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云
(廣西貴港市中西結合骨科醫院內二科,廣西 貴港 537100)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單鈉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軟骨、骨質及其他組織而導致的炎性反應,屬于代謝性風濕病的范疇[1]。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在深夜發作,受累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表現,最常累及第1跖趾關節,其次為掌指、指間關節及踝關節,同時伴發熱、頭痛、全身乏力等癥狀。我科使用口服非布司他片、內服中藥白虎桂枝湯加減、外敷三黃散聯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辦法,療效確切。
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例共88例。入選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和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3]。排除標準:關節疼痛無法忍受者(VAS=10分);存在精神及心理障礙以及無法正常表達者;繼發性痛風;合并惡性腫瘤者;有胃部出血病史、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者;伴有嚴重心肝腎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不能配合本研究的患者。對照組42例,男性 41 例,女性 1例。年齡 33~53 歲,平均43.30歲;發病時間 10-42 h,平均 30.6 h。治療組 46 例,男性 44 例,女性2 例;年齡 38~55歲,平均為46.20 歲;發病時間 8-46 h ,平均31.10 h 。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臥床休息,避免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等應激原刺激,禁酒,予低嘌呤飲食,同時囑大量飲水(每天大于2000毫升)。停用所有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對照組口服非布司他片 [杭州朱養心藥業有限公司],每次 40 mg ,每日 1 次。治療組口服非布司他片的同時,內服中藥白虎桂枝湯加減:知母12g、石膏15g 、黃柏12g 、炙甘草10g、桂枝10g 、茯苓12g、豬苓12g、路路通20g、丹參15g、川芎12g、大黃6、澤瀉12g等藥組成。每日 1 劑,水煎取汁,分 2 次溫服。疼痛發作關節局部外敷三黃散(大黃、黃柏、黃連,按1∶1∶1 的比例研末)用米醋調為糊狀備用,使用時取藥膏適量均勻攤于紗布上,再用1層紗布覆蓋后,外敷痛處,以綁帶和膠布貼敷固定,每日敷藥1次,每次2-3小時。7天后評估兩組的治療效果。
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患者關節腫痛癥狀、局部壓痛體征完全消失,關節活動正常,血尿酸正常,VAS 評分 ≤1 分。有效:患者關節腫痛癥狀、局部壓痛體征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血尿酸下降,VA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無效:關節腫痛癥狀、局部壓痛體征無改善,血尿酸無降低,VAS 評分較治療前無改變。總有效=顯效+有效。
應用SPSS 11.0 統計分析軟件。采用t檢驗及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一 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
見表二。治療后結果顯示:治療組血尿酸、VAS 評分降低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 )。

表一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二 兩組治療后血尿酸水平、VAS評分比較(±s)

表二 兩組治療后血尿酸水平、VAS評分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血尿酸( mg/L ) VAS評分(分)治療組(n=46) 治療前 846±196.5 7.8±1.6治療后 396±198.8 *△ 2.0±2.0 *△對照組(n=42) 治療前 792±178.7 7.6±1.8治療后 607±177.6 * 3.6±2.2 *
針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一般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秋水仙堿片以及糖皮質激素治療為主。非甾體抗炎藥為治療痛風的一線藥物,早期、足量、全程使用是治療痛風急性發作的關鍵,一般在24 小時內服用。病情控制后,2—3天開始減少至常規用量。秋水仙堿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特效藥,它可抑制炎癥、止痛,但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肝損害、脫發等。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面臨的難題。因此對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不必非用秋水仙堿不可。非布司他是一種黃嘌呤氧化酶(XO)抑制劑,通過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濃度。適用于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癥的長期治療。因該類藥物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有理由成為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但是在服用非布司他的初期,經常出現痛風發作頻率增加。這是因為血尿酸濃度降低,導致組織中沉積的尿酸鹽動員。為預防治療初期的痛風發作,建議同時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秋水仙堿。在非布司他治療期間,如果痛風發作,無需中止非布司他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痛風進行相應治療。
中醫對痛風的治療一般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中醫多辨證痛風急性期為濕熱蘊結證.其相應治法為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白虎桂枝湯加減[5]取于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其中黃柏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功效,長于清瀉下焦濕熱;以石膏辛寒,清氣分之伏熱;佐入桂枝,辛甘溫之輕揚,引導涼藥以通營衛;兼知母專理陽明獨勝之熱;茯苓、豬苓、路路通、丹參、川芎、大黃、澤瀉活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是治療肢體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之良方,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病機相符。三黃散中大黃藥性苦寒,走而不守,能瀉熱毒,消癰腫,入脾經,脾主肌肉,具有活血祛瘀、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清上焦濕熱,瀉火解毒,入肺經,肺主皮毛,具有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黃柏清熱燥濕,解毒療瘡,善治下部濕熱,入腎經,腎主骨,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療瘡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通過三黃散中藥外敷從皮膚吸收,直接進入病變部位發揮治療作用,起到散瘀、消腫和止痛的功效。三黃散局部外敷治療的臨床觀察表明:三黃散對改善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狀療效確切,具有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6]。
綜上所述,我科臨床研究表明:口服非布司他片、內服中藥白虎桂枝湯加減、外敷三黃散聯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確切,且無明顯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