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媛
2011年,全民健身計劃發布,在健身條例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全民健身活動的財政支持,其中提到了要關注體育在老年人群體中的發展。若干個國務院條例的發布明確了既要重視老年人體育的發展也要看到老年人體育產業在中國產業中的位置。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表明,2010年底廣西60歲及以上人口為603.68萬人,占全省13.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25.32萬人,占9.24%,相較于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而言,體現了較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現如今我國已成為人口老齡化的大國,因為身體退化和各種慢性疾病,走下單位后與外界接觸變少,內心自我價值感減弱,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甚少,因此大量賦閑在家的老年人,都會選擇體育鍛煉的方式來緩解慢性疾病,提高自身的生理健康,并通過體育鍛煉來消除孤獨感和尋找自我價值,以調節心理健康。生活在社區的老年人,最熟悉和滿足于本地的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然而在如今社區體育的開展過程中,出現很多如廣場舞擾民、爭搶運動場地的問題。
在西鄉塘社區內,挑選瑞士花園社區、萬力社區、秀安社區,調查300位老年人,150位社區居民,12位社區管理者。
2.2.1 文獻資料法
使用知網等網站,搜索相關資料,政府政策等,對文獻進行詳細的檢索和歸納。
2.2.2 問卷調查法
共計老年人問卷300份,社區居民問卷150份,社區管理者12份進行發放和回收。

表1 問卷發放回收統計情況表
2.2.3 訪談法
在調研過程中還運用了訪談法,擬定訪談提綱,為內容完整性進行補充。
3.1.1 社區參與健身老年人年齡

表2 社區參與健身老年人年齡
據表2數據顯示,參與健身老年人多分布于60-79歲,其次是51-59歲。60-74歲的老人是屬于較為年輕的老年人,這個階段的老年人身體各器官功能逐漸降低,多處在亞健康狀態,伴有退行性疾病。這一階段的老年人也多已退休,退休后社會活動減少,易產生孤獨、悲觀的情緒狀態,造成心理問題。因此,處在60-79歲和51-59歲這些相對年輕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多會選擇體育鍛煉的方式來強身健體,改善心理狀態,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3.1.2 社區老年人職業

表3 社區老年人職業狀況
據表3顯示,老年人職業狀況,農業工作者占30%,企事業單位人員占11.7%,行政人員占4.8%,個體經營戶占19.3%,工人占17.2%,其他占17.1%。因為職業不同而產生的收入不同以及整體對體育鍛煉、體育知識、體育產業的認識較低,都限制了老年人在體育產業上的消費。因此在社區開展豐富的體育講座、組織有效的體育活動等,都可以豐富老年人的體育知識,增加對體育消費的認識,促使老年人體育鍛煉變得更具有效性、更多樣化,一定程度上促進老年人的體育消費。
3.2.1 老年人對參與健身項目的了解程度

表4 老年人對參與健身項目的了解程度
據表4顯示,絕大多數老年人都是一般了解所參與體育項目,占到總人數的66.9%,僅僅只有3.8%的老年人特別了解所參與體育項目。其中原因,一方面老年人知識水平整體較低,老年后視力下降帶來的閱讀不便,以及當下網絡自媒體流行,老年人使用電腦手機的技能較差,導致老年人了解健身機制途徑較少。另方面,社區對老年人鍛煉知識普及程度,健身講座開展,對健身項目的介紹以及社區社會指導員的配置情況,都會對其的了解程度產生影響。同時,因為對所參與健身項目的不了解,導致了許多的老年人跟風隨大流地進行體育鍛煉。
3.2.2 老年人鍛煉目的動機情況

表5 老年人鍛煉目的動機情況
據表5數據顯示,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是老年人參與鍛煉活動最主要的動機,占總人數的36.2%,排第一位。運動娛樂、豐富生活占31.7%,排名第二。增進交往、避免孤獨感占20%,排第三位。剩下排名分別是,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緩解各種慢性病,占8.2%;形體健美,占3.1%;其他,占0.8%。由此可見,多數下崗脫離社會的老年人希望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增進與他人的交往,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社區管理組織如何開展和管理老年人的體育鍛煉活動既要重視對老年人身體的影響也要重視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例如在社區的健身路徑增加可供休息交流的區域等方式。
3.2.3 老年人參與健身方式分布

表6 老年人參與健身方式分布
據表6結果表明,老年人健身項目的分布,散步占到總人數的24.8%,排在所有項目的首位。棋牌類的圍棋、麻將等,占23.1%,排第二。套路動作類,廣場舞占20%,排第三。健身氣功類,太極拳等占18.3%,排第四。球類,氣排球、乒乓球、門球占13.8%,排第五。受社區體育設施、場地影響,大量老年人以散步作為首選,其次是老年人活動中心進行棋牌項目以及跳廣場舞。由此可見,社區老年人健身方式較為單一,集中在幾個項目。
3.2.4 老年人參與健身活動的頻率

表7 老年人參與健身活動頻率
據表7顯示,14%的老年人一周鍛煉的頻率為1-2次,25%的老年人頻率為3-5次,32%的老年人頻率5-6次,每天鍛煉占29%。大部分老年人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偏高,一周5-6次和每天鍛煉的人占了61%。由此可知,一周鍛煉1-2次的老年人是較少的,這部分老年人因為鍛煉多是一個人或家人朋友長期不在身邊,雖有鍛煉意識但自主意識不強。
3.2.5 老年人參與健身的場地

