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丹文
(丹鳳縣商鎮農業綜合服務站,陜西 丹鳳 726207)
試驗地設在丹鳳縣武關鎮姜坪村一組代軍承包地內,該地地塊位置為北緯33°42'24",東經110°30'7",海拔854米。試驗地地勢較為平坦,田面坡度小于5°,土質沙壤。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設三個重復,5個品種(紫花白、中薯5號、冀張薯12號、L1099、隴薯7號),以紫花白為對照,每個處理置于一個小區內:小區長6m,寬4m,株距30cm,密度4500株/667m2。重復之間設人行走道0.5m,小區之間不設人行走道。周邊設2m以上保護行。
試驗地于2018年3月11日進行機械翻耕,3月12日結合平整田面撒施毒死蜱、辛硫磷顆粒2kg/667m2進行土壤處理并劃分小區。3月13日,按照方案用手工拉梨進行開溝種植,每小區種植4壟,每壟2行,株距28.6cm,每行21株,即每小區168株,密度為4669株/667m2。施肥:采用點施方法,化肥點施于兩種薯之間。每小區施馬鈴薯專用肥(養肥含量12-6-12)1.8kg,即50kg/667m2用量。試驗于當日種完,3月14日全部覆膜。
試驗于4月9~4月21日10時以前或下午4時后放苗,于5月23日除草一次。
田間觀察記載、考種
(1)計算校正數C=T2/mk=13604.6
(2)計算總平方和與自由度

總自由度df總=mk-1=14
(3)計算區組間平方和與自由度

(4)計算品種間平方和與自由度

(5)機誤平方和與自由度

附表1:物候期調查表

附表2:小區產量考察表

(6)根據計算結果列方差表

F F0.05 F0.01.5701 3.8 7.0機誤 8 208.2 26.03總變異 14 1325.6
查F表n1=4 n2=8 F0.05=3.8 F0.01=7.0
實際計算得F=7.5701大于7.0表示品種間差異極顯著,需進行t測驗。
(1)列出各品種平均產量差異表:

品種 平均產量 差異冀張薯12 94.1紫花白 93.0 1.1中薯5號 90.3 3.8 2.7隴薯7號 83 11.1* 10.0* 7.3 L1099 84.8 19.3** 18.2** 15.5** 8.2
計算差異顯著標準
SD=4.16 根據自由度8査t值表得:

5%的顯著標準為:t0.05SD=2.306×4.165=9.604
1%的顯著標準為:t0.01SD=3.355×4.165=13.974
從上述分析可知,冀張薯12和紫花白與隴薯7號的差異顯著、與L1099間的差異極為顯著:中薯5號與L1099差異極為顯著;隴薯7號和L1099之間沒有達到5%的差異顯著標準,具體見各品種差異表。
從產量結果來看:冀張薯12號產量高于紫花白、中薯5號產量低于紫花白,但均沒有達到5%的差異顯著標準,所以還不能肯定冀張薯12號、中薯5號的生產能力高于(或低于)紫花白,所以在與試驗條件相似的情況下,雖說不能代替紫花白,但可以作為品種多樣性搭配種植,防止品種單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