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鳳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因為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導致患者存在多種病癥,在多種元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糖尿病患者的發病數量持續性升高,同時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1]。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減少或者胰島存在缺陷而發生的一種代謝性病癥。很多患者對疾病不具備有足夠的認識,再加上這種病癥發病隱匿,絕大多數患者都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護理,導致在血糖異常期間出現低血糖等多種并發癥。針對此種現象,有必要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
將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診的82例糖尿病患者通過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同為41例。對照組患者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5和16例,患者年齡范圍在45~78歲,年齡平均(56.8±4.7)歲;觀察組中男24例,女17例,患者年齡范圍為44~78歲,中位年齡段為(57.2±4.7)歲。將觀察組患者病程、年齡等基本性資料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并無區別,可進行展開研究。
為對照組患者通過常規護理手段進行護理,根據醫囑為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并積極的對患者觀察病情,做好健康宣教等一系列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具體的護理為:
(1)健康教育。由護理人員與主治醫師共同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定期組織展開糖尿病護理循證醫學加強護理知識培訓。每周實行護理意見交流,針對提出的問題予以改進。加強對患者健康知識教育。在患者入院后對其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可利用面對面交流、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讓患者對糖尿病由更清楚的認識,叮囑患者不可隨意改變藥物種類與計量,以免出現不良反應。(2)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普遍年齡偏大,接受能力比較差,且文化程度不高,關于自身疾病的認知度也比較欠缺。患者病程長,長時間血糖處于較高水平,患病怕增加家庭成員的負擔,很容易出現多種負性情緒[3]。而負性情緒必然會對患者血糖控制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可觀察患者情緒變化,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預防不良情緒對病情產生不利作用。鼓勵家屬多關心和體貼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心和關懷。(3)飲食護理。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飲食對其血糖控制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在預防低血糖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確保能量供給并預防低血糖發生。飲食方案制定中,護理人員應注意控制患者日常飲食總熱量的攝入科學搭配日常主食、粗細糧食以及葷素,保證患者遵循飲食方案三餐定量飲食。可鼓勵患者日常飲食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則,兩餐之間可適當加餐。提醒患者控制高糖量食物的攝入,注意高膽固醇與高脂肪類食物的控制應當減少,督促患者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酒,保證充足睡眠。
通過統計學軟件處理SPSS 20.0,兩組患者的計數資料通過x2評分檢驗后,采用百分比來表示;經t原理檢驗后,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標準方差(±s)表示,在兩組數據比較P<0.05,的前提下,說明兩組患者組間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滿意度達到95.1%,明顯比對照組的80.5%高,存在統計學差異性(P<0.05);觀察組低血糖的發生率為9.8%,明顯低于對賬組的26.8%,存在統計學差異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n(%)]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一種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對患者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影響。特別是老年患者,低血糖的產生對其生命安全構成損害更為明顯[4]。隨著身體各項功能逐漸衰退,胰高血糖素分娩減少,腎小球的濾過性減弱,致使糖尿病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為確保患者生命安全,改善患者預后,需要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屬于新型的護理操作,護理人員根據循證醫學理論,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的個性化護理內容。在集束化護理模式展開的過程中,患者家屬也參與其中,對控制患者血糖發生效果的同時還可強化患者的健康知識。經積極有效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可明顯減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從本次研究活動的結果就可看出,集束化護理可顯著減少低血糖發生。
綜上所述,為糖尿病患者提供集束化護理方法對降低低血糖發生具有顯著效果,還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