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詠冰 廣東科技學院
本文主要研究東莞下壩坊視覺導視系統,通過對下壩坊這一文化創意街區導視系統的調研,分析其導視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現狀,提出在導視系統構成要素上要多做創新,有利于打造街區的獨特氣質,增加街區的活力及好感度。
下壩坊是具有“東莞田子坊”“東莞798”稱號的文化創意街區。其原貌為嶺南水鄉古村落聚居地,當地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遺留下的一些歷史建筑,這些建筑模式為院落加樓房式結構,從使用空間上來說,有極大的改良和延伸空間,可做多種性質文化體的開發。
經走訪調研,筆者發現下壩坊的視覺導視系統設計較為薄弱,缺乏系統規劃。導視系統有引導、說明、指示等功能,同時也是環境布局的重要環節,是營造空間風格、塑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的傳播有著極大的影響。進入下壩坊,主街道入口設立簡介導視牌,對其基本信息和街區規劃進行介紹。整體設計以深灰、淺灰、紅棕色進行搭配,樣式簡潔、大方。而綜觀整個下壩坊導視系統的設計,這類導視牌的數量較少,與其他導視牌的設計風格有一定差距,其原因是缺少系統規劃,在設計導視系統之前,首先要對下壩坊的空間、文化、特色進行調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街區內導視系統的風格、配色設計、牌型樣式、設置數量等進行統一規劃。
從導視牌造型來看,下壩坊內規劃的多為立地式導視牌,牌面以長方形和扇形為主,如圖1與圖2所示。兩種造型的導視牌有各自的功能。長方形導視牌多為整個下壩坊的方位提供指引,設置在下壩坊主進出口及主要街口。扇形導視牌分別設置在下壩坊的十二條主巷出入口,用于引導游客進入不同巷道。兩種導視牌的造型設計較為普通,對下壩坊的文化內涵、地域特色等并沒有太多體現。目前導視系統設計越發注重與環境空間、地域文化的關聯性與融合性,大多結合導視系統所處的環境特點、文化特征等來進行導視牌的造型設計,呈多元化、個性化設計趨勢,以此提升人們對視覺環境的體驗感,實現理解環境與宣傳環境文化的雙重功能。
從色彩應用來看,下壩坊歷史建筑保存較好,坊內以紅色、灰色的磚體建筑為主,整體感覺低調、古樸、舒適。街區內的導視系統顏色以棕紅色為主,部分會以棕黃作為輔助色,與當地建筑風格較為統一,整體較為和諧。可以根據下壩坊內兩種主要導視牌功能不同,以顏色進行區分,來活躍空間氛圍。
從輔助圖形的選擇來看,導視牌面基本沒有輔助圖形,只有牌身下方有雕花花紋作為配飾。一般來說,輔助圖形作為視覺識別系統中的基礎配置,可以豐富導視牌的視覺設計,襯托空間文化底蘊,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導視系統的輔助圖形一般可以從地域文化內涵、建筑肌理、名稱等方面進行提煉,進而形成獨特的空間圖形語言。
圖1
圖2
從導視牌設置的地點及數量來看,由于下壩坊內規劃的導視牌數量較少,下壩坊內許多游客趨之若鶩的打卡圣地,如“38號矮房子”“菩提莊”“清花醉月”等,以及街區內具有特色的店鋪都缺少明確的指引,因此需要設置明顯的導覽牌,以幫助游客快速、準確地找到目標地點。
下壩坊以文化創意植入歷史文化街區為特點,形成具有特色的發展路徑,有明顯的發展上升趨勢,對街區的導視系統進行系統規劃、調研,凝練文化特色,通過對圖形、造型、色彩、材質等導視系統構成要素進行創新設計,為東莞本土文化創意街區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