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有 馬宜清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關鍵點,而高一新生的適應狀況,又直接影響著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各項發展。基于初中升入高中后學生的心理變化這一特點,教師提出相應的調整策略,幫助學生完成初升高這一重要過程的轉變,順利適應高中生活。
關鍵詞:初升高;心理變化;消極心理;調整策略
一、初升高銜接中出現的消極心理
1.生理變化引發的心理變化
與心理變化密切相關的是學生的生理變化。高中生的生理發育在經過青春期的快速發育之后逐漸進入一個相對平穩和最終形成的發展時期。最明顯的則是男生肩寬體壯,女生亭亭玉立。所以,在同伴交往中,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力更強,更喜歡和異性接觸和交往。還有學生情緒的發展。高中生情緒發展逐漸成熟,開始對沖動的情緒進行克制和忍耐,這時高中生會表現出一個特點——文飾性,也就是情緒會出現表里不一的現象。比如,受委屈,心里難過,卻在大家面前裝得若無其事;受到表揚,心里很高興,卻故意顯得滿不在乎等。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同伴關系的變化。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對人際交往方面的要求更高,已經包括人生共同的觀點、理想、信念,這也使得高中生的友誼更為深厚。
2.消極心理的表現
學生的消極心理最主要的是挫折心理,重點中學的學生集中了各初中校的優等生,學習成績都非常好,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大多是鄉村城鎮的中等及偏下學生。考入高中后,學生的自卑心理特別強,家長嘆息,親戚遺憾,他們的挫折心理不斷遞增,容易對高中生活產生抵觸情緒。除此之外,還有自卑心理、求助心理間歇心理、茫然心理、失落心理、懷舊心理和心理不穩定問題等,不一而足。
二、初高中銜接工作中學生克服消極心理的對策
1.自我認識和定位方面需要調整
對于新環境的適應最主要的問題是在這個環境中能夠盡快進行自我定位,也就是認識到自己在這個新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了解自己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哪些還是自己擁有的,哪些是自己要繼續努力的等。很多高一新生在面臨新環境時,對自己的認識基本都停留在過去的自我評價中,也因此會產生很多新環境適應問題。這種適應不良的問題一般都會在高一下學期或者高二初始表現出來。因此,高一新生有必要及時調整自我認識。
2.學習方面需要進行的調整
很多學生進入高中以后都會出現學習內容增多、學習難度增大、老師教學進度加快,作業和考試頻率和次數應接不暇等普遍的問題。如果在這樣的學習現狀中仍然保持初中老師手把手教學、老師督促一下學習一下,很有可能會適應不良。
高中階段作為初中到大學的過渡階段,如果在這一階段不去努力改變你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法,那么很快你便會遇到學習上的低谷,到了大學也很難跟得上其他同學。總體來說,改變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的習慣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達到目的的,因此我們在高一整個學段都應該不斷地去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學習的特色和自己的方式,不斷地在這個過程中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3.人際關系方面容易出現的適應不良
剛剛來到高中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己交到新朋友,但是每個人都有一些微妙的內心活動和從原來的生活環境帶來的一些習慣。有些學生曾經在初中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佼佼者,難免會帶著一些優越感來到新的環境。但是高中生對于事物的看法比起初中時更加的全面和個性化,帶著優越感的狀態會引起其他同學的看法,甚至會導致其他同學覺得你是個不容易親近的人、自以為是的人,很可能會被邊緣化。還有一部分學生從各個地區來到高中后可能從某些方面來看會稍微劣勢一些,或者有的學生很少被贊賞肯定,他們帶著一些自卑心理,總是拿自己的缺點或短板去與別人的優點相比,自己總是抬不起頭,這樣也會遇到人際交往的困擾。所以學生可以嘗試盡量放下自己曾經的優秀或劣勢,放下對高中學生交往的偏見,親自真誠地體驗和經歷,這樣你就會有新的收獲!
另外,在高中是青少年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幾年,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就是每個學生都會發現身邊人的想法自己都猜不透,正如你猜不透別人在想什么一樣。因為高中階段的很多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思維方面的自負性和絕對性。而這些問題不僅要靠老師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育,還要依賴于家長的繼續努力。家長對學生的影響仍是至關重要的。
4.家長需要關注的變化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一個轉折點,很多學生在小學初中時都是很聽話的學生,那時候只要聽話就可以優秀,但是高中是一個挑戰能力的階段,并不是聽話就能一切順利。家長朋友們應該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按照曾經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要盡量做到尊重孩子,像朋友般對話。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無可替代;小學階段,老師就是權威,所以很多小學生都有個口頭禪,就是“我老師說……”到了中學階段,特別看重友誼,在和朋友像“成年人般”的聊天中能找到共鳴。也就是為什么家長在對待這一階段的孩子時,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像朋友般地和孩子溝通。很多家長說他們越來越不會和孩子溝通了,說著說著就產生矛盾了,孩子也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了。不太會和孩子溝通的家長請記住,學會聽話比會說話更重要。聰明的家長總是愿意聽孩子說,而不是自己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認識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需要家長和老師講大道理,他們自己都會想明白,要讓我們的愛變得更科學、更有智慧。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初高中心理銜接輔導及健全人格培養》(課題立項號:BY[2018]G270)研究成果。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