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英,馬曉曉,陳雪茹,趙春艷,徐 歡
(江蘇省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輸血治療作為血液科常見的治療手段之一,其質量管理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全。臨床中只有加強質量管理才能確保患者輸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2]。既往的管理方法存在部分缺陷,在臨床使用中仍會發生輸血不規范的現象。PDCA循環法作為一種標準化管理模式,通過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來避免日常管理工作的片面性[3]。有研究表明,將PDCA循環法應用于血液科輸血護理質量管理中可有效的提高輸血質量,保證患者的輸血安全[4]。
選取2020年1月~3月收治的未實施PDCA法進行管理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選擇2020年4月~6月使用PDCA法對我科輸血工作進行管理的3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9~88歲,平均56.5±3.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5.4±3.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診斷等方面相比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按常規輸血管理法進行管理,觀察組使用PDCA循環法進行輸血管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 科室成立輸血質量管理小組
該小組由護士長、責任組長及科室骨干護士組成。護士工作經歷保證在5年以上,且為中級及以上職稱。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組織、保證此項目的正常開展。
1.2.2 制定計劃
(1)對既往輸血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問題,找出主要原因進行分析。經研究分析發現輸注的速度和實際不符、輸注開始結束時間和實際不符、巡視記錄不及時和漏簽名、電子簽名與護理記錄簽名不一致為現存主要問題。
(2)分析原因:小組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法找出導致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護士相關法律知識缺乏,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護士工作量大,工作負荷重;護士責任心不強,工作流于形式。(3)制定計劃:根據相關原因,科室制定相關改進措施。
1.2.3 實施
(1)加強護士相關法律培訓:科室利用晨會時間組織學習《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強化護士法律法規意識[5]。(2)開展多種形式的輸血培訓:將臨床輸血知識培訓納入科室必修課,要求每位護士熟練掌握輸血相關制度及輸血流程。護士長不定期對其掌握程度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個人績效掛鉤。(3)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輸血前、中、后由雙人完成患者及血液的核對。(4)加強重點時段人員配置:經對既往數據分析發現,科室輸血主要集中在晚班時間段內。根據這一特性,科室實施彈性排班,增加了晚班人員配置,以保證輸血的及時性、安全性。(5)重視細節管理:科室規定執行輸血醫囑者必須為本科室護士,進修護士、實習生嚴禁執行此操作。對于低年資護士由高年資護士負責指導、監督完成此項工作。輸血操作執行結束后,由護士長通過調取信息系統護理文件及輸血登記本相關信息掌握責任護士的輸血流程是否符合規范,并將每一流程追究到個人,以提高護士責任心。(6)完善輸血護理相關記錄:臨床輸血護理記錄單作為護士執行輸血醫囑的原始記錄,必須按照相關規范準確記錄。護士在輸血后應及時執行電子簽名,并保證電子簽名時間與護理記錄輸血時間一致。
1.2.4 檢查
護士長、責任組長根據輸血管理質量相關標準,對前一天的所有輸血記錄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分析、糾正。
1.2.5 處理
輸血質量小組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改進措施,必要時進行下一輪的PDCA循環。
將實施PDCA循環前后兩組輸血不規范發生率進行對比。
在輸血管理中,實施PDCA循環前,共發生輸血不規范操作9次,不規范發生率為30%;實施PDCA循環后,發生輸血不規范操作2次,不規范發生率為6.7%。具體見表1。

表1 PDCA循環前后兩組患者輸血不規范發生率比較
將PDCA循環應用于血液科輸血質量管理中,能規范臨床護士的輸血操作質量,減少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此改進措施值得在臨床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