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苗圃地實地觀察和幼苗地下蟲害進行調查研究,結合文獻資料,提出了苗圃地幼苗主要常見蟲害的防治方法,對于苗圃地幼苗保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幼苗;地下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泛指危害期生活于土壤中的各種害蟲。許多種類是農作物上嚴重害蟲,由于它們食性雜,分布廣,所有在鄰近農田的苗圃或在農耕地上建立的新苗圃以及山地苗圃中同樣又以苗木的幼根、嫩莖為食料,給苗木帶來很大危害,嚴重時,常常造成缺苗、斷壟等現象,故亦稱“苗圃害蟲”。
苗圃地幼苗蟲害主要常見的地下害蟲有四大類,即地老虎、蠐螬、螻蛄、金針蟲,這類害蟲棲居于土壤中,取食剛發芽的種子或幼苗的根部、嫩莖以及葉部幼芽,造成斷壟缺苗,給育苗工作帶來嚴重損失。地下害蟲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較難防治的一類害蟲,目前化學防治仍占有主要地位。
一、地老虎類
地老虎屬鱗翅目、夜蛾科、切根夜蛾亞科,俗稱土蠶、地蠶等。目前國內已知地老虎有30余種,其中分布較廣、危害較大的在西北地區主要有大地老虎、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3種,尤其以小地老虎最為嚴重。
(一)生活習性
小地老虎是一種遷飛性害蟲,其越冬北界為北緯33°一線,在我國一年發生1~7代,發生世代數和發生期因地區、氣候條件而異。陜西省每年發生4代左右,常年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發蛾,4月底至5月上旬進入4~5齡危害盛期。幼蟲通常有六齡,平均溫度為17.5℃,全幼蟲期為40天。老熟幼蟲于5月中、下旬在土內筑土室化蛹,蛹期在21~23℃下平均為18~19天,6月下旬開始羽化。成蟲晝伏夜出,喜趨食甜酸味的液體。發酵物、花蜜及蚜蟲排泄物等作補充營養,對黑光燈和鎵鈷燈趨性強。
(二)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清除雜草,在產卵前進行可減輕成蟲產卵數量。鏟埂除蛹,地老虎老熟幼蟲多在田埂上越冬,在蟲口密度較大的田埂上,待其化蛹率達90%時開始鏟松田埂表土5~6㎝(化蛹深度),可殺死大量蛹。
2.物理防治。誘殺成蟲,利用黑光燈、糖漿液、楊樹枝把或性引誘劑等。捕捉幼蟲,對大齡的幼蟲,可于每天清晨扒開被害株周圍的表土,或田埂畦邊陽坡表土,進行人工捕殺。灌水淹殺,在幼蟲盛發期,用大水漫灌,可殺死大部分初齡幼蟲。
3.化學防治。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20%樂果乳油3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噴霧,效果較好。毒土或毒砂,50%辛硫磷或40%甲基異硫磷0.5kg,加水適量,噴拌細土50kg,50%甲胺磷或50%敵敵畏1份,加適量水后噴拌細砂1000份,每畝用毒砂或毒土20~25kg,順壟撒施于幼苗根際周圍。毒餌或毒草,90%晶體敵百蟲0.5kg,加水2~2.5kg,噴拌50kg碾碎炒香的棉子餅上,毒草用2.5%敵百蟲粉0.5kg,拌鮮草50kg,毒餌每畝用5kg,毒草每畝用15~20kg,于傍晚撒在幼苗行間地面,每隔一定距離撒一小堆,防治大齡幼蟲。
二、蠐螬類
蠐螬是鞘翅目、金龜甲科幼蟲的總稱,是地下害蟲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危害也最重的一大類群,我國重要的蠐螬有30余種,同一地區常多個種類混合發生。主要種類中危害最重的是棕色鰓金龜、華北大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等。
(一)生活習性
棕色鰓金龜在陜西2年完成一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土壤30~70㎝處越冬。越冬成蟲于3月中旬出土活動,4月下旬在土中產卵,5月中旬幼蟲孵化開始危害,至10月中、下旬潛入土層中越冬。翌年3月又上升表層危害至6月下旬老熟幼蟲遷至土壤60㎝處作土室化蛹;7月下旬在土中羽化,靜伏土內越冬,直到第三年春天才開始活動。成蟲多在黃昏和夜間活動,白天入土潛伏。
