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沁雯
在新冠疫情這一年,全球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的速度并未減慢。
日前,世界上首枚基于區塊鏈技術生產的數字收藏幣LBcoin在立陶宛誕生。由一套六個隨機選擇的數字令牌組成,可兌換成物理收藏幣。
據立陶宛央行介紹,LBcoin只用作紀念收藏,不用作支付流通,也不屬于央行數字貨幣(CBDC,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
雖說并非真正的法定數字貨幣,LBcoin的問世卻展現了立陶宛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積極姿態。“發行LBcoin是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實驗。”立陶宛銀行副總裁Marius Jurgilas表示。
另據日本共同社報道,7月20日,美、英、德、法、日、意、加七國集團(下稱“G7”)基本決定將就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展開合作。
與此同時,領先全球試水的中國法定數字貨幣(DCEP)一直被國際重點關注。
此前《財經》獨家報道,DCEP先后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地進行封閉試點測試。本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滴滴出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為未來DCEP場景落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據報道,G7擬于8月底或9月上旬在美國舉行首腦會議,屆時將就中國“數字人民幣”作為國際性結算手段推廣的情況、國家掌握用戶購買歷史等個人信息的風險等事項進行討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金融競爭,或將發生在數字金融領域,而數字貨幣也許就是這場新競爭的終極戰場。那么,掌握了全球性的數字貨幣,就能很大程度上擁有全球支付與貨幣體系的影響力。
雖說并非真正的法定數字貨幣 ,LBcoin的問世卻展現了立陶宛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積極姿態。
從2018年宣布監管沙箱計劃開始,立陶宛央行便致力于研究央行數字貨幣。2019年10月,立陶宛央行發布《證券型通證發行指南》,為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資產融資提出了合規安排的指南。今年5月,立陶宛央行監管沙箱首批項目畢業,立陶宛央行宣布將開發立陶宛鏈。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范圍內有意研究和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并不在少數。
早在2014年-2015年,美國、英國等國家便就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能性作過討論。美國推進雙層設計的“聯邦幣(FedCoin)”、瑞典央行的“電子克朗(e-krona)”,以及加拿大央行推出的Jasper項目等,都是上述國家對數字貨幣鄰域的探索和嘗試。
作為一種新型結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不涉及現金交易也不依賴于某一國家,對于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增加主權貨幣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甚至有分析認為,一旦多國推行央行數字貨幣成功,全球將會加速“去美元化”,由美國經濟結構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將獲得改善。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20年發布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50%的央行因為現金需求下降而研發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同時,在21個發達國家和45個新興經濟體中,有80%的央行都表示在積極研究CBDC的問題,30%的央行表示將在近期和中期發行數字貨幣。
2019年6月,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推出Libra數字貨幣,主打支付和跨境匯款,對全球央行研發數字貨幣的進程產生深刻影響,加速了全球各國央行數字貨幣布局的腳步。
“沒有哪一種數字貨幣像Libra這樣,能夠引起整個貨幣和金融世界的緊張。”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得到”課程中表示。

中國央行設計的數字貨幣并不局限于區塊鏈技術,可以線上使用,也可以線下使用。圖/IC
今年以來,各國在數字貨幣領域競爭的“火藥味”愈發明顯。其中,日本的態度更是由“沒有發行的想法”轉變為“將央行數字貨幣納入官方經濟計劃”。
今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與英國、瑞士、加拿大、日本以及歐洲央行組成工作組,討論在本國發行CBDC的可能性。
7月,日本設立“數字貨幣小組”,探尋如何構建數字社會的最佳結算系統。據悉,該小組是對日本央行2月設立的CBDC研究小組進行改組、升格而來的正式部門。而在2019年,日本央行行長及副行長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日本沒有發行數字貨幣的想法,短期內也沒有相關計劃。
在歐洲地區,法國央行于今年3月宣布征集數字貨幣實驗項目,并在5月完成數字歐元的首次測試。6月,意大利銀行業協會(ABI)批準發布數字歐元的官方指南。7月,英國央行行長安德魯·貝利表示,該央行正在評估是否應建立一種由央行支持的數字貨幣。
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美元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美國也給予了數字貨幣充分的重視。今年5月,美國相關機構發布第一份數字美元白皮書,并成立咨詢小組,成員包括經濟學家、商業領袖、技術人員、律師、學者和消費者權益倡導者等。同時,美眾議院和參議院先后多次舉辦聽證會,討論數字美元和數字貨幣相關話題。
