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珍,吳蘇弟,陳麗如
(中山市坦洲醫院,廣東 中山 528467)
新生兒黃疸為臨床上常見的兒科疾病之一,應給予患兒積極的對癥治療,從而改善患兒的病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隨著關于新生兒黃疸研究的不斷深入,現階段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方案較多,但隨之而來的是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不斷增高,因此,給予必要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的愈后具有重要作用[1]。
隨機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1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齡2~34d,平均年齡為(4.24±1.71)d。觀察組患兒中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齡2~35d,平均年齡為(4.21±1.66)d。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等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兒常規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早期患病干預:護理人員應系統地對患兒各項生命指標進行檢查,以預防患兒發生各種感染,給予患兒適度的皮膚觸摸,并密切關注患兒皮膚顏色的改變。(2)環境護理:應保持患兒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控制病房內的溫濕度,嚴格控制患兒家屬的探視,并由護理人員對患兒家屬進行限制探視的原因進行解釋。(3)產婦與患兒及早接觸:護理人員應向產婦講解及早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患兒的免疫功能。(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患兒發病的原因、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向患兒家屬進行詳細的解釋,以便于消除患兒父母的負面情緒,從而提高患兒家屬對臨床治療與護理的配合程度。(5)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沐浴后可實施撫摸,撫觸時可使用按摩油,房間溫度調整至適宜溫度,,通過撫觸新生兒可使新生兒處于放松狀態,從而促進患兒糞便的排泄。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干預,中藥方劑:柴胡20g,郁金20g,大黃20g,溪黃草20g,山枝子20g,煎水5000ml冷卻至40℃左右,而在清潔皮膚后與藥液中熏洗10~15分鐘,每天熏洗1次。
記錄兩組患兒的體重、血清膽紅素值、胎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收集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患兒體重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血清膽紅素值、胎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相關指標對比(±s)
分組 例數 體重/kg 血清膽紅素值/umol/L 胎便轉黃時間/h 黃疸消退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75 3.64±0.56 106.84±10.76 29.29±2.03 3.99±1.36 4.27±0.76對照組 75 3.54±0.51 156.19±10.26 59.74±2.51 5.84±1.66 5.96±1.46 t值 0.772 19.086 54.423 4.985 8.892 P值 0.442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為98.67%,對照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為88.00%,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n(%)]
新生兒黃疸為臨床兒科疾病中最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之一,病理性黃疸可引起新生兒神經系統的不可逆損傷,病情嚴重患兒甚至可以因膽紅素水平過高而致死或致殘,對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近些年來,新生兒黃疸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應引起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重視[2]。
現階段臨床上對新生兒黃疸患者的護理主要以常規護理為主,但臨床實踐發現常規護理方法對新生兒黃疸的愈后影響效果較低。而本研究中采用的退黃中藥熏洗治療新生兒黃疸,中藥熏蒸療法主要是采用體表給藥,中藥中的有效成分經皮膚、粘膜以及汗腺吸收入血后,對神經功能產生調控,能夠有效的糾正臟腑功能紊亂,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中藥可經汗腺導管開口經毛囊進入皮下毛細血管,藥物的吸收率與藥物和皮膚的接觸面積以及藥物的脂溶性呈正相關關系,當患兒角質層濕潤時,可提高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率[4]。中藥熏洗可改善宣肺功能,因“肺主從毛”,改善消費功能,可明顯提高患兒的皮膚排泄功能,從而使機體內郁結的膽紅素經皮膚排出。退黃中藥熏洗也可促進新生兒胎糞的排出,從而提高體內膽紅素經消化系統排泄,最終達到降低膽紅素和促進黃疸消退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黃疸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之上給予中藥熏洗,可顯著改善患兒的各項臨床指標,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