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文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贛南采茶戲作為江西贛州地區傳統的地方戲曲,因其濃厚的客家民族風氣和獨特的唱腔體系而在當地頗負盛名,其也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之中,但是作為地方特色的戲曲曲種,其文化內涵并沒有真正地被廣泛化地熟知和傳播,因此,要想真正實現贛南采茶戲在當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就要對其曲牌特色進行全面化的審美評析和探索研究,深入地解讀客家族的風土人情和其曲牌音樂的發展創新歷程。
贛南采茶戲起源于江西贛州地區,是極具客家特色的地方傳統戲劇,流傳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了,其是以早年間地方上的民間歌舞“采茶燈”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元朝時期,采茶歌舞的唱腔及藝術形式開始在元雜劇中出現了戲曲藝術的雛形,極具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贛南采茶歌調得到了廣泛化應用,并逐漸發展成為套系化的戲劇聲樂曲,可以說,贛南采茶歌在元曲發展時期就已經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了。其中,由元朝時期李瑞所作的元曲《南呂·架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閨情》,就是以采茶戲的唱腔及戲曲表演形式進行展示的。到了明朝中后期,“采茶燈”與江西九龍山茶農聚集地區的民間彩燈相互融合、碰撞,逐漸發展成“茶燈戲”,明朝萬歷年間在當地鄉紳和官吏群體中流傳開來,并逐漸從粵東地區傳入贛南地區,演變和發展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與人物肢體舞蹈語言的采茶小戲;清朝初期,贛南采茶戲隨著“三角班”的誕生而正式產生,所謂“三角班”就是指以“大姐、二姐和茶童”三個簡單人物角色進行的茶戲表演。隨著贛南采茶戲內容和形式的不斷豐富與發展,場次和角色人物越來越豐富的茶燈戲逐漸出現,如著名的《九龍山摘茶》等,彩燈戲和采茶小戲也正式發展成“贛南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歷經時代的發展,其強調的演唱也一直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小調”作為贛南采茶戲腔調體系的基礎,卻始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并且逐漸發展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腔調系統。作為贛南采茶戲基礎腔調的“小調”,體現出了色彩濃厚的客家風情,在形式多樣的演唱表演中呈現出了色彩明麗、姿彩動人的唱腔。小調的唱腔能夠生動地表達和模擬出勞動人民日常勞作及大自然生命的姿態和聲貌,并且被運用到贛南采茶戲的表演語言之中。
贛南采茶戲且歌且舞,氛圍輕松活躍,語言表達也十分風趣幽默,極具藝術審美價值。其中以丑見美的“矮子步”、獨具特色的“單袖筒”、風姿動人的“扇子花”三種舞蹈形態在贛南采茶戲中尤為見長,并稱“三絕”。以丑見美的“矮子步”來源于當地的日常生活,有著極強的藝術語言展現及表達能力;獨具特色的“單袖筒”的舞蹈動作和肢體語言也十分豐富、多變,有著“似狗擺尾、似馬吊腿、似蛇游走、龍頭鳳尾”的藝術評價;而風姿動人、優美生動的“扇子花”更是堪稱贛南采茶戲的一絕,其將獨具地方特色的勞動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靈動多變的彩扇舞蹈給人以豐富的藝術想象空間,傳遞著當地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審美藝術。
當地政府及曲藝協會組織可定期聯合舉辦一些地方戲曲專題比賽及活動,如“贛南地區民族藝術節”“贛南采茶戲社區健身大賽”等,以加強對贛南采茶戲的普及與推廣。此外,可以將贛南采茶戲與當地的旅游開發資源相結合,使來贛南地區旅游的旅客深切地感受到采茶戲的藝術魅力,還可以借助各種諸如微信公眾號、微博、互聯網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并增設一些主題宣傳板塊和贛南采茶戲戲曲欄目,以培養社會大眾對贛南采茶戲的興趣。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3D技術在當今電影、電視等娛樂形式中得到了普遍性的應用,對此,我們也可以利用此項技術與贛南采茶戲的創新發展相結合,更加生動、立體、完整地呈現出贛南采茶戲的當代藝術魅力,在虛擬3D技術下,可以使舞臺的布景以假亂真地展現出來,極大程度上實現對藝術作品審美性和觀賞性的提升,加大藝術傳播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