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中,各學科教師都要在有效傳授學科專有知識的同時達成“立德樹人”這個共同目標。就山區中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影響課堂有效實現育人功能相關因素以及措施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助力課堂育人功能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山區中學;課堂教學;育人功能
大家都很清楚,教師的核心工作是教書和育人。學校教育既要完成各學科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肩負著育人的責任。各學科教師都要在有效傳授學科專有知識的同時達成“立德樹人”這個共同目標。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實現育人功能,這很重要,也十分必要。但現實中,教師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理想,特別對于落后的山區中學情況更為嚴重。山區中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充分結合學科特點、利用學科優勢有效實現育人功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以下是個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與同行交流分享。
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須深入了解其本質和規律,只有按規律辦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曾經有位名師在教育專著中,從專業成長的視角描述教師專業發展的五重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當步入“教人生”階段,教師由學科教師成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視野由學生的學習、分數、成績擴展到學生的興趣、氣質、品性的培養等;當達到“教自己”階段,教師更是深悟其道:教師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學生在學校中不僅要學會學習,更要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最終歸宿還是指向“育人”,包括學生和教師自己。
立德樹人,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通過合適、有效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更應關注對人影響更深遠的必備品格的培養,如愛國、奉獻、責任擔當、善良、自信、珍愛生命、有信念、有追求等。學校內的育人,本質就是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的每件細小之事,都按符合正面的社會價值取向標準做好,并長久堅持,內化成為一種習慣,長大了自然會對其產生深刻長久的正面影響。這其實就是最為有效的育人;育人具有長期性、親歷性的特征。育人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不是上一兩節課經歷一兩件事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青少年學生深層次參與、經歷,真正觸動心靈,形成情感上的經歷和體驗,才能逐漸內化形成各種必備品格。一些教師常用的“說教”無法達到親歷性的標準。學校內育人,教師的示范、解讀、傳道很關鍵。因為以學生有限的人生閱歷,對一些現象、一些制度要求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內涵是無法自行領悟的。
影響山區中學課堂有效實現育人功能的相關因素,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青少年學生的人生目標
人只有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曲折漫長的人生路上才會有充足的源源不息的動力來源。有正確的、自帶正能量的人生目標,才能為人生確定正確的努力方向。在20世紀60—80年代,為將來有能力獲得足夠的生活物質,解決溫飽問題,為能跳出農門,將來能有更好的經濟保障,過上更安定、更有質量的生活,成為推動多少青少年奮發努力學習和工作的“核”動力。我國發展到現階段,物質、經濟、教育、科技等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物質、金錢對人的激勵作用已越顯乏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動機理論中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前三種需要屬于低一級的需要,只需通過外部條件就能夠滿足;后兩種需要是高級需要(精神需求),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得以滿足的,而且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得以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會出現”“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的需要,當該需要得以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會顯示出其激勵作用”,這是馬斯洛動機理論兩個最基本的出發點。
當前青少年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處于人生目標迷失的狀態,特別是經濟、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的廣大山區更為明顯。我們現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前三個層次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激勵作用正在逐漸消失,第四、五兩個層次的需求還沒有正確、清晰確立,其激勵作用還沒有充分激發,還不明顯。所以才會出現目標迷失后的一些表現: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出現所謂的“空心病”“空心人”。
對此,我們山區中學的教師在傳播學科知識的同時,要設法解決好青少年學生人生目標迷失的問題,以實現對青少年學生人生目標的整體重塑,重啟青少年學生內在的動力源,改善學校、家庭和社會在青少年學生教育上的效果。例如:地理課在講到環境保護時,介紹沙漠邊上用盡畢生精力治沙的治沙人的生活與追求;物理課在講到半導體技術時,介紹我國半導體芯片研發人員如何為擺脫西方大國的壓制和封鎖,為強國夢的實現而忘我拼搏,嘔心瀝血;時政課在講到我國“上天入海”尖端技術時,介紹科技人員為了人類未來共同命運,為“蛟龍號”潛水器深潛、“天宮”空間站建設所做的努力和付出,面對這種大國擔當、大國風范,滿滿的自豪感、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科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一些現實生活中追求精神實現者的楷模,理解他們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體會他們追求過程中的堅持、責任擔當的偉大,體會自我實現、被尊重的快樂和滿足;了解我國在各種科技發展前沿所處的情況和地位,由追趕者成為引領者,在關注人類未來共同命運上,已在履行大國應有的職責。這一切可以讓青少年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的存在,明白人可以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助于他們正確的、自帶正能量的人生目標的重塑,有助于解決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動力不足等問題。
