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梅,邱家英*
(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四川 內江 641000)
以本院40例 PICC 置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PDCA管理后2019年1月-2019年12月6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PDCA管理前2018年1月-2018年12月40例患者作為對比組,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研究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60.23±12.41)歲,對比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0.24±12.84)歲,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性。且這兩個階段中護理人員均為發生變動。
自2019年1月起對護理人員施以PDCA循環管理,具體內容如下:(1)計劃階段。建立完善的PDCA循環管理小組,護理人員均工作5年以上,且取得靜療專科護士、腫瘤專科護士資格證,并根據院內具體情況選擇相關的負責人,完成監督管理工作。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的理論與操作評估,了解其實際的專業水平,制定PDCA循環幾乎,定期的進行項目進展情況互動,并聽取各成員建議,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改進。分析回顧我院所收治的 PICC 置管腫瘤患者的資料與護理記錄,總結護理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研究分析后制定可行性項目,落實到實際的工作當中。(2)實施階段。明確科室的規章制度、人員信息、注意事項等。根據置管要求置管時建立最大的無菌屏障,建立標準的置管查檢清單,確保置管護士遵循,清單由有資質的護士填寫,授權查檢的護士可停止任何違反無菌技術的操作程序。置管時使用超聲技術輔助PICC置管,提高置管成功率和降低置管相關并發癥。維護時建立維護清單,清單內容包括:物品準備,操作方法(1、評估穿刺點有無紅腫、滲血、滲液,導管有無滑出,敷料有無潮濕、脫落、污染等。2、臂圍測量:肘橫紋上10厘米處測量。3、沖封管:10ml以上注射器0.9%氯化鈉注射液脈沖式沖管,0-10u/ml肝素溶液正壓封管。4、去除敷料:0°-180°角自下而上去除敷料。5、消毒:2%氯己定或0.5%碘伏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面積大于15×15厘米)。6、導管固定:肘下導管呈C型或L型固定,肘上導管呈U型固定),建立攜管交接清單,包括穿刺點、敷料、臂圍、回血、沖封管、固定等等。(3)檢查階段。定期檢測護理人員的護理效果,針對缺點與不足進行及時的補充與改正,并反饋到下一個PDCA循環的計劃中去, 不斷循環從而達到持續提升質量的目的。
對比兩組患者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滲血及血腫、導管堵塞、血栓、皮膚反應、導管破裂/斷裂、導管異位、拔管困難等。
采集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與信息,使用SPSS20.0軟件將所有研究數據納入,其中計量資料評分對比行t值檢驗,通過(±s)表示;兩組患者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行x2值檢驗,通過率(%)表示。最后,判定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對比兩組患者的P I C C 導管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低于對比組,管理效果顯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PDCA循環管理采用科學化的管理方式,通過不同管理階段的互相融合,讓護理工作質量與流程以螺旋式的方式循環上升。在 PICC 置管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引入PDCA循環管理模式充分調動起了護理工作的計劃性,使護理人員通過順序性與系統性的護理工作完成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與護理目標,從而更好的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5]。PDCA循環管理可以及時有效的發現護理人員工作過程中的缺點與問題,進而實時的改進與完善,并反饋到下一個PDCA循環計劃當中。PDCA循環管理可有效端正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不斷的自我總結與反思,從而實現從根本上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目的。通過本文論述可知,對比兩組患者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均低于對比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PDCA循環管理在降低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中的應用價值顯著。能夠減少PICC導管堵塞和導管滑脫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