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吉喪

電影《灰姑娘》劇照,該故事經過多次刪改后的版本,已經把仙度瑞拉的兩個姐姐“削足適履”的血腥劇情刪掉
“藍藍的天空銀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游玩……”熱播劇《隱秘的角落》讓童謠《小白船》魔化成“成年陰影”。
童謠悠揚的曲調和優美的詞句,為何勾起我們內心驚懼的情感?原因在于,劇情走向和拍攝所營造的詭異氛圍,使童謠和恐懼感緊密結合,這是一種“聯想式”的恐怖體驗。《小白船》本身并不令人害怕,是與《隱秘的角落》的結合,才讓人膽戰心驚。
《格林童話》中也不乏使人細思極恐的細節,但這些細節并非以“聯想式”呈現,而是以更直白的講述,使小讀者們心驚肉跳。
無人不知的《格林童話》,其實并不單純,有著多重身份。
首先,《格林童話》并非格林兄弟寫的童話。格林兄弟是童話的收集者和匯編者,而這些故事都來源于古代德意志民族口頭流傳的故事。
格林兄弟用自己獨有的方法,將民間故事匯編成冊。他們不主張在坊間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而是保留了口語特色和超越時空限制的敘述方式。
其次,所謂“童話”,其目標讀者也不限于兒童。1812年初版的童話集,原書名為《兒童和家庭童話》,是寫給女性和兒童閱讀的作品。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林童話全集》,是以威廉·格林1857年修訂的第七版為底本進行翻譯的。
從1812年的首版到1857年的第七版,《格林童話》經歷了多次刪改,且一次比一次更“純潔”和“適于兒童閱讀”,也就意味著,原版的《格林童話》中蘊含的血腥暴力、性描寫、傷風害俗等“少兒不宜”的內容被刪改了。
現在回憶起童年讀過的《格林童話》,一定會想到《灰姑娘》。經過多次刪改后的版本,已經把仙度瑞拉的兩個姐姐“削足適履”的血腥劇情刪掉。
同樣,也刪除了仙度瑞拉復仇的情節:幫助她搖身一變的老婆婆,馴養了一群鳥;老婆婆說“人和鳥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的”“鳥兒們能聽懂你的話”,善良的仙度瑞拉主觀上并不想報復繼母和兩個姐姐,但鳥兒們讀懂了她內心隱秘的意志;鳥兒們追逐著三人,鋒利的鳥喙啄瞎了三人的眼睛。
而與《小白船》相比有過之無不及的恐怖童謠,在《杜松子樹》的故事里有跡可循。
可憐的男孩被繼母砍下頭顱,男孩的肉被燉成了一鍋湯,不知情的父親吃了肉、喝了湯,善良的妹妹收集男孩的骨頭,一起埋葬在杜松子樹下。男孩化身成了一只美麗的鳥,飛入村頭巷陌,口中不停唱:
“我的母親殺了我,
我的父親吃了我,
我的妹妹瑪麗蓮,
收集我所有骨頭,
用一條絲巾包裹,
曲威特,曲威特,
我是多美的鳥兒啊。”
童話不僅放大人性的善,也放大人性的惡。殺人和吃人的罪惡行徑,以天真的童聲被不斷傳唱。這首恐怖童謠甚至傳遍整個西歐,不僅見于《格林童話》,同樣也被收錄于《鵝媽媽童謠集》(Mother Goose)中。
由此可見,童謠可不都是天真爛漫、純潔無暇,它們也時不時詠唱著孤獨、殘忍、自私、罪惡和精神失常的主題,仿佛想給年幼的孩子們展現一個更加完整而真實的世界。
在18世紀的西歐,大量的“消遣讀物”以小說體裁出現。因識字率的提升,當時的家庭婦女如饑似渴地飽覽各色消遣讀物。它們向新時代的女性提供了新的生活見解和感受方式,后世的文學家蓬馬丹將這些消遣小說統稱為“易讀文學”。
“易讀文學”故事情節簡單、離奇,主題圍繞著愛情、婚姻和冒險。充滿稚氣和奇情的驚險故事,深受百無聊賴的家庭婦女的青睞,她們閱讀這類小說往往只是為了尋求刺激。
易讀文學和《格林童話》中故事的特征往往相似,比如主要情節單一,有少量插曲或次要情節,人物雖然不是類型化的,但往往很容易辨別善惡,且二者也都蘊含了頗多的社會思潮和道德訓誡。

