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敏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陜西 西安 71003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突發性極強的急危重癥,是由于長時間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細胞部分死亡所引起的,其主要癥狀表現為胸痛、胸悶、惡心嘔吐伴有大汗等[1],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即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治療)和藥物治療[2]。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帶來巨大打擊,及早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樂觀積極治療。
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8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常規組,每組各42例患者,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應用于觀察組,常規護理方法應用于常規組中。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57.5±1.5)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60±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采用常規護理應用于常規組患者中,內容包括每日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康復指導,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施行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內容如下:
(1)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增加與患者溝通的頻率,時刻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鼓勵患者多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對過于緊張、焦慮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工作,耐心細致講解疾病機制以及治療過程,語句要通俗易懂,舉例說明以往同種病例治愈的例子,來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于病情的發展。(2)為患者講述相關疾病知識以及臨床治療效果,定期為患者進行健康宣傳,樹立患者正確的治療理念,提高患者治療自信心,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方便后續治療以及護理。(3)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以及身體康復訓練計劃,用以保障患者身體所需營養正常攝入,同時通過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身體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從而加快患者身體恢復,提高患者生存幾率。
采用SPSS 21.0對研究患者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數據構成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數據分析,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焦慮情緒評分為(38.74±2.43)分,抑郁情緒評分為(37.42±3.14)分,護理依從性評分為(89.25±2.32)分,護理滿意度為95.2%;顯著高于常規組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護理依從性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護理依從性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常發生在老年人群中,其次為中年人,也有極少部分是由于家族遺傳,主要發病原因有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過度精神緊張以及不健康飲食所導致的,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患進行心肌梗死疾病。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已成為臨床上流行的護理方式之一,首先要加強醫護人員對心理護理的重視,其次不斷優化護理方式和健康教育形式,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和健康教育工作,對患者的病情具有改善作用,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改善情緒的重要手段[3]。
本研究顯示, 觀察組患者焦慮情緒評分為(38.74±2.43)分,抑郁情緒評分為(37.42±3.14)分,護理依從性評分為(89.25±2.32)分,護理滿意度為95.2%;顯著高于常規組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護理依從性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數據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獲得患者一直好評,在護理工作中具有較高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