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榮,白 晶,潘曉平,葉健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婦幼衛生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081)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與醫療行業融合的產物,包括以互聯網為載體和信息技術手段(移動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1]。2015 年7月4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醫療機構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遠程醫療服務等,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健康服務應用。2015年、2018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文在全國實施了兩輪為期六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均明確鼓勵醫療機構要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提高醫療服務的便捷性,改善服務質量,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婦幼保健機構服務對象是婦女兒童,是弱勢人群,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同時婦幼保健機構還承擔著轄區婦幼衛生管理的公共衛生職能,更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要求,發展“互聯網+婦幼健康”,為婦女兒童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文章對全國30個省的婦幼保健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我國省市縣三級婦幼保健機構“互聯網+婦幼健康”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以促進“互聯網+婦幼健康”的發展。
對全國30個省(不包括西藏)的婦幼保健機構進行問卷調查,1748所機構按要求完成調查,其中省級31所(浙江2所),占100.0%;地市級285所,占市級機構84.1%;縣區級1432所,占縣級機構的53.0%。
調查內容包括“互聯網+技術”在婦幼保健機構的院內醫療保健服務、機構內部管理、轄區婦幼衛生管理等方面的使用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數據收集至2017年底。
要求各級婦幼保健機構于2018年6-8月登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國家婦幼衛生信息平臺”進行網絡問卷填報。網絡直報系統設置邏輯查錯和控制功能,上級婦幼機構負責對下級機構的問卷進行審核。調查結束,由網絡直報系統直接導出Excel數據庫,使用SAS 8.2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在以下9種“互聯網+”技術中,有66.2%的機構應用了一種以上“互聯網+”技術提供服務(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分別是93.6%、81.1%和62.6%)。使用最多的前3項技術是就診環境免費提供WiFi,機構網站、HIS等信息系統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對接,分別占39.2%、30.8%和30.3%;醫療大數據開發、挖掘與利用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情況較差,均在10.0%以下。9種“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機構比例均是省級明顯高于地市級和縣區級,地市級明顯高于縣區級(見表1)。

表1 各級機構中應用不同種類“互聯網+”技術的比例 %
2.2.1 為服務對象提供的“互聯網+”院內服務情況
為服務對象提供的23種服務中,47.6%的機構提供了一種以上的服務(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分別為83.9%、65.6%和43.2%)。提供機構比例最大的前3項是健康宣教、醫院信息查詢和就醫指南,分別占32.8%、26.2%和20.3%。有9種服務,50%以上的省級機構能提供;23種服務中地級市能提供的機構比例均在50%以下,縣區級能提供的機構比例均在30%以下(見表2)。
其中,婦幼特色明顯的服務,如產檢/兒童體檢/預防接種提醒、線上孕婦學校、可穿戴設備遠程監測、隨訪管理服務、身高體重血壓等自助測量并上傳等5種服務提供較差,能提供的機構比例基本都在10.0%以下。省級能提供服務的機構比例明顯高于地市級,地市級高于縣區級(見表2)。

表2 各級機構中向服務對象提供院內“互聯網+”服務的比例 %
2.2.2 為服務對象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情況
19.7%的機構能提供一種以上的遠程醫療服務(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能提供一種以上遠程醫療服務的機構比例分別為51.6%、33.0%和16.3%)。6種遠程服務中,提供機構比例最多的是遠程會診服務,每種遠程服務提供的機構比例均是省級高于地市級,地市級高于縣區級(見表3)。

