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兵 謝勁軍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聯合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RI)應用于前列腺移行區結節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66例前列腺移行區結節患者, 行前列腺MRI掃描、血PSA檢查以及MRI聯合血PSA檢查,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比較血PSA、多參數MRI、多參數MRI+血PSA對前列腺癌(PCa)的診斷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結果 66例均行多參數MRI掃描, 其中移行區單發結節29例, 多發結節37例(共83個病灶), 合計112個病灶;形態規則91個病灶, 形態不規則21個病灶;DWI呈高信號107個病灶, DWI呈等信號5個病灶;ADC圖呈高信號5個病灶, ADC圖呈低信號107個病灶;T1WI呈等信號103個病灶, T1WI呈稍高信號9個病灶;T2WI呈低信號105個病灶, T2WI呈混雜信號7個病灶;DCE-MRI呈“快進快出”強化21個病灶, 呈漸進強化83個病灶, 呈“快進慢出”強化8個病灶;有前列腺外侵犯4例, 盆部淋巴結增大5例, 有骨轉移2例。病理診斷PCa 14例, 前列腺增生(BPH) 52例,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多參數MRI+血PSA對PCa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均高于血PSA、多參數MRI,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多參數MRI聯合血PSA診斷前列腺移行區結節, 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均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前列腺移行區;多參數磁共振成像;血前列腺特異抗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28
PCa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 因起病隱匿、生長緩慢, 早期常無癥狀, 常常在篩查時發現PSA升高, 而往往被發現時已為晚期, 故需要有一種安全、高效、無創、精準的早期診斷方法。據研究表明約30%的PCa發生在移行區[1]。雖然移行區PCa發病率較低, 但在組織病理、臨床特征上與外周帶PCa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上通過血清PSA濃度變化以判斷治療PCa的療效[2]。影像學上主要以腫瘤體積的改變為評價指標[3]。所以, 正確判斷移行區結節的性質, 不僅影響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更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探討多參數MRI聯合血PSA應用于前列腺移行區結節中的診斷價值, 為早期診斷、治療效果的評估提供重要參考價值?,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66例前列腺移行區結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年齡52~85歲, 平均年齡(67.2±6.8)歲。納入標準:①沒
有MRI檢查禁忌證;②檢查前4周未行前列腺穿刺檢查;③檢查前未曾行藥物、放療等治療;④發生在前列腺移行區的結節, 外周帶無明顯結節;⑤同時行多參數MRI掃描及血PSA檢測;⑥有病理結果。排除標準:①外周帶有結節;②未經病理證實者;③圖像不能滿足診斷。本研究均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檢查方法
1. 2. 1 血PSA檢測 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3 ml, 本研究中以PSA(20 ng/ml)作為良惡性結節的分界值。
1. 2. 2 多參數MRI檢查 采用GE SIGNA TWINSPEED
1.5T MRI, 行盆部掃描。檢查前2 d行流食, 檢查前1 d行腸道準備, 檢查時適度充盈膀胱, 患者仰臥位, 足先進, 中心位于恥骨聯合上方2 cm, 使用直腸內線圈, 采用小視野掃描。應用常規序列[T1WI、T2WI、T2WI-FS、彌散加權成像(DWI)、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 彌散敏感系數(b值)采用1500 s/mm2, 然后DWI掃描圖像經ADWI4.4工作站Functool2自動計算彌散系數(ADC)值, 獲得表觀擴散系數圖。增強掃描:采用LAVA技術進行動態增強掃描。檢查結果由2名主治以上職稱醫師共同閱片, 分析結節的位置、形態、大小、邊緣、信號、性質、有無外侵、周圍淋巴結等;同時對每例患者采用PI-RADS V2.1進行評分, 有異議時商議達成一致。
1. 3 觀察指標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比較血PSA、多參數MRI、多參數MRI+血PSA對PCa的診斷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判定標準:MRI診斷為PCa且滿足PSA>20 ng/ml時, 判定為PCa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66例均行多參數MRI掃描, 其中移行區單發結節29例, 多發結節37例(共83個病灶), 合計112個病灶;形態規則91個病灶, 形態不規則21個病灶;DWI呈高信號107個病灶, DWI呈等信號5個病灶;ADC圖呈高信號5個病灶, ADC圖呈低信號107個病灶;T1WI呈等信號103個病灶, T1WI呈稍高信號9個病灶;T2WI呈低信號105個病灶, T2WI呈混雜信號7個病灶;DCE-MRI呈“快進快出”強化21個病灶, 呈漸進強化83個病灶, 呈“快進慢出”強化8個病灶;有前列腺外侵犯4例, 盆部淋巴結增大5例, 有骨轉移2例。
病理診斷PCa 14例, BPH 52例,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多參數MRI+血PSA對PCa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均高于血PSA、多參數MRI,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討論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PCa是男性最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但是, 良性前列腺增生和炎癥的多參數MRI信號特征常與癌灶難于鑒別, 更有部分BPH與移行區PCa合并存在。所以, 移行區結節的定性定量診斷非常困難。中央腺體癌較外周帶癌灶缺少特征性影像學表現, 常依賴于醫師的經驗, 但是PI-RADS V2.1對各序列的征象進行標準化、規范化評分, 更容易判斷結節的性質。有學者研究表明, 多參數MRI對前列腺中央腺體病變的診斷敏感度僅為50%~60%[4]。所以, 需要有一種安全、高效、無創的檢查、診斷方法。
血PSA是PCa重要的篩查手段。但是, 血清PSA受多種因素影響, 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等。有研究顯示[5], PSA對PCa的敏感度約72%~
