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萍,張有婷*
(上海市嘉定區迎園醫院,上海 210800)
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已經從1980年的0.67%升高至2013年的10.4%,也就是每10個成年人就有1位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還在逐年攀升,糖尿病也已經從少見病逐漸發張成為常見病[1-2]。一旦患者形成2型糖尿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以及引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嚴重并發癥[3],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對2行糖尿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和護理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選取了來我院進行治療的2型糖尿病100例作為調查對象,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所有研究病例均為2019年5月-2020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計100例,對參與研究的病例進行平均分組,分組方式為抽簽法,即:對照組、實驗組。兩組患者均以確診為2型糖尿病,對研究中采用的治療和護理方案表示滿意。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8:22,年齡均值為(58.5±3.2)歲;實驗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4:26,年齡均值(59.1±4.1)歲。將對照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與實驗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P>0.05,不存在可比性。
一般管理護理: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并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健康管理護理:(1)完善組織結構,成立健康管理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邀請院內專家、主治醫生、營養師等進入小組,為患者制定健康管理護理方案;同時為患者進行健康檔案,將患者的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合并疾病、身體指標等填入檔案內;(2)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不同文化水平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關于2型糖尿病的相關常識,提高患者的重視度,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3)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由于擔心預后產生的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講解成功案例,為患者樹立治療信心;(4)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飲食喜好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告知其飲食應低鹽、低脂、低糖,少食多餐,多食用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5)運動護理,對患者進行運動干預指導,根據患者的體質量、血糖水平、年齡等綜合因素,對患者進行運動鍛煉指導,包括:太極拳、游泳、慢跑等;(6)生活護理,為患者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告知早睡早起,加強運動,按時服藥,定期復查。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控制情況。
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血糖控制情況均采用(±s)來表示,同時行T值檢驗,當P值<0.05時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學軟件SPSS17.0為本次數據處理軟件。
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的FBG、2hPG、HbAlc指標與實驗組相比均明顯更高,差異顯示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實驗組病例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s)

表1 對照組、實驗組病例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s)
HbAlc(mmol/L)對照組 50 11.25±1.71 12.37±2.02 7.59±2.06實驗組 50 8.33±1.58 9.16±1.12 5.14±1.3 t 8.8685 9.8272 7.1120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FBG(mmol/L)2hPG(mmol/L)
2型糖尿病是多發生于成年人的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持續升高[4]。目前臨床中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包括:雙胍類、磺脲類、格列奈類及胰島素治療,患者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藥物。本次研究中采用健康管理護理的實驗組患者在血糖控制情況和生活質量評分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明顯,再一次驗證了健康管理護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管理護理,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