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來清
(南京市六合區精神病醫院,江蘇 南京 211500)
精神分裂癥為常見臨床精神障礙疾病,多采用藥治療以控制疾病發展,而康復期階段患者的病情逐漸穩定,但于該階段患者因害怕面對社會等因素仍存在不同程度焦慮、自卑不安等多種復雜情緒,不利于疾病康復。故在施行治療、護理干預同時需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1]。本次研究即分析對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心理護理的臨床價值。
選取本院收治的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60例,納入時間自2019年6月~2019年12月,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60例患者分組。其中參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例數之比為19:11,其年齡在25歲~65歲間,年齡均值為(45.25±4.12)歲,病程為1年~10年,病程均值為(6.25±1.05)年;研究組30例患者中男、女例數之比20:10,其年齡在26歲~66歲間,年齡均值為(45.41±4.15)歲,病程為1年~10年,病程均值為(6.37±1.06)年。對比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納入本次研究的60例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均施行常規護理干預,即監測患者心率、血壓等體征數據,指導、監督患者用藥,給予生活指導等。參照組、研究組均施以常規護理,研究組同時加大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
(1)環境干預:為消除因住院環境不良刺激所致不良情緒,每天清掃、消毒、通風,保持環境整潔舒適。同時確保病房內安靜,避免噪音刺激。(2)團體心理干預:每周組織病友交流會,患者對近期的疑問、不適及不良情緒進行傾訴,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整理,并針對性進行答疑以指導患者正確認知疾病。及時肯定患者優點,強化患者取得的進步,指導做好自我情緒調節和管理。(3)個體化心理干預:定期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評估,一對一訪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安慰、疏解和指導。并教會患者緩解焦慮的方法,如呼吸和肌肉放松訓練等。(4)社會活動:依據患者的年齡、興趣愛好和身體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如繪畫、閱讀、健身操、打太極等,分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生活的熱情。另一方面通過組織患者參與衛生勞動、社交技能訓練,鼓勵病友之間,護患之間的交流溝通,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適應性。(5)情感支持: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困難,如購買臨時需要的生活用品,與患者建立良好信任的護患關系,多傾聽多溝通,多給予患者鼓勵、肯定,并引導患者維持樂觀、積極心態。同時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鼓勵家屬多關心探望患者,以增強患者的歸屬感,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住院生活。
以SPSS21.0處理數據,評分結果以(±s)形式表達,數據對比采取t檢驗。若對比結果為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PANSS、HAMD、HAMA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下表1。
表1 比較兩組病患PANSS、HAMD、HAMA評分(±s,分)

表1 比較兩組病患PANSS、HAMD、HAMA評分(±s,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P<0.05。
組別 PANSS HAMA HAMD參照組(n=30) 50.65±7.41 46.35±3.47 45.82±3.72研究組(n=30) 43.82±6.73* 38.42±3.19* 37.28±3.46*
精神分裂癥屬慢性、遷延性精神障礙,病因復雜易反復,多存在思維障礙、情感障礙、幻覺等疾病癥狀,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也給家庭、社會帶來負擔。經用藥治療可控制其陽性癥狀進而穩定病情,但依舊存在一定程度抑郁、焦慮情緒,不利于疾病康復[3]。
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因即將出院面對社會,擔心工作、婚姻等因為疾病受影響,因而存在不同程度不安、焦躁情緒。而該階段的患者逐漸恢復自制力、自我認知,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故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加強心理干預,會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效[4]。通過環境干預以提高患者舒適度同時消除外界不良刺激,定期開展生活技能訓練和社會活動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及社會適應性。同時開展個體化心理干預、團體心理干預、情感支持以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以及疾病癥狀[5]。本文結果數據顯示,研究組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經干預后PANSS評分(43.82±6.73)分、HAMD評分(38.42±3.19)分、HAMA評分(37.28±3.46)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強化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緒、疾病狀況,有積極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