二、師生的有效情感關系
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產生有效的教育影響,兩者間有效情感關系的深淺是一個關鍵因素。有效情感關系,是指兩個人在交往互動中所形成的可以對對方的思想、行為產生有效影響的一種深度的情感關聯。有別于日常中同事、同學、親人等人員之間一般的情感關系。例如,一個小孩就算誰的話都不聽,但在親人中總有一兩位的話能對他產生有效影響,這就是因為小孩與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較深的“有效情感關系”,他們的話才會對小孩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有效影響。銷售人員要做到影響客人的決定實現推銷產品的目的,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產生更有效的教育影響,都需要跟對象建立較深的有效情感關系。再者,在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加大了教師成長和學生成長時間上不同步的負面影響,阻礙了師生間有效情感關系的建立。
因此,教師要想對受教育者產生更有效的教育影響(包括知識的傳授和育人),就需要在與青少年學生交往互動中努力建立更深的有效情感關系。
三、育人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程度
對于山區中學課堂育人功能的實現,還跟教師在教學中育人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程度有很大關系。
1.教師是否能結合學科特點,利用學科優勢有效實現育人功能
學校工作中,各學科的教學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各學科均有各自的特點,在育人功能上也各有優勢。語文學科更易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品性、修養;地理學科更能讓學生體會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的思想觀念;理、化、生科學學科更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價值取向。山區中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否充分結合本學科特點、利用學科優勢有效實現本該有的育人功能,這對學校整體育人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
2.教師是否能抓住育人契機,挖掘、發揮育人價值
中學學科課堂教學,有很多即時生成性的過程,有很多的不可預知。因此能否準確把握教育的契機成為教育是否有效的關鍵,過與不及均無法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們山區中學學科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及專業水平,以確保有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抓住育人契機,有意識及有能力深入挖掘、發揮教學素材的育人價值,并很好地駕馭,才能做到以身示范、有效育人。
例如,當我們學習重心和杠桿的知識時,還可以介紹古代一種神奇的器皿——宥座之器。該器皿空置時傾斜,裝半時正立,裝滿則傾覆(即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既可加深青少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教會學生要懂得“滿招損,謙受益”“凡事皆需有度,過猶不及”等道理;青少年學生能在這樣的良機下接受教育,其學習及育人的效果必定會很理想。
3.教師是否能抓住細節,長久堅持實現有效育人
“寓教于無形”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青少年學生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當他感受到外界出現對其行為或思想產生影響和約束時,自然會形成一定的防御意識,以減小對自己影響和約束的有效性,使教育低效或失效。所以,最理想的教育是在學生不察覺的情況下,在經歷學習、生活等活動過程中完成教師設定的教育流程,這樣才會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學校內的育人,做法并沒有什么“高大上”,只要在校內學習、生活的每件細小之事,都按規范要求做好,將來自然會對其產生深刻長久的正面影響。中學各學科課堂上落實育人功能,也是同理。
在課堂教與學中,師生對待實驗都應有莊嚴的儀式感,以虔誠的態度看待科學與科學實驗,視儀器為珍寶,視科學實驗為最神圣之事;在參與實驗活動中,每個人都做到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尊重實驗事實。例如:使用天平加減砝碼必須用鑷子,量筒、溫度計讀數視線角度必須正確,不要人為修正實驗數據等;在物理學習中,形成一些縝密嚴謹的科學思維和習慣,客觀理性看待萬事萬物。例如:光速很快,短距離的傳播幾乎不需要時間,但并非是完全不耗時間等;每次實驗后都能堅持做到整理好實驗儀器和場所,要復原歸位,能為他人著想方便他人使用。例如:規范操作,確保實驗室化學藥品不相互污染,折斷的導線要恢復正常可用狀態等;在學習活動中,時刻要有安全意識,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如熄滅酒精燈必須要用燈帽蓋滅,電學實驗中連接電路、檢查電路和處理故障一定要先斷開開關再進行操作等。
這一切,對山區青少年學生將來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價值取向,形成堅定的規則意識、敬畏規則的人生態度,做到自律、有信念、有追求,懂得責任擔當、珍愛生命等品格和習慣都無比重要。這就是我們希望得到的育人效果。在整個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每個細節做好,并長期堅持,讓這些“內容”得以內化成為每個人的習慣,育人效益必會實現。
參考文獻:
[1]萬瑋.教師的五重境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楊慶輝(1972—),男,廣東廣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縣教研室初中物理教研員,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研究教育科研重點項目課題主持人,首批肇慶市名師網絡工作室主持人,肇慶市第二批中小學名教師培養對象,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科研工作。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