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在頸部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60例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 接受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檢查。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作為金標準, 觀察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結果;分析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對血管狹窄以及不同程度血管狹窄的診斷效能;比較兩種檢測方式的有效劑量。結果 60例患者共360支血管, 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出陽性184處, 陰性176處;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檢出陽性192處, 陰性168處。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診斷頸部動脈狹窄的敏感度為96.7%(178/184), 特異度為92.0%(162/176), 準確度為94.4%(340/360), 陽性預測值為92.7%(178/192), 陰性預測值為96.4%(162/168)。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在診斷血管無狹窄、血管輕度狹窄、血管中度狹窄、血管重度狹窄和血管閉塞的靈敏度分別為100.0%、92.4%、77.4%、84.2%、100.0%, 特異度分別為100.0%、90.0%、73.3%、70.6%、71.4%,?準確度分別為100.0%、91.2%、75.4%、77.8%、87.5%。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與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一致性的Kappa值為0.63(P<0.05)。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的有效劑量為(2.67±0.25)mSv, 明顯低于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326.8±21.6)mSv,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 使用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能夠清楚、直觀的顯示出患者頸動脈的狹窄位置與狹窄程度, 尤其是在診斷血管重度狹窄與血管閉塞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頸部動脈狹窄;診斷;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22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頸動脈粥樣硬化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頸動脈狹窄, 這也是導致患者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在對頸部動脈狹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加強對患者頸部動脈狹窄的診斷與狹窄程度判斷是預防患者出現腦卒中的重要方式。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在臨床上對于頸部動脈狹窄診斷應用比較廣泛, 它具有微創、診斷敏感與特異性高等優點,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對頸部動脈狹窄診斷的方式是通過先后獲取空間相同位置的平掃與增強數據, 并使用減影軟件利用增強后的數據減去增強之前的數據, 從而得到去骨的血管圖像, 處理后可以得到三維圖像重組, 達到類似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效果[1]。為了研究頸部動脈狹窄診斷中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特選取2019年2~12月于本院接受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的60例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與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12月于本院接受檢查的60例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年齡43~78歲, 平均年齡(53.8±9.5)歲。
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頭痛、惡心以及肢體乏力等。所有患者在接受研究前, 簽署知情同意書, 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1. 2 方法 患者均接受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設備為西門子 SOMATOM Perspective 64 排螺旋CT 掃描機, 首先對掃描參數進行設置:管電壓設置為120 kV, 管電流設置為300 mA, 旋轉時間設置為0.6 s, 層厚設置為0.650 mm, 重建間隔設置為0.650 mm, Pitch 值為1.350∶1。讓患者取仰臥位, 頭部先行進入, 對患者進行平掃, 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以及18G套管經患者的肘動脈為患者注射70 ml的碘普羅胺注射液, 采用智能跟蹤法對患者進行掃描, 掃描所得到的圖像傳送到工作站, 并使用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軟件進行時間減影。2周內對患者進行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 使用 Seldinger 技術導管法由患者的右股動脈入路, 對患者的左右動脈以及左右椎動脈造影, 對比劑選用碘普羅胺注射液, 讓患者取常規正側位投照, 在有需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增加雙斜位投照。選擇有經驗的醫師對患者的圖像進行分析, 判斷患者雙側頸內動脈、椎動脈以及頸總動脈等有無狹窄、狹窄位置以及狹窄程度等[2]。
1. 3 觀察指標 觀察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結果;分析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對血管狹窄以及不同程度血管狹窄的診斷效能;比較兩種檢測方式的有效劑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一致性檢驗采用Kappa值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結果 60例患者共360支血管, 使用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共查出血管狹窄184處, 左頸總動脈28處, 其中輕度24處, 中度4處;左頸內動脈44處, 其中輕度14處, 中度20處, 重度8處, 閉塞2處;左椎動脈2處, 其中輕度2處;右頸總動脈34處, 其中輕度24處, 中度8處, 重度2處;右頸內動脈65處, 其中無狹窄2處, 輕度24處, 中度30處, 重度9處;右椎動脈11處, 其中輕度4處, 閉塞7處。
2. 2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對血管狹窄的診斷效能 60例患者共360支血管, 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出陽性184處, 陰性176處;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檢出陽性192處, 陰性168處。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診斷頸部動脈狹窄的敏感度為96.7%(178/184), 特異度為92.0%(162/176), 準確度為94.4%(340/360), 陽性預測值為92.7%(178/192), 陰性預測值為96.4%(162/168)。見表1。
