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 林良盛
【摘要】新的時代,自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社交媒介已經深入各個行業領域,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自媒體作用影響下,人的思維思想、行為習慣等逐漸發生了改變。信息傳播樣態從單向到多向再到無向轉變,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信息接受通道卻愈加收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主體、實踐活動、實踐信息、實踐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也因此形成了新的實踐特性,展現出新的實踐形態。
【關鍵詞】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轉向
【作者簡介】劉彤,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傳播。林良盛,碩士,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研究。
當前,自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社交媒介已經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強勢走進人們的社會生活。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9年8月30日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54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64764萬人,使用率在75.8%,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33億,占網民整體的50.7%。各類網易號、頭條號等圖文視頻自媒體、網絡直播自媒體依托平臺迅猛發展起來。隨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興起,自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被進一步探索發現,自媒體發展之于思政教育的影響也逐漸被正確認識和對待,從實踐觀點出發解讀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是時代需要,也是提升網絡思政實效的重要一步。
一、實踐觀點解讀
馬克思從人的本質、人的對象性活動、社會生活和認識的真理性等方面闡述了實踐的觀點。他指出,實踐是人類的生存方式,是社會發展的依據,人們總是通過實踐來改變自身,提升認識,并不斷改造現實的環境。[1]自媒體是人實踐交往的新工具和載體,已逐漸成為了人的社會實踐和展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顯然成為了人的一種社會生活形式。自媒體是人的實踐成果,是人類社會改造與發展的過程產物,同時它也是人們正在進行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展現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形態,體現了人的社會生活本質與存在。因此,自媒體是人的一種對象性實踐活動,其本身具有實踐的本質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致力于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觀念的活動,具有實踐的特殊性。它以人為主體,具體讓人認識和改造自身,以致形成行為規范,以適應社會生活,進而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不僅是觀念的指導,還提供實踐指導,使人成為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通過實踐檢驗其有效性。[2]從活動自身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教育者的實踐活動,同時它又是指導受教育者實踐的活動。
自媒體是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實踐的,兩者都反映在人的思想認知、生活本質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及行為規范。綜合來看,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具有交互融合性的實踐活動,是自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實踐。一是在自媒體實踐背景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因環境等因素發生變化而受到沖擊和影響,其自身實踐也相應實現轉變和調整,以保證求得更有效改造主客觀世界的應對方法和策略。二是自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實踐的相互結合,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何認知自媒體和如何運用自媒體,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實效。因此,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自媒體的實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是人在自身實踐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的再認識和再實踐,進而促進自身發展以不斷適應新的客觀環境,同時推動社會進步,是人類實踐發展的過程和需要。
二、實踐特性展現
(一)實踐主體的平等性與互動性
自媒體顯示出平民化身份特點,在網絡空間里均具有同等地位,具有同樣的話語權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和知識,他們能夠利用自媒體進行個體間的交流和彼此關注,也可以直接與官方媒介對話,顛覆了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模式,形成互動性更強的信息交流格局。[3]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體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話語將不會因為身份而具有“權威性”,兩者間展現出了高度的平等性。主體間的信息交互也更加頻繁,表現出更強的互動性。
(二)實踐活動的自由性與自發性
自媒體相對傳統媒介的最大優勢是將話語權交給普通民眾。自媒體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使得每一個體不受身份的約束而可以自由活動,更大程度地展現自我、張揚個性,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此情形下,個體參與媒體活動的自發性和自由性將越來越大,對一些“事不關己”的活動將無人問津,而對一些“焦點事件”將常常形成一種“蜂擁而至”的態勢,并且常常也將一些“不起眼”活動的性質和形態由“量變”向“質變”發生演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不再具有傳統模式的強制性和約束性,受教育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具有更多的選擇性、自主性、自發性和自由性。
(三)實踐信息的普泛性與即時性
自媒體傳播內容與形式多種多樣,覆蓋范圍更廣,價值體現更加多元化。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改變以及價值觀多元呈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范疇也更加普泛,其必須滲透于各種社會群體、行業領域和活動形態之中。自媒體的各種信息,也具有開放程度高、交互傳播速度快等特點。[4]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自然達成了一種信息即時交互效果,并形成為網狀發散性的教育傳播模式,其在時間和空間上將較傳統活動產生新的效能。
三、實踐轉向
(一)實踐環境虛擬化
基于自媒體的網絡行為習性,人們的實踐活動逐漸由實現空間向網絡方向擴展,常常使人們融入一個虛擬現實的世界。作為自媒體主體的人、作為客體的對象性活動以及彼此交往的信息更多是以數字化“符號”展現,其表現形式具有間接性、多樣性和虛擬性。[5]自媒體通過多樣性的信息方式對主客觀世界進行交往實踐,建構了非物化人文交往空間,展現出了虛擬化的思想實踐情境,形成了人們新的實踐環境。
(二)實踐主體去中心化
實踐是主客體間能動的雙向對象化過程,其中主客體往往具有二重性。在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動的主體,但作為客體屬性的媒介本身及其活動載體也逐漸成為實踐的關鍵影響因素,直接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相比,教育者的主導性明顯弱化,受教育者的自主性逐漸增強,自媒體及其信息內容也時時呈現出主體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媒體三者的信息傳播、實踐交往形成了立體化交互模式。隨著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關系變化,其中認知機能不斷平衡、認知結構不斷完善,任何個體都可以發聲表達觀點,共同參與生產信息、傳播信息,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表現出明顯的“去中心化”狀態。
(三)實踐認知碎片化
在自媒體驅動下,人們開始習慣性以“引擎搜索”“發送求助”和“關注訂閱”等方式來獲取信息,形成了一種短時高頻節奏的“借鑒式”學習和認知實踐常態。但自媒體的信息來源多元化、知識文本零散化、觀察視角個性化,必然決定了實踐信息內容具有松散性,極易對個體形成的知識體系呈現不完整性,導致人們的實踐認知“碎片化”。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學說、主義、思想紛紛匯聚于網絡媒介,傳播于各種自媒體平臺之間,更導致人的思想復雜化、價值多元化和意識流態化。[6]
(四)實踐交往多元化
首先是交往手段由一元轉向多元。相對傳統媒介,自媒體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手段形式相結合,形成了綜合感官參與的人際交往。其次是交往對象由單一走向多元。相比傳統的一對一的入際交往形式,自媒體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逐漸形成一種立體網格化的交往格局,建立起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和群體性的人際交往模式。人們可以隨意地與不同年齡、身份和區域的人進行交流交往,無限擴大了人際范圍。
結語
自媒體自身具有平民化、多樣化和普泛化的主體特征,其信息具有裂變式、即時性等傳播特點,正是這些特征特點表現,自媒體從人的主體性和活動的對象性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客體發生了作用,使之激化出新的實踐特性,也導致人的認知、交往和實踐形式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自媒體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實踐轉向也向當下的思政教育實踐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不斷發現這些新的實踐形態,重視思政教育實踐的新問題,才能因時而變,轉變思想,尋找到新的方式方法應對當下的實踐沖擊,提升網絡思政實效。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1-332.
[2]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發展[J].教學與研究,2001(3):49-52.
[3]王琪.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趨勢[J].新聞知識,2013(3):105-106.
[4]代玉梅,自媒體的本質:信息共享的即時交互平臺[J].云南社會科學,2011(6):172-174.
[5]陳龍國,當代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特點及其對虛擬社會治理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4(11):44-48.
[6]郭麗萍,論大學生新媒體素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