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多 張少元
【摘要】為了促進黨的輿論工作廣泛深入開展,提高基層輿論工作能力,本文對新形勢下基層輿論工作進行研究反思,從五個實際問題進行破題,指出加強基層輿論工作所需的“破”與“立”。包括:打破陳舊模式,建立工作新體系;打破單一思維,建立媒體多元新格局;打破保守觀念,建立輿論傳播新隊伍;打破宣傳常態,建立輿論聯動新陣地;打破信息壁壘,建立安全共享新平臺。從而探索具有可行性的發展對策,豐富和完善今后黨在輿論工作領域的指導路徑,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輿論工作提供相關經驗參考,助推黨的基層輿論工作進一步提升發展。
【關鍵詞】基層;輿論工作;破與立
【作者簡介】陸新多,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媒介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的來臨為黨的輿論工作帶來了諸多機遇和挑戰。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如何加強黨的輿論工作,在新的傳播格局中不斷提升基層輿論工作水平,加強基層意識形態建設,成為我們亟需考慮和探討的問題。我們要從工作實際出發,敢于拓寬思路,深刻總結反思,針對新問題,研究新任務,分析新路徑,以求產生具有建設性的新辦法和新舉措,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牢牢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黨和政府的基層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力量和道德滋養。
一、輿論工作的重要性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1]他將輿論工作提高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充分說明了輿論工作的重要性。
當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改變,基層群眾獲取信息呈現途徑多樣化、內容多元化、時間快速化的新特征,這一特征對我們黨的輿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指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加強了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度,豐富了傳播途徑,降低了傳播成本,另一方面也對受眾的識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10月28日開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加強互聯網建設,創新互聯網內容,推進網絡綜合治理,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3]
黨的工作重心在基層,執政基礎在基層,活力源泉在基層。基層輿論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接壤的基本單元,影響社區工作生活的安定團結局面,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遠發展。作為黨的輿論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好基層輿論工作,建立完善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增強黨在基層的凝聚力、影響力和引導力,鞏固黨在基層的主流思想輿論陣地,為黨和政府工作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也成為新形勢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基層輿論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互聯網與新媒體飛速發展,信息傳播方式急劇變革,輿論形態更加多元化,基層輿論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肩負著重要責任,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亟需解決,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體制機制不健全。基層輿論工作宣傳資源分散,工作隊伍不穩,缺少穩定的管理機制和經費支持,保障力度不夠,輿論陣地缺乏有機統一和統籌發展,宣傳合力不強,大宣傳模式和工作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是輿論工作方式單一。基層輿論工作大多依靠當地廣播電視臺、報社等傳統媒體和海報標語電子屏等作為媒介宣傳,在新媒體和自媒體輿論領域方面實際應用不足,覆蓋面不夠廣,受眾不多,達不到好的宣傳效果。
三是輿論隊伍水平不高。基層輿論工作人員大多專業水平不高,理念因循守舊,工作模式化,在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應用方面專業知識匱乏,缺乏有影響力的輿論平臺以及輿論大V,宣傳形式刻板、不接地氣,發揮作用有限。
四是輿論宣傳策劃有限。主動策劃話題意識差,群眾發動不足,缺乏主題鮮明、讓人印象深刻的主題集中式宣傳,典型宣傳和正面宣傳缺乏生命力,示范效應弱化,難以讓人信服,輿論凝聚力不強。
五是基層人員輿論安全意識不強。對互聯網領域輿情認識敏感性和危機意識不強,掌控和預判輿情能力不足,處理輿情能力有待加強:對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認識不到位,網絡保密意識和運用能力有待規范和提高。