90%, 特異度約31%。相關研究顯示, 約有43%的早期PCa患者的PSA處于正常水平[6], 存在“假陽性”、“假陰性”。目前認識到, PSA既無腫瘤特異性, 也沒有前列腺組織特異性[7]。所以, 單獨應用PSA評價前列腺良惡性病變的診斷價值非常有限。
根據2018年中華放射學雜志前列腺疾病診療工作組、中華放射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前列腺癌MRI檢查和診斷共識(第二版)》, MRI是目前公認的前列腺檢查的最佳方式, 在早期診斷、定位、分期、侵襲性評估、隨訪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8]。單獨T2WI檢出移行區PCa比較困難, 因為移行區的組織成分比較復雜, 常合并有很多良性增生結節, 尤其是以基質增生為主的結節時, 再加上T2WI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從而誤診率、漏診率較高。在T2WI上, 移行區PCa可表現為非局限性均勻中等低信號區(“擦炭征”), 邊緣毛糙, 透鏡狀, 缺乏完整的低信號包膜, 尿道括約肌和前纖維肌肉基質區受侵犯。以上特征出現越多, 移行區PCa的可能性越大, 且單憑DCE-MRI強化方式不能診斷或排除有臨床意義的PCa(CS-PCa)[8]。但是, T2WI對PCa包膜侵犯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有學者研究表明[9], 選用b值為1500 s/mm2診斷移行區PCa的準確率高于其他b值診斷, 它能較大幅度地提高移行區PCa的檢出率。2018版的檢查和診斷共識中推薦采用b≥1400 s/mm2
的高b值圖像診斷前列腺疾病[10]。Tamada等[11]的研究結果表明正常成人外周帶及移行區ADC值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大, 兩者呈正相關, 所以ADC值也具有局限性。BPH增生結節常常也是早期強化, 所以2018版的檢查和診斷共識中認為不再以DCE-MRI曲線類型為評價標準。研究發現T2WI、DWI、DCE-MRI主要評估結節的性質和特征, 如位置、形態、信號、數目、大小、邊界、包膜、強化方式、有無外侵及周圍淋巴結、周圍組織器官等。有學者研究認為, 多參數MRI主要為T2WI+DWI+DCE-MRI, 是目前最高水平的前列腺MRI檢查方法[12]。多參數MRI聯合血PSA 的應用明顯提高了PCa的診斷準確度和敏感度、特異度[13]。
本研究結果顯示, 66例均行多參數MRI掃描, 其中移行區單發結節29例, 多發結節37例(共83個病灶), 合計112個病灶;形態規則91個病灶, 形態不規則
21個病灶;DWI呈高信號107個病灶, DWI呈等信號5個病灶;ADC圖呈高信號5個病灶, ADC圖呈低信號107個病灶;T1WI呈等信號103個病灶, T1WI呈稍高信號9個病灶;T2WI呈低信號105個病灶, T2WI呈混雜信號7個病灶;DCE-MRI呈“快進快出”強化21個病灶, 呈漸進強化83個病灶, 呈“快進慢出”強化8個病灶;有前列腺外侵犯4例, 盆部淋巴結增大5例, 有骨轉移2例。病理診斷PCa 14例, BPH 52例,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多參數MRI+血PSA對PCa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均高于血PSA、多參數MRI,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PCa的早期診斷、定位、分期、預測侵襲性、隨訪檢查等對指導選擇治療方案和提高患者預后均意義重大。血PSA聯合多參數MRI檢查在前列腺移行區結節的上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超剛, 趙文露, 李夢娟, 等. PI-RADSv2對前列腺移行帶病變的診斷價值探討.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7, 27(7):1322-1326.
[2] 曹全明, 尹華, 賈廣志, 等. 多參數MRI影像特征聯合PSAD檢測對前列腺移行區良惡性病變的診斷效果探究. 中國性科學,?2019, 28(3):11-14.
[3] 郭瑜, 郭志, 沈文. 功能MRI在前列腺癌治療后評估中的臨床應用與進展. 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 2016, 39(4):395-399.
[4] 張琨, 張曉晶, 鐘燕, 等. 超高b值擴散加權成像診斷前列腺中央腺體癌的價值.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6, 50(5):357-361.
[5] Weinreb JC, BlumeJD, Coakley FV, et al. Prostate cancer:sextantlocalization at MR imagingand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beforeprostatectomy. resuIts of ACRIN p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Radiology, 2009, 251(1):122, 133.
[6] Kamenov Z, Todorova M, Khristov V.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in women. Vutr Boles, 2001, 33(1):40-47.
[7] 楊小奇, 葉章群. 淺談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前世今生.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2019, 11(1):1-5.
[8] 中華放射學雜志前列腺疾病診療工作組, 中華放射學雜志編輯委員會. 前列腺癌MRI檢查和診斷共識(第二版).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8, 52(10):743-750.
[9] 高益萍, 王省白, 萬偉榮, 等. 1.5T MR高b值DWI診斷早期前列腺癌的臨床價值研究.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6, 22(2):54-57.
[10] 王良, 陳敏, 沈鈞康. 與時俱進, 積極推廣前列腺MRI檢查和診斷規范.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8, 52(10):731.
[11] Tamada T, Sane T, Toshimitsu S, et al. Age-related and zonal anatomical Changes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in normal human prostatic tissues.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8, 27(3):552-556.
[12] 陳漢民, 蔡聯明, 劉聯斌, 等. 血清PSA聯合PSAD檢測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 現代腫瘤醫學, 2014, 22(7):1640-1643.
[13] 白錫光, 冉慕光, 曾慶千, 等. MRI多參數成像聯合血清PSA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 臨床醫學工程, 2019, 26(8):1045-1046.
[收稿日期: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