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人類對于知識的渴望愈加強烈。博物館與圖書館為兩個公眾獲取知識的公共服務載體,要充分發揮作用,讓公眾可以汲取知識的養分。博物館與圖書館看似獨立實則統一,二者要不斷加強合作,相輔相成,發揮主要職能,助力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促進全民閱讀,提升全民素質。本文從博物館與圖書館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合作的可操作性入手,歸納出二者建立合作的具體方法,旨在提升我國的公共文化產業服務水平,供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合作
經濟全球化,信息同樣也在全球化,公眾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方式從以前的單一化手段到現在的多渠道收集。在這樣的大數據時代,公眾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更加追求心靈上的“舒適”。作為公共信息服務重要載體的圖書館與博物館,由于二者的歷史淵源與功能的相似性,應順應時代的改變,轉變服務模式,由獨立到統一,互利共贏。在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博物館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1 博物館與圖書館建立公共服務合作的可操作性
博物館與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管理方式基本相同。眾所周知博物館與圖書館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政府開設的非營利性機構。公眾進出博物館與圖書館不需要繳納任何入館費用只需提供證件信息,便可以進入館中,參觀閱覽館內的書籍、文物等。博物館與圖書館都是我國文化傳播的載體,服務功能相同,二者展示的都是人類文化發展和智慧的產物。由此可見,博物館與圖書館存在諸多相似性,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是可操作的。
博物館與圖書館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著緊密的聯系。回顧博物館與圖書館的發展史,就可發現其實二者長期以來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湖南公共文化圖書館,我國最早建立的圖書館之一,被命名為“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從其命名就可以看出博物館與圖書館在我國早些年間就被歸納為同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范疇。又例如在國外,長達二百四十年,大英圖書館與博物館長期隸屬于同一機構。
博物館與圖書館展出資源有重疊之處,也有互補之處。有些文物學書籍、手稿等,既可以在博物館展藏,也可以在圖書館收錄。與此同時,博物館館藏實物為主,圖書館館藏以書籍為主,博物館參展的物品多具有歷史性,參觀者對其可能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此時若有相關書籍作為參考,有助于參觀者更直觀了解此件文物的歷史,從而在感官層及大腦皮層都形成強烈的記憶點。
2 博物館與圖書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合作的具體方法
2.1 共享資源
資源共享是博物館與圖書館進行公眾文化服務合作的關鍵性一步。為保證參觀者有完整的文化體驗,既看到博物館展出實物,也深入了解其歷史,博物館與圖書館應該進行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讓公眾的參觀或閱讀體驗形成一個閉環,具備完整性,這樣才能讓公眾深知這段歷史,銘記于心,點點滴滴累加構建自己的知識網。博物館和圖書館可以采取特定方式聯合開辦展覽活動,從各自優勢點出發,雙方選取共同的主題,確定時間地點,可以是二者其一位置或者共同租用其它位置,由博物館提供具體實物,圖書館提供相關典藏,在合作中求共贏。博物館與圖書館在進行資源共享的同時,不僅僅惠利于公眾,對于二者自身的發展,調動各部門科室的工作積極性等起到了助推劑的作用。
博物館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合作的推進,可探索“網上借閱、社會投遞”的項目,基于自身館藏出發,以RFID技術為支持,采用O2O圖書館模式,協調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計算等信息技術,關注市民需求,在后臺管理系統、物流配送系統、用戶終端系統以及調配投遞系統等為支持,對所需借閱的圖書進行投遞,全天候提供借閱服務。為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可開辟公共文化服務新平臺,打造城市文化新特色。
2.2 一館兩用
現如今的博物館與圖書館都太過于單一化,圖書館根據自身傳統定位就提供閱讀的功能,文字是公眾走進圖書館唯一可以接觸到的“實物”;博物館根據自身定位,就是單純提供展示服務,可能實物旁邊會用幾行字簡單地介紹實物的名稱、來源、歷史背景等。參觀者想要更深層次的去了解,但是無奈沒有方式。當今人類對于知識的渴求度可能就在大腦運轉的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譬如看到了博物館中的實物展示,那一時間節點就有對于該實物熱烈的求知欲望,過了那一時間節點,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就漸漸淡忘了,那么我們的文物展示就從這一個參觀者的身上看到,實際上展示的意義和預期帶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博物館和圖書館應尋求改變,在博物館中設立專門的圖書室,其中書籍、典藏與展示實物相對應。圖書館中也應設立博物館,在讀者閱讀完相關書籍后,走進博物館展室,實現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加深記憶點,做到思維方式整體銜接,此知識也便是真正印在腦子里了,由點及面,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共享服務
博物館與圖書館在服務方式上存在不同。博物館通常都配有專業的講解人員,同時博物館的內部設施,整體環境,裝修風格都巧用心思。根據不同展品的風格設置不同分區,不同分區不同的裝修風格,與展示方式,從視覺體驗角度來說,就非常吸引參觀者。應用360?全視角看文物、智慧導覽機、互動觸摸屏、裸眼3D虛擬劇場、互動地彩屏等高科技技術。參展區,宣傳區,演示區分布極有條理,服務水平堪稱模板。反觀,圖書館,可能未曾去過圖書館的人都可以大腦臨摹出圖書館的陳列和環境。進門處的圖書管理員,館內一排排整齊的書架,陳列涉及古今中外文化的大量書籍,根據書籍的不同類別,嚴格分區。圖書館的整體風格干凈整潔,讀者舒適度與體驗感說不上不好,但與博物館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圖書館在舉辦展覽時可以借用博物館的場地,使用博物館先進的展覽技術以及高科技設備等等,將書籍展覽智能化,例如采用掃描技術將書籍錄入系統,參展者無需手動翻閱,采用觸摸屏點擊,便捷又高效,體驗感提升。圖書館也可以邀請博物館的專業設計團隊進行實地考察,為圖書館改造提供意見與建議,參照博物館的建設,引入適合自己的高智能技術,進而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
博物館與圖書館的館藏有許多的交叉點。圖書館由于其傳統的服務性質,在古籍類資源的收集、保護、整理等方面遠高于博物館水平。所以,在博物館與圖書館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時候,可以利用當今的電子信息技術,影像技術,創建古籍數據庫大平臺,將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古籍信息利用高科技技術實現全錄入,從而提高博物館在古籍方面的服務水平。二者互惠互助,實現雙向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在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和圖書館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作為公眾文化服務機構,不可以保持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與社會發展脫節,要順應潮流,二者實現融合,加強合作,實現資源與服務的共享,從而推動博物館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合作,實現“新型”博物館與圖書館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積蓄無窮盡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嚴允.博物館與圖書館公共休閑服務合作初探[J].中國民族博覽,2017(03).
[2]朱蓓,王鑫.淺談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合作共建[J].現代交際,2016(14).
[3]鄭燃.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數字文化服務融合策略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01).
[4]范秀萍.博物館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探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03).
作者簡介
陳紅新(1973-),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圖書館,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