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P2P的整治和互聯網金融熱潮的降溫,金融科技的概念開始回歸理性。此前一段時間,人們似乎更多關注金融疊加互聯網帶來的投機性,以及其對金融市場秩序帶來的擾動,和各種打著金融科技的幌子引發的亂象。然而,經過疫情的洗禮,人們似乎重新“發現”了金融科技不可或缺的功能。
在重獲榮光后,金融科技接下來的健康發展,首先要在總結前期經驗教訓上進行正本清源。
金融科技發展此前面臨的階段性挑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概念要么被過于泛化,要么被人為窄化。泛化時,似乎所有的金融創新它都脫不了干系;窄化時,似乎又專指區塊鏈和比特幣等這些看似“神奇”的東西。而金融領域整體的脫實向虛,偏重于在金融領域為創新而創新已經行之有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自然容易被有心人用來炮制各種概念和題材,推出各種錢生錢的游戲。
鑒于此,經歷前期戡亂后的中國金融監管者,已明確對金融科技創新的審慎寬容態度,在柔性監管理念下,矢志既要守住風險底線,又要鼓勵金融創新,避免偽創新引發市場大起大落的同時,不行“一刀切”之策阻塞創新。
創新之路總面臨種種挑戰,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尤其在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下,金融科技更是肩負著疏通中國經濟血脈的重任,需要大力發展并普及應用。人們首先需要回歸初心,剝去金融科技神秘的面紗,以中性化、工具化的視角來看待和發揮金融科技的實際作用。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人們利用金融科技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其實,金融科技在中國的發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即誕生于電子商務等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業態的實踐中。由此產生的支付便捷化、大數據采集和應用,以及場景革命等等,為互聯網公司率先使用,產生種種良好示范效應,又倒逼傳統金融機構迎頭趕上加以廣泛應用。近年來,一些銀行通過應用大數據建模和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工具,在風險識別、債務清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是要打通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各種梗阻,使各種要素暢通流動。這其中,提升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和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水平至關重要,這也是發展產業互聯網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其中,金融科技是重要一環。企業和不同經濟部門之間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供應鏈的打通,都離不開金融科技。事實上,中國的產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令相關互聯網企業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居于領先地位,進而反哺制造業企業和物流企業,實現協同發展。
當前由于“六保”和“六穩”壓力,中小微企業和服務行業的發展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它們的發展離不開合意的金融服務模式。到目前為止,強壓金融機構進行傾斜性貸款和利率針對性讓利,都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需要打開思路,從金融科技的應用入手,推出新的風險識別和定價模型,使得輕資產的和更多以知識資本為主的中小微企業,能夠得到更合意和更合適的金融服務。一些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在這方面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可以加大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
中國現在由于債務累積和實體經濟回報率下滑,面臨一定的金融風險挑戰。更好應對這一風險,要靠加大金融深化的力度。改革開放的前半期,我們主要靠產權改革,靠各種資產的進場來實現金融深化的乘數效應。現在要更多靠金融科技賦能下實體資產跨部門、跨地區和跨行業的更便利的流動,通過資產的數字化表達、計價和交易,來更好實現金融深化,通過更好盤活存量資產來化解金融風險。
以內循環為主體,同時還要輔之以內外雙循環,否則不可能形成內引外聯的暢達的循環,所以金融對外開放不可能走回頭路。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監管必須迎頭趕上,這本身也需要更好利用金融科技,如對各種嵌套進行穿透式監管、實時追蹤資金流向等等。
凡此種種,都表明金融科技必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前景,值得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