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安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中往往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個字都可能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古典詩詞的學習過程中,通常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及聯想能力,完成對詩詞內容與意境的了解與探索。而對于美術生來說,由于長期從事美術創作,往往具備優秀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從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方面出發,完成對教學情境的引入、創建與感悟,提高高中美術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
關鍵詞:高中美術生;古詩詞教學;聯想能力
眾所周知,古典詩詞的創作離不開作者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展開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將古典詩詞中的具體文字描寫轉化為與自身經歷與思想相關的抽象化思維,并且能夠走進作品中完成與作者的精神交流,真正地理解并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實現對作者性格與品質的評價。在此過程中,最為重要且困難的事情莫過于將具體文字抽象化了,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建立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聯想與想象,打開古典詩詞鑒賞的大門。
一、引入教學意境,培養想象力
想象力的啟發與培養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可謂是重中之重,然而學生的想象力并不是憑空激發出來的,而是需要從學生的現實情感或經歷出發,經過一定的意境催化后形成。因此,在古典詩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把學生引入合理的教學情境之中,再完成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
比如,杜甫在《望岳》之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描寫了其登上泰山的情感,然而學生可能沒有這樣的登山經歷,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入教學意境完成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美術學生的繪畫經歷,使學生回憶起在畫高山或是大廈的過程中的感受,進而體會那種登高望遠的心情,從而進一步地體會詩人的思想與情感。此類教學環節實際上就是將具體的、書本化的文字抽象化,將古典詩詞中的文字描寫通過想象與聯想能力轉化為一幅幅優美且鮮活的畫面、一個個立體且生動的場景,從而使學生置身于其中,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此過程中,美術學生的繪畫功底與聯想能力無疑降低了引入教學意境的難度,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想象力
在引入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有效的現代化教學工具打造合理的課堂教學情境。在古典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作者通常抱著“詩中有畫”的思想,所以通常一首好詩也會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即便是哲理詩詞,作者也會將想要表達的思想融入具體的事物當中。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音樂、或視頻將詩詞中的畫面展現出來,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比如在柳永《望海潮》一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即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給予學生一定的觀察時間,再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圖畫所描繪的場景,使其能夠更為深刻地了解“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的場景。與此同時,這種名畫展示的課堂導入方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接下來學習內容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待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時,也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教師即可在一個更為輕松且愉快的課堂氛圍之中介紹“錢塘自古繁榮”的詩詞內容了,達到了打造高效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目的。
三、體會教學意境,拓展想象力
教師在完成古典詩詞教學意境的合理有效構建后,還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展開對教學情境的感悟。所謂感悟情景,即可分為“感”和“悟”兩個心理過程,其中“感”可以理解為感觸,即通過古典詩詞中的細節部分展開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和研究,而“悟”更多地指由表及內、由小及大的思想情感的把握過程。可以說“感”是“悟”的基礎,“悟”又是“感”的最終目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還應該傳授以學生一定的情景感悟技巧,從而降低學生在古典詩詞學習方面的難度。
比如在杜甫《登高》一文的學習過程中,開篇的四句主要描寫了其獨登高臺所見的凄清秋景,以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為輔,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既點明了時節與環境,又渲染了秋風蕭瑟、秋意漸濃、落葉紛飛、江水流逝的凄苦氛圍。而詩篇中的后四句為抒情部分,表達出作者秋日登高感慨羈旅之愁與孤苦之憂的情感。縱觀整個詩篇,前部分寫景,后部分抒情,情與景的高度結合恰到好處地渲染出一種孤獨悲涼的意境。而若想真正地讀懂詩人所抒發的情感,走進詩人的感情世界,就需要學生能夠對本首詩的意境展開一定的感悟,能夠想象出作者所描繪的景色畫面,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意境與氛圍。待學生能夠對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有一定的了解后,也就可以從根本上掌握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班級內開展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優勢,合理培養并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能力,幫助學生將具體的文字合理轉化為抽象思維,并且能夠通過教學意境的建立完成對古典詩詞的合理鑒賞分析。
參考文獻:
[1]謝玲.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淺析[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1):99.
[2]呂維剛.淺議高中美術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教育界,2014(32):103.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