三、新形勢下基層輿論工作的破與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助推器”。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在新媒體時代一定要與時俱進、創新突破,不斷強化全媒體意識,擅長運用新的傳播手段,善于發揮輿論的“助推器”功能,打破固化、模式化的工作思維和輿論模式,打造基層輿論工作新格局,確保正確輿論引導目標的實現。
一是打破陳舊模式,建立工作新體系。結合基層工作實際,以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為契機,把握要求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敢于打破原有組織構架和內部循環,探索新的體制機制模式。通過創新管理方式,擴大組織覆蓋,整合宣傳資源,科學配置權力職責,在現有條件的情況下增設專編專崗,明確職責定位,凝聚工作力量,進一步強化組織和制度保障,推動人的融合,機制和制度的融合,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構建基層輿論工作新體系。
二是打破單一思維,建立媒體多元新格局。轉變思想意識,打破思維僵化和工作程式化,加強媒體之間的多元聯合,整合地區資源,發揮融媒體優勢,善用新媒體和自媒體手段擴大與受眾互動的話語場域,不斷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基層政府要促進各種跨部門、跨區域的信息共享,形成“兩微一端”、短視頻、頭條號等基層輿論工作平臺矩陣,強化宣傳和輿論聲勢。基層輿論工作者應善于通過建立微博、今日頭條號、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輿論宣傳,實現新聞資訊同步更新、社區群眾良性互動、在線服務精準到位,從而構建基層輿論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綜合化、立體化多元格局,提高基層輿論工作的引導力和凝聚力。
三是打破保守觀念,建立輿論傳播新隊伍。加強對現有基層輿論宣傳骨干力量在新媒體應用方面的培訓提高,同時爭取多方力量支持,培育基層網絡輿論工作“正規軍”。要有意識地培養主流思想輿論平臺媒體、自媒體中的大V和意見領袖,建立起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強、善于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構建主流話語體系、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輿論隊伍,讓其成為群眾思想和行為的主心骨,成為宣傳黨的政策、聯結黨和群眾的紐帶橋梁,在引導中服務,在服務中引導,從而形成基層輿論工作新優勢。
四是打破宣傳常態,建立輿論聯動新陣地。結合縣級融媒體建設,尋找突破契機,緊密圍繞基層中心工作,始終堅持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把握黨心民意共振點,主動設置議題,用“互聯網+”的形式在輿論宣傳和議題設置上下功夫,根據不同的宣傳對象分門別類、突出主題,擅于從生活中挖掘真善美和典型事跡,通過講“小故事”見“大道理”,利用短視頻、H5新聞、新聞行動、新聞快閃等深受網民歡迎的宣傳新形式,推出特色鮮明、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的富有新意的正面報道,傳播黨和人民一線的聲音,加強與群眾的聯動互動,從而建立多聲部、全方位、多層次的主流思想輿論矩陣,讓黨的聲音入心入腦,為基層工作提供強大有力的輿論支持。
五是打破信息壁壘,建立安全共享新平臺。增強對網絡輿情的敏感性,提高保密意識和規范意識,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互聯網傳播速度快、效果明顯等優勢,完善新聞發布制度,敢于打破壁壘,善于統籌策劃、常態開展、定時爆料、集中發聲,促進基層各種跨部門、跨區域信息的匯集融合,構建信息共享共通的新型網絡平臺,實現輿論之間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要完善網絡輿情預警和處理機制,對互聯網輿論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強化對新聞源的控制與把關,多角度、多側面實行各個媒體平臺的聯動監督,形成監督合力,實現多方共贏,保證社會和網絡輿論空間監管的法治化、規范化,從而形成文明上網的輿論態勢,營造地區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和清朗的輿論空間。
結語
基層輿論工作是黨的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匯聚共識、凝聚民心,就必須立足基層實際、開拓創新,打破舊的工作模式,建立基層輿論的新型傳播格局。本文嘗試在立足基層輿論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找出新形勢下基層輿論工作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對標新時代黨的輿論工作新要求,探討基層輿論工作破與立的有效路徑,進一步推動新形勢下黨的輿論工作開展,鞏固主流輿論陣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J].黨建,2016(3):1.
[2]陳力丹,“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學習十九大報告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論述[J].新聞愛好者,2018(3):10.
[3]新華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全文)[EB/OL].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mKnC4J,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