導其簽署同意書并準備進行轉運。③轉運流程。轉運途中繼續監測并記錄患者情況,評估患者病情急危險級別,向急診處介紹患者情況并叮囑其做好準備,途中若患者清醒則給予安慰及鼓勵;④院內急救。患者送至院后立即送入急診室進行急救,持續給藥及心電監護,至少2名護士協作在到院3min內進行靜脈通道建立,到院10min內取血液標本后行心電圖檢查,確診后立即給藥;4)C(Check,檢查階段)、A(Act,改進階段)。檢查品管圈成立的效果,不定期的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流程執行率進行檢查及考核,再次尋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制定針對性的改進計劃及方法,將其實施到急救工作中。
對比組間急救情況。
急救情況:出診時間、分診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D-B(入院-球囊初次擴張時間)、急救總時間、并發癥。
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率表示,連續性校正x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急救情況優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急救情況對比
隨著近年一些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在我國的人群中出現率的提高,一些心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有了顯著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臨床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至少20萬的新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來說,其急救流程的執行率對急救結果有直接的影響,傳統的急救流程執行率不理想,這與其未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工導致流程混亂有關,進而對急救效果造成影響[3]。品管圈是指同一部門的工作人員圍繞著同一目的、自發的組成一個質控小組,以頭腦風暴的形式相互進行啟發,圍繞質控目的展開討論及研究,最終實現這一目的[4]。本文將此理念應用至研究組患者的急救流程中,有效提高了急救流程的執行率。
綜上所述,品管圈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的執行率,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可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