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昉赟 徐興旺 周 澄 劉洪群
(1. 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海鹽 314300;2. 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4)
某核電廠空冷器蓋板及設備基體為碳鋼材質,傳熱管板材質為鈦,蓋板內防腐層為重防腐涂料,密封面使用耐酸堿橡膠皮5mm(墊片自制)。
腐蝕檢查發現:發電機空冷器海水進出口蓋板密封面邊緣一圈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個別空冷器中間隔板腐蝕嚴重,腐蝕凹坑最深可達1cm,最嚴重區域已將進出口水室連通。局部區域金屬基體有缺肉現象,防腐涂層基本完好。折回水室蓋板密封面邊緣一圈也存在腐蝕,防腐涂層基本完好。典型腐蝕特征如圖1、圖2所示。
本文將對其腐蝕機理進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腐改造措施。
初步分析腐蝕機理有兩點:(1)縫隙腐蝕+海水沖蝕;(2)電偶腐蝕。

圖1 空冷卻腐蝕情況

圖3 縫隙、電偶腐蝕示意圖
1.1.1 縫隙腐蝕+海水沖蝕
縫隙腐蝕是指在腐蝕介質中的金屬表面上,在縫隙和其他隱蔽的區域內發生的局部腐蝕。
蓋板內部使用的防腐方式為重防腐涂料,涂層在邊緣棱角區域無法做到良好的附著,且中間隔板的頂部區域未做防腐,在回裝時密封面處僅用耐酸堿橡膠皮擠壓,無法做到防腐保護。密封面與重防腐涂料之間一定會留有微小的縫隙,這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共性問題,海水會先進入縫隙產生縫隙腐蝕,縫隙一旦繼續擴大,海水將對其進行沖蝕。而此時小部分的金屬相當于直接裸露在海水中,形成了局部“大陰極小陽極”的結構,縫隙處裸露金屬為陽極,進一步加快腐蝕速率,如圖3所示。
1.1.2 電偶腐蝕
由于腐蝕電位不同,異種金屬彼此接觸或通過其他導體連通,造成異種金屬接觸部位的局部腐蝕,就是電偶腐蝕。
通過對現場設備結構的調研,蓋板與傳熱管(現在:鈦管;改造前:銅管)通過安裝螺栓(如耐酸堿橡膠皮失效),形成了電連接結構。鈦管電位較正+0.15V為陰極,蓋板經材質檢測為碳鋼(Mn:0.45%,Fe:99.55%),碳鋼電位較負-0.40V為陽極[1],其腐蝕電位差達到0.55V,形成了電偶腐蝕,且腐蝕電位差較大,腐蝕速率較快。
改造前,傳熱管設計為銅管(電位-0.08V),相對于鈦管來說與蓋板間的電位差較小,腐蝕速率相對較慢。所以如今的鈦管設計,加劇了電偶腐蝕的發展。
造成腐蝕發生(包括縫隙腐蝕、沖刷腐蝕、電偶腐蝕)的根本原因在于該空冷器的防腐設計不合理。主要體現為:
(1)密封面屬于剪切邊緣,只在其垂直邊緣地方有涂層保護,而防腐涂層的連續性和延展性較差,在運行期間容易產生縫隙和漏點。故對其防腐處理應符合P3標準,即邊緣應進行圓滑處理,半徑不小于2mm[2];
(2)殼體(包括蓋板)和管板電連接,沒有做好絕緣,涂層又不能完全電絕緣。另外,部分中間隔板缺少密封墊片,使得蓋板與鈦管直接電連接,導致了電偶腐蝕。同時海水直接接觸密封面更會造成嚴重的縫隙腐蝕以及沖蝕。
針對蓋板所發生的腐蝕機理,可由兩方面對其腐蝕發生進行預防或減緩。
將原有的涂層設計改為橡膠襯里,在密封面處實現整體的包邊結構,避免了縫隙腐蝕的風險。
相關規定:橡膠襯里層一般為1~2層。每層厚度為2~3mm,總厚度為2~6mm。介質含有固體懸浮物,需考慮耐磨損時,應采用一層硬橡膠板作底層,一層軟橡膠板作面層[3]。
以國內外大多數核電廠凝汽器水室所采用的橡膠襯里為例:凝汽器水室采用“硬膠+軟膠”2層的防腐方案。其中,硬膠是以天然橡膠(NR)為基礎的,襯里完成后經在硫化罐處理而得到的硬質橡膠襯里。硬膠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抗滲透性和良好的機械性能。軟膠是以氯丁橡膠(CR)為基礎的,襯里完成后經在硫化罐或熱蒸汽硫化處理而得到的軟質橡膠襯里。軟膠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抗滲透性、和良好的機械性能且耐海水優良。
電絕緣連接是指用各種惰性材料(包括密封材料)制成墊片、套管,插入法蘭連接中,使兩法蘭陰極和陽極之間的電子導電通路斷開,從而防止電偶腐蝕發生。
在安裝時法蘭間使用絕緣墊片的同時,還可在緊固螺栓和法蘭孔之間安裝隔離絕緣套筒(套筒壁厚一般為1~1.5mm),就是將原法蘭緊固螺栓改為小規格的高強度螺栓,螺栓尺寸的縮小保證了絕緣套筒的安裝,在保證螺栓各項性能達標同時,也可控制和防止電偶腐蝕的發生[4]。
可使用橡膠襯里防腐方案,在防腐階段要特別注意密封面表面處理,在安裝時增加絕緣墊片和螺栓套筒。可同時避免縫隙腐蝕和電偶腐蝕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