迪士尼經典動畫片《仙履奇緣》,取材于格林童話《灰姑娘》
童謠也時不時詠唱著孤獨、殘忍、自私、罪惡和精神失常的主題。
比如,當時流傳的某一版本《青蛙王子》故事中,公主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不婚主義者”,她討厭上流社會故作姿態的偽君子,極度抵觸政治聯姻。在她心中,世俗的婚姻生活就等同于屈居于宮廷內的無聊度日和對外出丈夫的苦苦等待。
公主的父親是一個開明的啟蒙主義者,他教導公主重視契約、信守承諾,教導她無視等級壁壘,以平等之心待人。能夠擔起治理邦國大任的公主,也就長成了一個啟蒙主義者的樣子。
和青蛙王子相遇后,公主發現對方是一個典型的自然主義者。他是一個梭羅般的“隱士”,雖貴為王子,但一心留戀大自然,甚至獨自在森林中居住,對外在于心靈的物質毫不在意,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
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擁有社會人格的啟蒙主義公主,與擁有自然人格的自然主義王子結了婚;婚后,矛盾沖突還是爆發了。
丈夫潛心文學創作、心無旁騖,但厭倦了森林生活的公主卻認為:王子只是“空想”,他拋棄了用勞動換取報酬的社會人生活方式,棲息于人的自然狀態中,是一個生活沒有意義的人。
兒子出生以后,公主更是搖身變成了“教育家”,成日教育兒子“理想和現實是不一樣的”。兒子受到了父母惡劣關系的影響,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不婚主義者。

《公主與青蛙》劇照
《格林童話》其實也像一部“當代女性生活準則”。
正因為起初的讀者受眾多為女性,故事的主人公也多為女性形象。因此,童話對女主人公性格、經歷和結局的講述,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其“道德訓誡”的功用。
《青蛙王子》故事的結尾,有一段對兒子之所以選擇“不婚”的敘述,反映了當時社會主流男性青年的擇偶觀念:
“娶一個有知識的女子為妻,雖說聰明但是活得太累了。
女人總是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丈夫身上,讓丈夫疲憊不堪。如果丈夫沒達到妻子的要求,妻子就會抱怨,罵丈夫沒用;如果丈夫達到妻子的要求,就要一生過得很累……
也絕不能娶一個花瓶。
她們只有好看的臉,沒有聰明的腦袋,她們笨得很,我們之間不可能有共同語言,她們生的孩子也不會聰明到哪里去,干脆不結婚算了,什么都平庸的女人寧可不娶。”
童話作品首要的讀者群體是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
當一則童話故事講述女性因為個性原因導致婚姻不幸,它就潛移默化影響著青年女性對自己的“反思”,進而對自己的性格和行為進行“糾正”。從這個意義來說,《格林童話》其實也像一部“當代女性生活準則”,其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體現了18-19世紀的性別觀念。
在童話故事里,女性主人公總是因為一種外力而陷入困境,又等待另一個外力的救助。
陷公主于困境的外力總來自其他女性。例如,原版的《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因為過于貌美引發生母王后的嫉妒,王后不擇手段將其殺害。而在格林兄弟多次修改之后,白雪公主的生母因病而死,因心生妒意而起殺心的人變成了后母。

《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中,白雪公主因為過于貌美引發王后的嫉妒
又如,《灰姑娘》中,仙度瑞拉的父親在家庭中對女兒的處境無動于衷,而直接的施暴者又是后母和兩個姐姐。
救公主于困境的外力,卻總是來自其他男性。白雪公主被好心的獵人槍下留人,又誤打誤撞和七個小矮人共同生活,最后還因為王子的到來而蘇醒。仙度瑞拉雖然受到仙女神力的加持,搖身一變成千金小姐,但是舞會結束后她仍然回到地獄般的家中,繼續遭受著繼母的虐待,后又是癡情的王子的到來,真正拯救了她。
無論是哪種狀態下的女主人公,她們無一不展現出“無辜者”的面貌,被害和被救都不是出于公主自己的意愿。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優雅的態度,才是公主的風范。
而另一方面,女性之所以愛情不順、遭人嫉妒、生活不幸,也都是因為女性自身的性格問題。
比如,《三片蛇葉》的故事中,公主之所以尋不到夫婿,是因為她追求極致的愛情,她要求丈夫在她死的時候為她殉情陪葬。
目前流傳的故事版本中,公主病亡前和病亡后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生前,公主與丈夫真心相愛;死而復生之后,公主突然就不再愛他,沒過多久就移情別戀了。
從深愛到不愛,故事缺乏必要的銜接,帶給讀者的感受是:仿佛公主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任性且自私,罔顧丈夫對自己的救治。
但在一些研究者的解讀中,是丈夫違背“殉情”誓言在先,他的背叛導致婚姻的信任破產,公主才因愛生恨。避而不談公主性情大變之緣由,將故事情節簡單化,這也許便于兒童閱讀和接受,但因果鏈條的斷裂,卻讓女性角色擔負起了“背德者”的罪名。
責任編輯何子維 hz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