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睿
馬龍,中國乒乓球“大滿貫”得主,打法全面,技戰術靈活多變,一直是乒壇的領軍人物。隨著中國乒乓球隊年輕小將的迅速成長,以樊振東為代表的新生一代崛起,逐漸走進乒乓球隊的核心位置。近五年間,馬龍與樊振東多次在世界大賽上交手,直至2018年底,兩人共交手17次,馬龍勝12負5,領先優勢明顯。
2019年4月,亞洲杯男子單打決賽中,馬龍與樊振東再次交手。最終,馬龍以2:4的比分落敗。這場比賽為馬龍敲響警鐘,在面對年輕小將的一次次沖擊,如何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合理地運用技戰術手段,是馬龍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多數研究者在研究馬龍的技戰術特點時,采用傳統三段法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傳統三段法能夠實現對技戰術科學的定量研究,但無法滿足運動員在某一場比賽中技戰術的變化和發揮的穩定性。國家體育總局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肖丹丹等人,多年致力于研究乒乓球國家隊隊員的技戰術特征,在傳統三段法的基礎上,構建了“雙三段統計法”,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踐性。本文選取了亞洲杯男子單打決賽的比賽,運用雙三段統計法,從發搶段、接搶段、相持段和開局、中局、尾局兩個視角進行觀察,使技戰術統計結果更加清晰,更能體現馬龍技戰術運用的變化和技戰術發揮情況,為馬龍總結輸掉比賽的原因并提出對策,以便能夠為今后的訓練和比賽提供數據支撐和理論參考。
本文以2019年亞洲杯男子單打決賽馬龍對陣樊振東比賽中馬龍的技戰術為研究對象。
1.2.1 錄像觀察法

表1 馬龍VS.樊振東賽事一覽表
1.2.2 雙三段統計法
1.2.2.1 雙三段統計法的定義
乒乓球技戰術的“雙三段統計法”提出于2018年,肖丹丹、周星棟等人發表了《乒乓球技戰術雙三段統計法的構建與應用》,針對單一的統計方法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全面體現所需要的數據這個新問題,經過與乒乓球國家隊教練員的多次探討,以及比賽的實踐檢驗后提出:將乒乓球技戰術統計中“發搶段、接搶段、相持段的研究”與“開局、中局、尾局的研究”合二為一,形成一個“雙三段”,稱為“雙三段統計法。”
1.2.2.2 雙三段統計法的主要內容
雙三段統計法將以得失分產生時序為特征的傳統三段法與以比賽進程時序為特征的開局、中局、尾局統計方法相融合。
首先進行指標的劃分:每局比賽中,任意一方得分在1-3分區間為開局段,任意一方得分在4-7分區間為中局段,任意一方得分在8分及以后為尾局段。每分球中,根據產生得失分的板數劃分,1、3板為發搶段,2、4板為接搶段,5板及以后為相持段。
其次是結構特征:雙三段統計法將比賽中的第2層次局和段相融合,構建了三個層次相互交叉、合為一體的結構(圖1)。以“局”結合“段”的視角往具體看,開局段、中局段、尾局段中都包含了發搶段、接搶段和相持段;以“段”結合“局”的視角往整體看,發搶段、接搶段和相持段中都包含了開局段、中局段、尾局段。縱橫交錯,形成一張網,更加全面、清晰地反映出運動員在比賽場上技戰術的運用和發揮(圖二)。

圖一 乒乓球比賽的結構及層次

圖二 雙三段的結構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每一分球進行數據采集,具體包括每分球產生得失分時的比分、板數、得失分情況等指標。在傳統三段統計法的基礎上,將研究對象比賽的原始數據錄入 Excel 中,并建立數據庫,計算各段得分率、各段使用率等作為評價參數。運用 Excel 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常規統計分析,獲取數據最終的分析結果。
得分率和使用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段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段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總得分+總失分)]×100%
表2中反映了馬龍技戰術運用的整體情況以及兩種三段劃分方法相互交叉的數據。

表2 馬龍(VS.樊振東)雙三段數據
縱向對比來看,發搶段得分率最高,占51.3%,接搶段得分率最低,僅有38.2%。發球的靈活多變為馬龍在第三板的搶攻創造條件,在自己的發球輪發揮更加果斷和穩定。接搶段不占優勢,接發球大多以控短為主,但樊振東臺內擰技術較成熟,容易搶先上手,造成馬龍被動防守,出現失誤。相持段在三段中使用率最高,得分率50%,由于兩人實力水平相當,比賽中更多的球會被帶入相持段,馬龍相持能力較強,能夠與樊振東抗衡。
橫向對比來看,開局段得分率最低,占40.7%,中局段得分率最高,占52%。結合視頻可以看出,馬龍一上場對自己的調動還是很快,上手積極主動,但發揮不穩定,急于進攻反而造成失誤。進入中局段,馬龍開始加強球路的變化,無論是發球還是相持變線,都比開局時靈活,也為自己創造出更多的進攻機會,進攻穩定性增強。尾局段得分率45.5%,表示馬龍經驗豐富,在接近賽點時能夠正常發揮,運用優勢技術得分。