對比其他國家,中國央行對法定數字貨幣早有準備,并已成為世界數字貨幣賽道上的領跑者。
今年7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滴滴出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為未來DCEP場景落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某監管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由于滴滴涉及C端用戶,是一個很不錯的測試場景。
早在2014年,央行便開始提出研究數字貨幣。2017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同年中國央行通過數字票據交易平臺進行數字貨幣測試,成為全球第一家做該類實驗的國家。
與其他國家一樣,今年以來,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進程顯著加快。
今年4月,DCEP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地進行封閉試點測試,主要應用于小額零售交易的場景。據《財經》此前報道,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共同入局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試點。
7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滴滴出行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協議,DCEP的場景探索再下一城。
一位幣圈研究員告訴《財經》記者,與滴滴合作,是因為DCEP需要找一個切入點去擴展推廣。
“目前移動支付在國內是常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基本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DCEP對比這兩者并沒有太大優勢。滴滴是一個硬性的支付場景,與其合作可以算是第一個比較大的支付場景推廣落地。”上述幣圈研究員說。
他同時預測,“后續類似這樣強制的支付環境也會逐步運用上DCEP,比如地鐵、高鐵、水電繳費等。”
據《財經》此前報道,交通、教育、醫療以及消費等領域,將成為DCEP試點銀行的重點選擇場景。為了能夠做好數字貨幣試點工作,幾家大行不僅深入研究深圳場景選擇,在北京均有選址,設立封閉開發項目組。
央行數字貨幣為何引得世界各國競相布局?
有業內人士曾向《財經》記者指出,在微觀層面上,由于數字貨幣能夠實現點對點交易,可以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運作效率,進而可以降低企業杠桿率(資產負債比率)。
而在宏觀層面上,一位接近央行人士認為,由于測算更加精準,數字貨幣將有利于貨幣政策的實施。同時,不排除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會隨之改變。不過,央行的兩個功能——最終清算地位和貨幣創造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對于各國而言,布局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難免具有一定戰略意義。穆長春曾在“得到”課程中表示,“為了保護自己的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我們需要未雨綢繆。”
與國際上的CBDC不同,中國的DCEP的運營模式將采用中央銀行對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對接大眾的“雙層運營模式”,具有通用式CBDC的構架,以及電子現金的功能。
對比支付寶這類電子貨幣,一位幣圈研究員告訴《財經》記者,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因為該數字貨幣針對M0(流通中現金)發行,與紙幣的屬性功能完全一樣。
他指出,“DCEP剝離了第三方支付平臺,成為一個單獨的數字化錢包,這個錢包的安全性與紙鈔水平一致。”
“貨幣電子化與數字貨幣之間存在傳承關系,電子貨幣轉換更多是支付信息背后資金的流動,而數字貨幣則體現在貨幣體系的‘根上,即M0數字化,M0結構將發生變化。”某數字貨幣研究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盡管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還未真正落地,但中國不僅在速度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應用技術方面也更具開放性。
目前,對于世界各國而言,CBDC面臨的難題主要是分布式賬本的技術性挑戰,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卻不局限于區塊鏈技術。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曾向《財經》記者表示,大多數機構包括監管機構,研究數字貨幣都是基于區塊鏈技術,而中國央行突破了這樣的思維局限。“如果只是基于區塊鏈技術,那么,數字貨幣的使用就只能局限于區塊鏈上,所謂的場景,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國央行設計的數字貨幣,可以線上使用,也可以線下使用,連網絡都可以不需要,何況區塊鏈?所以,使用場景的想象空間是非常大的。”他判斷,中國央行若能推出數字貨幣,將對全球具有重大的示范意義。
中國的領跑者姿態也引起了各國注意。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G7擬于8月底或9月上旬在美國舉行首腦會議,將就中國“數字人民幣”作為國際性結算手段推廣的情況、國家掌握用戶購買歷史等個人信息的風險等事項進行討論。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副研究員、灣區國際金融科技實驗室副主任陳波在環球時報發表署名文章《G7央行數字貨幣合作盯上中國》。文章指出,本次會議預計將針對中國央行正在試點中的DCEP展開重點討論,而美國的態度將使得本次討論的政治性極大增強,值得各方關注。
陳波指出,當前中國的數字貨幣主要是定位于國內的小額零售金融領域,服務于金融體系的數字化升級,尚不具備支持人民幣國際化的能力。但是這一實踐仍然被歐美日國家過度解讀,賦予較多政治內涵,可以預見,未來很難避免成為美國等國家重點針對的目標。
槍聲已響,最先越過終點線的國家將很快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