表3 各級機構中能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比例 %
2.2.3 為服務對象提供可穿戴設備遠程監測服務情況
利用可穿戴設備提供遠程監測項目包括胎心、心電、血壓、心率、體溫、血糖、體重、血氧飽和度、尿檢、血脂等十項。僅8.4%的機構提供一種以上遠程監測項目(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為48.4%、16.1%和6.0%)。提供機構比例最高的是胎心監測,僅占6.4%。29.0%的省級、13.0%的地市級、4.6%的縣區級婦幼保健機構能提供胎心監測。每種遠程監測項目提供的機構比例均是省級明顯高于地市級和縣區級。
2.2.4 為醫護人員提供的“互聯網+”服務情況
19.4%的機構為醫生提供了一種以上服務(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分別為54.8%、28.1%和16.9%)。9項服務中,提供機構比例最多的前3項是查詢患者基本信息、查看患者檢查檢驗結果和非語音下醫囑、寫病歷,分別為12.0%、11.1%和9.6%。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級機構能向醫生提供查詢患者基本信息、查看患者檢查檢驗結果和查看患者診療情況。每一項服務,地級市能向醫生提供的機構比例均在20.0%以下、縣區級均在10.0%以下(見表4)。
12.1%的機構向護士提供了一種以上服務(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分別為51.6%、26.0%和8.4%)。提供機構比例最多的是標本掃碼核收,占6.5%。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級機構能向護士提供標本掃碼核收、掃碼核對發藥輸液。每一項服務,地級市能向護士提供的機構比例均在20.0%以下、縣區級能提供的服務比例均在5.0%以下(見表4)。

表4 各級機構中為醫護人員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比例 %
25.9%的機構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機構一種以上管理功能(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分別為61.3%、35.4%和23.2%)。8種功能中,能做到的機構比例最高的前3項是移動辦公、不良事件報告和績效管理,分別占15.1%、9.8%和6.8%。省級機構明顯好于地級市和縣區級機構(見表5)。

表5 各級機構中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機構內部管理的比例 %
41.8%的機構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了一種以上轄區婦幼衛生管理和服務功能(其中省級、地級市、縣區級機構分別為67.7%、46.0%和40.4%)。14種功能中,實現機構比例最高的前3項是孕產婦系統管理、兒童系統管理和高危孕產婦管理,分別為33.5%、31.8%和27.8%(見表6)。