圖四 中局段中的三段
圖三反映了開局段中的三段,馬龍發搶段得分率最高,其次是相持段,說明馬龍開局積極調動自己,找準進攻機會時,堅定執行戰術,發球搶攻戰術運用效果好。相持段使用率較高,發搶段和接搶段的使用率均較低,說明馬龍在開局比較謹慎,在擊球位置不佳時,更多以控短方式過渡進入相持,不盲目搶攻。
圖四反映了中局段中的三段,馬龍相持段得分率最高,發搶段得分率僅次于相持段,較為突出地表現出馬龍中局段穩定性更高,比賽狀態更投入。無論是發球搶攻還是相持對攻,都比較主動,占據上風。相持段使用率最高,接搶段次之,發搶段最低,說明馬龍還是以求穩為主,沒有進行激烈的進攻,但接搶段得分率僅有37.5%,表示馬龍在接搶段上試圖找機會搶攻,但失誤較多。
圖五反映了尾局段中的三段,馬龍在尾局段三段的得分率很接近,均在40%-50%之間,說明在接近比賽結束時,馬龍發揮更加穩定,戰術運用更清晰,大賽經驗豐富。發搶段使用率最高,其次是相持段,接搶段最低,充分說明馬龍的發球變化多,第三板搶攻兇猛,而接搶段相對較弱,接發球多以控短為主,第四板的搶攻效果也一般,基本都會被對手回防進入相持段。
圖六反映了發搶段中的三局段,中局段得分率最高,達到57.1%,其次是開局段,尾局段得分率最低。隨著開局段緊張的狀態過后,中局段發球搶攻戰術變化多、發揮穩定,進攻效果也明顯提高。發搶段在三局段的整體得分率均在40%以上,說明馬龍的發搶段具有明顯優勢。尾局段使用率38.6%,相比發搶段和接搶段較高,說明馬龍在尾局段想要更快利用前三板技術贏下比賽,減少被動拖入相持的局面,但由于心態過于著急,導致尾局段搶攻增多,因此尾局段得分率最低。
圖七反映了接搶段中的三局段,尾局段得分率最高,其次是中局段,開局段最低。馬龍在開局接發球處理不到位,隨著慢慢進入狀態,接搶段在中局段和尾局段得分率逐漸上升,但總體得分率均較低。結合視頻看出,馬龍臺內擰拉質量低,落點過于固定,導致對手有充分時間進行側身搶攻,使自己陷入被動。接發球控球較多,樊振東的特點是全臺反手擰,因此第四板很重要,馬龍控球后第四板反手銜接慢,多數是被動防守,這是造成接搶段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
圖八反映了相持段中的三局段,中局段得分率最高,占60%,開局段和尾局段得分率接近。表示中局段馬龍狀態穩定,相持中正手主動進攻質量高,效果好。開局段、中局段和尾局段的使用率逐漸下降,表示馬龍想盡快在前三板完成搶攻,相持球對于馬龍并不占優勢。
1.馬龍在發搶段表現出明顯的進攻優勢,發球變化多,發球搶攻意識強,尤其是發搶段的中局段發揮穩定,進攻落點刁鉆,更加兇猛,是得分的關鍵時段。馬龍在接搶段的開局段接發球控短不夠嚴密,隨著比賽慢慢適應后,接搶段效果逐漸提升,但接搶段仍是馬龍最被動的技術時段。馬龍相持段的開局段被樊振東反手壓制,反手對攻中不占優勢。中局段節奏把控較好,增加正手位和側身位的進攻,加上突然性的變線,取得較好的效果。
2.馬龍在開局段比較謹慎,節奏控制的較慢。中局段的發搶段和相持段均占據較大進攻優勢,表現出色,但接搶段搶攻效果較差,接發球落點固定,容易被對手調位,第四板進攻跑動不到位。馬龍尾局段的發搶段使用率高,在前三板上更積極,但穩定性較弱,接搶段的控短球更加嚴密,落點變化也增多,比前兩段的接搶段運用效果好。
1.馬龍應重視接搶段的開局段,接發球使用控短球技術時,要壓低球的弧線,落點更靠近球網,加強變化,以此削弱樊振東擰拉球的質量,為第四板搶攻制造機會。接搶段的中局段和尾局段,要盡快適應樊振東發球的不同旋轉,在使用擰拉技術時,加強擊球線路的變化。在相持段的開局段,馬龍應盡快調動自己,同時提高反手相持能力,對進攻落點的處理更加細膩,增強擊球節奏和落點的變化。
2.馬龍中局段的接發球應加強擊球質量,控短球適當變化落點,降低樊振東進攻的質量。進入尾局段,馬龍應調整心態,不能急于搶攻,在發球時注意控制落點的位置,發球搶攻把握好擊球節奏,保證搶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