表8 老年人參與健身的場地
根據表8顯示,老年人參與健身活動場地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占總人數31.7%。其次是廣場公園占28%。接著是社區空地占16.2%。學校場館、家、收費場地分別占到13.8%、6.5%和3.8%。由此可知,多數老年人在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或是社區附近公園廣場進行健身活動,因為社區體育設施、場地不足的原因,只能去附近公園廣場或住宅的空地,以及附近學校場館或是家里。
3.2.6 老年人體育消費情況(每年)

表9 老年人體育消費情況(每年)
據表9顯示,老年人每年體育消費情況,0-200元占45%,排在首位。200-600元占30%,排第二。600-1200元占17%,排第三。1500元以上占8%,排第四。由此可見,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體育消費是很少的,在0-600元之間占到75%。1500元以上僅僅占到了8%,對于收入較少以及對體育消費了解甚少和信任度較低的老年人來說有關體育的消費都較低。因此,開展有效的健康講座增加老年人對健身知識的了解,提高老年人體育消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3.3.1 對社區鍛煉場所的滿意度

表10 對社區鍛煉場所的滿意度
據表10顯示,71.7%的老年人、55.9%的社居民對社區體育鍛煉場所覺得不滿意,只有29.3%的老年人、44.1%的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鍛煉場所覺得滿意。瑞士花園社區內體育場地較少,社區停車位不足且規劃不當,導致場地沖突等問題,因此老年人和社區居民對體育場地的滿意度都不高。秀安社區,運動場地集中在居民委員會,健身路徑位置不合適,因此老年人和社區居民對場地滿意度也不高。萬力社區,社區內體育場地設施較為充足,但由于部分體育設施場地年久失修,過于陳舊,導致社區內小部分老年人不滿意。
3.3.2 組織體育活動情況

表11 社區組織體育活動情況
據表11顯示,只有15%的老年人認為社區內經常組織體育活動,20%認為偶爾組織,65%認為不組織。絕大多數老年人認為社區很少組織社區體育活動。一方面是社區組織體育活動較少,另一方面也存在相關體育部門管理不足、組織不到位的問題,如瑞士花園,因期間更換過社區的養老機構,現存機構在老年人體育鍛煉方面的管理組織有很大的不足。
3.3.3 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屬情況

表12 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屬情況(老年鍛煉者)
據表12顯示,僅僅只有12%的老年人社區有體育鍛煉場所的指導員。高達87%認為社區內沒有配備體育指導員并希望可以配備指導員,也僅僅只有1%不希望配備指導員。由此可知,社區內體育指導員配屬的人數并不能滿足社區老年人現在的體育鍛煉需求,存在體育指導員人數過少或是有指導員卻并沒有做到實事的情況。

表13 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屬情況(社區居民)
據表13顯示,認為有1-2名社會指導員的有64人,占總人數的44.1%。認為有3-5名社會指導的有38人,占26.2%。認為有5-10名社會指導員的有8人,占5.5%。認為沒有指導員,自行練習的有16人,占11.0%。覺得自己不了解的有19人,占13.1%。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認為1-5名指導員的人數占比最多,說明社區是存在社區指導員進行指導的,但是人數相對老年人的人口基數較少:一方面社區內的體育指導員本身較少;另一方面,社區內存在著部分體育宣傳活動中指導員宣傳不夠到位的問題。
3.3.4 開展體育知識講座情況

表14 社區開展體育知識講座情況
據表14顯示,36.2%的老年人,40.7%的社區居民覺得社區有開展體育知識講座。62%的老年人,53.1%的社區居民覺得沒有并希望社區開展體育知識講座。僅有1.8%的老年人和6.2%的社區居民不希望社區開展講座。由此可知,社區開展體育知識的講座不多,也存在開展不到位的情況。同時也說明了多數老人清楚自身對體育知識的缺乏,也希望可以通過豐富體育知識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鍛煉方式。多數社區居民也希望可以通過體育知識講座增加老年人包括自身的體育知識。
1.參與體育活動的老年人多分布于60-79歲,其次是51-59歲。
2.社區老年人收入不高,體育消費意識不高。社區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活動場所多是老年人活動中心,公園廣場和住宅空地,社區內體育場地設施較為缺乏或是存在年久失修的情況。
3.社區老年人對健身機制的不了解,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缺少,致使老年人盲目跟風鍛煉,導致社區老年人健身方式單一化。
4.社區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是增進健康,豐富生活,增進交往。超過半數以上社區老年人活動頻率與時間在一周3-7次,每次2小時以內,但是仍存在部分社區老年人自主意識不強。
5.社區老年人體育管理結構缺失,老年人缺乏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多數老年人是自發集中體育鍛煉。
6.健身器材較少,全民健身路徑,擺放位置不當、類型不適合老年人使用且過于陳舊,因此很少有老年人在全民健身路徑進行體育鍛煉。
1.社區
(1)加強健身宣傳講座,增加老年人有關體育健康鍛煉的知識、提高老年人的體育消費意識。
(2)加強社區健身功能,有效利用社區周圍的公共場地。
(3)積極開展促進社區和諧的體育活動,適時開展適合全社區居民參與的體育活動。
(4)合理改善社區內健身路徑,健身路徑擺放至更寬敞更易于達到的地方,加入可供休息的區域,適當增加協調型訓練、恢復型訓練的器材。
(5)吸引更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一方面,通過與學校體育專業合作,安排相關專業的體育學院學生進行實習工作。另方面,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薪資待遇。
2.政府
(1)將廣西少數民族的民族傳統體育和中國傳統體育與社區老年人體育鍛煉相結合。
(2)推動體醫結合,將體育鍛煉的康復效果與醫療治病結合形成合力。
(3)增加社區體育職能部門的管理和組織力度,同時加強對社區體育部門的監督機制。
(4)政府部門、老年人體育協會與社會資源在社區體育中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