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桂,王曉蕾,楊麗花
(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老年病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一定程度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病發率,動脈粥樣硬化便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據統計數據表明,6成以上腦卒中死亡患者并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同時,臨床研究表明,酗酒抽煙的患者更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同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也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原因。
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為時間節點,選取于我院治療的9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表均分所有患者成兩組,一般組和觀察組。一般組45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50-86歲,平均年齡(68.2±2.7)歲;觀察組45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齡50-87歲,平均年齡(68.7±3.0)歲。比較兩組患者以上基礎資料未發現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給予所有患者常規對癥治療,加強健康宣教。基于此,一般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中醫護理干預聯合消斑敷貼,消斑敷貼作用于雙側人迎穴處及斑塊處,每天1次,3個月為1個療程。中醫護理干預內容:(1)對癥護理: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合理控制溫度、濕度;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2)情志護理:病發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及時予以疏導,促使患者心情舒暢,肝氣調達;面對患者疑慮耐心解答,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3)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均衡飲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攝入低鹽、低脂,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4)康復訓練:結合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運動,通暢經絡,有助于促進恢復。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血脂水平、斑塊性質、斑塊面積的變化。
評定本文研究結果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并以此開展數據分析,使用SPSS 18.0版本,使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測;使用(±s)表示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通過分析如果P值小于0.05,則表示具備統計學意義[1]。
通過治療和護理,觀察組患者斑塊穩定數31塊、不穩定數為9塊,一般組患者斑塊穩定數18塊、不穩定數為22塊,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滿足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護理,觀察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為(0.80±0.11)mm,一般組為(0.90±0.12)mm,斑塊面積:觀察組為(13.45±3.28)cm2,一般組為(14.30±4.32)cm2,對比兩組數據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生活質量(KPS),護理后觀察組KPS評分上升( 78.6±11.9),比一般組( 67.5±9.6) 高,(P<0.05)。具體見表二。

表一 對比兩組患者斑塊面積、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

表二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對比
動脈粥樣硬化同血脂異常、血管壁成分變化等因素相關。伴隨個體年齡增長,血栓、雪中、纖維增厚、裂隙等因素的出現,一定程度增添了血管內皮合并損傷,損傷的發生容易減弱血液流速,或者導致血管封閉,由此容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因為該病癥具有極高的致死率、病發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成為心血管領域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由于急性心梗病發率逐年增長,使得人們高度重視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針對頸動脈粥樣硬化西醫主要采用降糖、降脂、降壓、控制飲食等治療,臨床以降血脂藥物應用最為廣泛;他汀類藥物在其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該類藥物具有橫紋肌溶解、肝損傷等副作用,由此影響著病癥治療效果。因此,運用安全有效的方法抑斑、減斑、穩定斑塊成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中醫從瘀、濕、痰、毒等論治,從肝、脾、腎入手以調節臟腑功能,治法有針、藥等,據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中醫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2]。
在對癥選用治療措施的基礎上,采用合適的護理措施也非常關鍵,能夠夯實護理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經由本文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中醫護理干預聯合消斑敷貼獲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消斑敷貼是基于中醫“胸痹理論”和“經絡穴位理論”的中醫療法,將中藥與穴位相結合,采用人迎穴或有斑塊處貼敷,通過皮膚滲透吸收和經絡傳導發揮藥效[3]。
總而言之,將中醫護理干預聯合消斑敷貼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護理中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能夠穩定或者逆轉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