2. 3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對不同程度血管狹窄的診斷效能 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在診斷血管無狹窄、血管輕度狹窄、血管中度狹窄、血管重度狹窄和血管閉塞的靈敏度分別為100.0%(2/2)、92.4%(85/92)、77.4%(48/62)、84.2%(16/19)、100.0%(9/9), 特異度分別為100.0%(2/2)、90.0%(81/90)、73.3%(44/60)、70.6%(12/17)、71.4%(5/7), 準確度分別為100.0%(4/4)、91.2%(166/182)、75.4%(92/122)、77.8%(28/36)、87.5%(14/16)。
2. 4 兩種檢測方式的有效劑量比較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與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一致性的Kappa值為0.63(P<0.05)。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的有效劑量為(2.67±0.25)mSv, 明顯低于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326.8±21.6)mSv,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診斷中, 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頸部動脈狹窄診斷的金標準, 但是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一種有創檢查, 操作相對比較復雜, 在檢查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非常大, 造影劑的用量也比較大, 所以在頸部動脈狹窄診斷中不能夠作為常規的診斷方式[3]。頸動脈超聲檢查在頸部動脈狹窄診斷中具有價格便宜、操作簡單、可反復進行等優點, 但是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可重復性非常差, 所以在臨床上的使用也受到非常大的限制[4]。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在對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進行檢查時, 能夠把去骨、非去骨與原始軸位圖像充分結合, 可以從多個角度與層面觀察患者的頸部血管, 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5]。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6-8],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能夠將頸動脈狹窄程度、位置較為直觀、清晰地顯示出來, 特別是在血管重度狹窄、閉塞的診斷中優勢顯著。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60例患者共360支血管, 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出陽性184處, 陰性176處;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檢出陽性192處, 陰性168處。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診斷頸部動脈狹窄的敏感度為96.7%(178/184), 特異度為92.0%(162/176), 準確度為94.4%(340/360), 陽性預測值為92.7%(178/192), 陰性預測值為96.4%(162/168)。以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在診斷血管無狹窄、血管輕度狹窄、血管中度狹窄、血管重度狹窄和血管閉塞的靈敏度分別為100.0%、92.4%、77.4%、84.2%、100.0%, 特異度分別為100.0%、90.0%、73.3%、70.6%、71.4%, 準確度分別為100.0%、91.2%、75.4%、77.8%、87.5%。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與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一致性的Kappa值為0.63
(P<0.05)。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的有效劑量為(2.67±0.25)mSv, 明顯低于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326.8±21.6)mSv,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這說明使用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對患者進行頸部動脈血管狹窄的診斷。
綜上所述, 在對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 使用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能夠清楚、直觀的顯示出患者頸動脈的狹窄位置與狹窄程度, 尤其是在診斷血管重度狹窄與血管閉塞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馮愛平, 蒲艷軍, 屈先鳳, 等. 多層螺旋CT時間減影血管造影在頸部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7(4):420-422.
[2] 劉峰, 李東, 余衛平. 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比分析多層螺旋CT診斷腎動脈狹窄的價值.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16, 31(2):
247-248.
[3] 張濤, 陸健, 陸璞. 16層螺旋CT血管造影對頸動脈狹窄診斷價值的研究.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醫學版, 2017, 31(1):35-37.
[4] 張東威, 劉躍輝, 李敏, 等. CT血管造影在腦供血動脈狹窄檢查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17):4376-4378.
[5] 劉文景, 李軍. 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價值. 醫學綜述, 2016(22):4155-4157.
[6] 謝敏慧, 陳子材, 馮英恒, 等. 超聲與CTA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觀察.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19, 37(7):57-58, 60.
[7] Moreno-Ajona D, Irimia P, Rodríguez JA, et al. Elevated circulating metalloproteinase 7 predicts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stenos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0, 20(1):93.
[8] Wei X, Sun Y, Han T, et al. Upregulation of miR-330-5p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plaque's stability by targeting Talin-1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patients.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9, 19(1):149.
[收稿日期: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