表6 各級機構中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轄區婦幼衛生管理和服務功能的比例 %
調查機構中,認為開展“互聯網+婦幼健康”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由高到低依次為:缺少專業技術管理人員(66.5%)、缺少監管體系(53.3%)、缺少標準規范(40.2%)、缺少設備準入管理(31.6%)、數據質量問題(27.6%)、信息安全問題(24.9%)、缺少收費標準(22.3%)、缺少相關法律法規(18.4%)、不能對臨床診療提供有效支持(17.7%)。
結果顯示,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均嘗試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本機構的服務和管理中。運用了就診環境免費提供WiFi、機構網站、HIS等信息系統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對接等9種“互聯網+”技術提供服務。66.2%的機構應用了一種以上的技術。為服務對象提供了預約掛號、在線繳費、查詢檢查檢驗結果等18種便民服務外,針對婦幼人群還提供了健康宣教、線上孕婦學校、可穿戴設備遠程監測、產檢/兒童體檢/預防接種提醒、孕產婦預建卡、婚檢預約、銜接產檢、產后回訪等5種婦幼特色服務。47.6%的機構為服務對象提供了一種以上服務。給醫護人員提供的服務包括查詢患者信息、下醫囑寫病歷、錄入檢查檢驗結果等13種。實現了移動辦公、不良事件上報、績效管理等8種機構管理功能。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提供孕產婦和兒童系統管理、高危孕產婦和高危新生兒管理等14種轄區婦幼衛生管理和服務功能,41.8%的機構實現了一種以上轄區婦幼衛生管理和服務功能。
3.2.1 對“互聯網+”技術運用和服務提供的水平較低
結果顯示,在技術運用方面,利用各種“互聯網+”技術的機構比例均在40%以下,對醫療大數據開發、挖掘與利用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均在10%以下。在服務提供方面,針對為服務對象提供的每一種服務,能提供的機構比例均在30%以下;能提供婦幼特色業務服務的機構比例基本都在10%以下。給醫護人員提供各種服務的機構比例均小于15%;能實現各種機構管理功能的機構比例均小于15%;能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提供區域管理功能的機構比例小于35%。結果表明,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對“互聯網+”技術運用和服務提供的水平均較低。
3.2.2 不同級別機構發展極不平衡
受到婦幼保健機構的自身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的影響,不同級別機構“互聯網+婦幼健康”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整體省級好于地市級,地市級好于縣區級。省級和地市級機構應用一種以上技術的比例均超過了80%。超過50%的省市級機構能實現“就診環境免費提供WiFi”“機構網站”“HIS等信息系統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對接”功能,而縣區級機構對各種技術運用的比例均在30%以下。23種為服務對象提供的服務中,有9種50%以上的省級機構均能提供,而地級市能提供的比例都在50%以下、縣區級都在30%以下。
3.2.3 婦幼保健機構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較為局限
婦幼保健機構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結果顯示,婦幼保健機構在遠程醫療技術的應用主要為遠程診斷會診,形式單一,且能提供的機構比例較低(15.6%),而在遠程教育培訓、遠程病例討論、遠程醫學影像、遠程病理診斷、遠程監測等方面的應用更不理想,開展的機構比例均在10%以下。婦幼保健機構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護理方面,在醫院后勤管理、對健康狀態及慢性病的實時監測應用較少,如:利用可穿戴設備開展遠程監測服務和設備智能化管理的比例均低于10%。對醫療大數據應用下的互聯網醫療還比較欠缺,大數據在個體化醫療應用,能夠提供精準診斷和治療,提高治療疾病整體質量和療效[2]。
3.2.4 制約婦幼保健機構發展“互聯網+婦幼健康”的因素
結果顯示,婦幼保健機構發展“互聯網+婦幼健康”過程中遇到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由高到低依次為:缺少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缺少監管體系、缺少標準規范、缺少設備準入管理、數據質量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缺少收費標準、缺少相關法律法規、不能對臨床診療提供有效支持。主要體現在政策支持不足、信息安全管理問題和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等。
國內諸多研究結果表明婦幼保健機構運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改善服務體驗、提高服務對象滿意度、加強高危孕產婦和兒童管理,且能節約服務對象和醫院成本、提高服務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3-11],因此,婦幼保健機構應積極發展“互聯網+婦幼健康”,同時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應以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特點確定優先發展領域。
省市級機構是全省市的技術指導中心,院內醫療保健服務工作量大,服務空間的壓力較大,接受基層危重病例的轉診,承擔的醫療風險也大。因此,省市級機構應優先加強“互聯網+”技術在院內服務和管理的應用,加強“互聯網+”技術在院內便民服務和特色服務的應用,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改善就診體驗;加強“互聯網+”技術對醫務人員的診療決策的支持,提高服務能力;加強“互聯網+”對醫療護理、后勤管理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省市級機構承擔全轄區的技術指導,還應加強對遠程醫療技術的應用,為轄區內技術力量薄弱、偏遠交通不便的縣級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縣區級機構直接承擔轄區孕產婦和兒童連續系統的健康管理,需要及時掌握婦女兒童保健的個案信息,及時發現高危孕產婦和兒童,及時轉診。因此,縣區級機構應將建立轄區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婦幼衛生管理功能放在首位;技術力量薄弱、偏遠交通不便的縣級機構也應借助遠程醫療技術,尋求上級醫療機構的遠程指導,提高服務能力。
①加快制定“互聯網+技術”服務相關標準[12],如:互聯網信息技術標準、數據接口標準、互聯網設備技術標準、信息安全標準、數據質量標準、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機構與人員資質標準、互聯網醫療服務收費標準等。②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互聯網技術服務的監管[13]。③政府主導建立區域衛生信息平臺[14],促進區域醫療機構信息互通、共享和利用。④發展遠程醫療服務,充分利用可穿戴設備、遠程會診等技術彌補偏遠地區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此外,婦幼保健機構應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嚴格落實信息安全制度和信息安全防護措施,建立責任追究制度[15],按要求通過國家信息安全三級等保評審,并加強院內信息技術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