(二)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苗圃地使用腐熟的廄肥作底料,可減輕其危害。苗圃地周圍種植蓖麻,對黑絨金龜和四紋麗金龜有一定的麻醉作用。
2.物理防治。誘殺成蟲,利用黑光燈誘殺,近年來試用黑綠單管雙光燈(一半黑光,一半綠光),誘殺效果高于普通黑光燈,尤其是對銅綠麗金龜的效果更好。捕捉成蟲,利用成蟲假死性特性進行人工捕殺。
3.化學防治。溝施5%辛硫磷顆粒劑,每畝0.25kg或用地亞農、倍硫磷每1000㎡用藥5kg。毒土撒施,用西維因1~1.5kg或5%氯丹粉劑2kg摻細土20~50kg制成毒土,在苗圃整地時,均勻撒施地面,隨即翻入土中10~20㎝,效果較好。成蟲盛發期噴藥,使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50%敵敵畏或25%西維因粉1000~1500倍消滅成蟲。
三、螻蛄類
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俗稱土狗、拉拉蛄。我國發生普遍危害嚴重的有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兩種。非洲螻蛄發生遍及全國,華北螻蛄分布于我國北緯32°以北地區。
(一)生活習性
華北螻蛄3年左右完成一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壤深層60~70㎝處越冬。翌年3~4月開始危害,越冬若蟲4~5月間羽化為成蟲,5月為活動危害盛期,為當年第一次危害高峰。6月上旬開始產卵,6月下旬~7月中旬為產卵盛期,8月為產卵末期,7月、8月若蟲大量孵化,9月中、下旬為活動盛期,形成當年第二次危害高峰。11月上旬陸續遷入深層土壤開始越冬。
(二)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燈光誘殺,利用螻蛄趨光性進行誘殺,尤其在溫度高、天氣悶熱、無風的夜晚,誘殺效果最好。捕捉成蟲,利用螻蛄趨馬糞習性,進行人工捕殺。
2.化學防治。毒餌(谷)誘殺,50%甲胺磷乳油0.5kg,加水5~7.5kg稀釋,拌50~70kg炒香的谷子,制成毒谷,每畝施用1.5~2.5kg。毒土撒施,用西維因1~1.5kg或5%氯丹粉劑2kg摻細土20~50kg制成毒土,在苗圃整地時,均勻撒施地面,隨即翻入土中10~20㎝,效果較好。成蟲盛發期噴藥,使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50%敵敵畏或25%西維因粉1000~1500倍消滅成蟲。
四、金針蟲類
金針蟲屬鞘翅目、叩甲科,該科的幼蟲通稱“金針蟲”,成蟲叫叩頭蟲。我國記載有600~700種,其中分布較廣、危害較重的是溝金針蟲和細胸金針蟲兩種。
(一)生活習性
溝金針蟲3年左右完成一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蟲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當15㎝地溫達到8℃左右開始活動,以3月中旬至4月中旬活動最盛,在苗根附近土中產卵,卵期42天,5月上旬幼蟲大量孵化,幼蟲期長達1050天。幼蟲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鉆入土內15~18㎝處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成蟲于9月中、下旬羽化,在原土室內越冬。
(二)防治方法
金針蟲的防治可采用藥處理土壤、施用毒谷和毒餌等方法,基本和防治蠐螬、螻蛄防治方法一致。
參考文獻:
[1]陳杰林.蟲害綜合治理[M].北京:農業出版社.
[2]徐冠軍.植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洪升(1976—)男,陜西南鄭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造林綠化和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