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剛
摘 要: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由“知識本位”轉向了“素養本位”。因此,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運用其重構教材知識體系,對指導高三歷史的復習備考意義重大。以唯物史觀素具體內涵的前兩條來舉例說明。
關鍵詞:唯物史觀素養;指導;歷史復習備考
一、理解唯物史觀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培養目標,抓住了核心素養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對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主要有三個目標。第一,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第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首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其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第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起著束縛或解放、阻礙或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辯證運動規律,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歷史觀和方法論,在研究和解釋歷史方面比唯物史觀更周密、更全面。因此,唯物史觀作為學習歷史學科的史學理論,理解其內涵,是高三學生進行系統復習備考必須掌握的理論基礎。
二、運用唯物史觀重構教材知識體系
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目標的第三點是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高三歷史的復習備考工作,關鍵是建立以重點知識為核心的知識體系。人教版高中歷史主體知識包括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必修二物質文明史、必修三精神文明史三部分,主要是以專題的形式來講解知識,其弊端是割裂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也不適應高考對知識點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運用唯物史觀重新整合和構建教材核心知識體系,既有利于節約有限的復習備考時間,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重新認識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理解社會變革的本質,提升應對高考的能力。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首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就是在春秋戰國這個歷史大變革時期,奴隸制逐漸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下的一種思想領域的解放;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想的出現,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而需要的一次思想革新。但它與西方的啟蒙思想有本質的區別,仍然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是一種封建思想。其次,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古今中外不同時代各具特色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就是當時社會面貌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文藝領域,中國的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反映的就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逐漸壯大,適應下層人民的文化形式實行推陳出新。宋詞反映的是軍民渴望光復中原、實現全國統一的雄心壯志;元曲反映的是下層人民遭受的壓迫與黑暗;明清小說反映的是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腐朽、沒落。西方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西歐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歷史性過渡。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形態的劇變,使人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浪漫主義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實現,追求客觀冷靜地分析與解剖現實的社會心理和風氣隨之形成,寫實性和批判性很強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應運而生。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實際上就是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通過向西方學習,尋求救亡圖存、強國御侮的社會思潮,這種在當時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思潮對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學習西方的三權分立體制,最終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春秋戰國時期,以鐵犁、牛耕為代表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誕生了鐵犁牛耕這種生產方式,也標志著鐵器時代的到來。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封建生產關系最終取代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兩次工業革命的出現,標志人類先后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其本質就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組織形式的更替——從工場到工廠,也推動了英國的資產階級代議制改革;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組織形式向壟斷組織過渡,壟斷資本家逐漸控制了國家的政治生活,也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其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在封建生產關系形成過程中,秦國通過改革和變法,推行縣制、改革賦稅制度、統一全國的文字、思想等措施,開創了持續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封建農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也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時,就會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總之,在歷史教學的焦點逐漸匯聚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新時期,面對高考改革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提高認識,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來指導高中歷史教學。唯物史觀作為研究歷史的理論基礎,用其重新構建教材知識體系,對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指導高三歷史的復習備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史學概論》編寫組.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