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旺
摘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直接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生活。高產栽培技術作為小麥生產和種植中的關鍵內容,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實現技術的高效利用,促進小麥產量的有效提升。本文詳細分析了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夠為小麥作物的優質生產提供理性的參考方向。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在農業種植產業中占比較大,而小麥種植的質量與產量是人們關心的重點問題,不僅影響著農業的健康發展,也決定著小麥種植用戶的經濟收益。現代農業種植已經進入技術化時代,小麥栽培技術的貫徹應用,使得小麥的產量顯著提升,再加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科學應用,使小麥生長免除病蟲害的傷害,生長質量也同步提升。因而對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全面研究與小麥種植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1 小麥栽培技術
1)小麥種植品種的優選。小麥種植品種的優選,需要從兩方面入手。要根據小麥種植地區的土壤條件、種植環境、氣候特征來對應選擇能夠適應種植環境條件的小麥品種。當種植環境條件當中有一些特殊因素,如氣候較為干旱或寒冷、水利條件不充足等,這時就需要選擇具備抗寒抗旱的小麥品種,這樣小麥種植生長期間若氣溫較低或缺水的情況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要根據小麥品種品質進行選擇,小麥種植的品質一定要優質,種子形態光澤、生命活力等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只有選擇品質優良、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才能保證小麥種植成活率,促使其在種植環境中健康發育生長。
2)加強整地工作。小麥種植中若想提升其品質與產量,需要確保土壤中肥力充足,應避免在同一塊土地上反復進行耕種。在土地連續種植3輪小麥之后,可以在第二年種植其他種類的農作物,接著開展科學的輪作倒茬。這種種植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小麥預防如全蝕病等疾病的發生,還可以平衡土壤中的養分,升級土壤中的結構,增加土壤中的肥力,促進小麥正常生長,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收獲完前茬作物后,種植人員應及時進行深翻整地工作,充分吸收雨水,整地深度需在25cm左右。未經深翻的區域可以采取旋耕、淺耕、深松等方法,在播前淺耕階段應將耕地深度控制在10~13cm之間,結合地塊的實際情況施加底肥。
3)適時播種。為了保證種子的發芽率以及后期成長,需要在播種之前將種子進行簡單的處理。首先,需要先用一定比例的鹽水,將受到損傷和干癟的種子剔除,隨后用多菌靈、粉銹寧等藥劑給種子上一層包衣,避免種子受到病蟲害的侵擾。然后再將種子埋深控制在4cm左右,避免種子因埋深過淺無法吸收足夠的營養,也避免埋深過深導致種子無法發芽。播種時間應該根據小麥品種進行選擇:例如弱春性小麥應該選在10月20日后進行播種,如果過早地播種這種小麥,往往會導致小麥遭受到凍害;半冬性小麥則應該選擇10月3日-20日之間進行播種,播種時間過晚會導致半冬性小麥減產。最后,小麥的播種密度應該控制在每畝8kg種子。如果土壤墑情達不到理想狀態,則可以通過增加播種量的方式提高產量,但是還是要避免小麥密度過高的情況出現。
4)科學施肥。小麥種植中若想實現高產種植需要合理施肥,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十分需要氮、磷、鉀3種營養元素。因此,種植人員應當科學進行配方施肥,將無機肥與有機肥相互結合,將氮、磷、鉀肥相互配合使用,圍繞“補充鉀肥、增施磷肥、穩施氮肥”的原則,使小麥充分吸收氮、磷、鉀3種元素。注意磷肥、有機肥、鉀肥需要全部被用作底肥,氮肥的70%~80%應被當作底肥,剩余的20%~30%可以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進行追加。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1)科學處理土壤和種植。土壤與種子的處理與小麥種子的發芽情況密切相關。種植人員需要選擇包衣良種開展播種工作。尚未包衣的種子應進行藥劑拌種,這種做法可以預防小麥的病蟲害。種植人員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選取藥物,嚴格把控拌種使用藥物的用量,避免選取對種子品質造成消極影響的藥劑。例如,0.15%的粉銹寧EC乳油在具體種植實踐中具有良好的防病蟲害成效,能夠減少種子中的病菌,加強小麥種的抗蟲、抗病性質。在處理時可以與整地工作相結合,針對蟲口密度高的區域,利用辛硫酸顆粒4~5kg/667m2,將其均勻地播撒在土壤的表面,緊接著翻入土壤中,增加小麥種子的抗病性。
2)小麥返青期的防治。小麥在返青時期容易患上紋枯病、吸漿蟲病,對于其高產種植產生消極影響。種植人員應當利用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行藥物防治工作。在防治紋枯病時,可以選擇禾果利,按照一噴三防的要求進行使用。或者將三唑酮乳油與紋枯凈充分結合,加入適量的水攪拌為藥液,均勻噴灑到小麥的莖基部。每間隔15d再進行第二次噴灑。在這一階段中,可以選取甲基異柳磷乳液與土壤一同混合蓋在表層土壤上,增強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3)種植栽培期間的病蟲害防治。對于小麥種植要在栽培期間就為病蟲害防治技術奠定基礎。在種子處理期間,要利用藥劑拌種對種子內的病菌進行滅殺,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性。在藥劑選擇方面要選用藥效好的,并且要選用綠色藥物,避免化學藥劑帶來不良影響,藥劑拌種時間要充足,拌種結束后要盡快的進行播種;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對小麥生長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做到及時發現小麥生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優化處理,避免引發病蟲害,為小麥生長發育創設健康、良好的環境;小麥種植期間要對常見的病蟲害情況進行了解與掌握,這樣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對病蟲害風險進行有效規避。
4)農業防治措施應用。農業防治措施的應用是利用生態系統中病蟲害、作物之間的關系,采取科學管理和栽培技術,促進小麥作物生長,抑制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即科學播種,減少小麥紋枯病和銹病等的出現;適時除草,避免雜草汲取小麥生長所需水分和養料;減少菌源,降低秋播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等出現的概率。農業防治措施應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病蟲害防治的效果較好,可以在農業病蟲害防治當中長期應用,因而農業防治在小麥種植期間的應用是比較廣泛的。
5)小麥條銹病。相比其他病害,小麥條銹病的傳播速度較快、分布范圍較廣。一般來說,小麥苗期是條銹病的主要發病時期,發病癥狀為幼苗葉片上出現呈輪狀排列的多層鮮黃色夏孢子堆,且葉片是主要發病部位,另外在麥芒、麥穗等部位也可出現夏孢子堆。該病癥會導致小麥的大面積減產。小麥種植前是該病害的主要防治時期,可以在種子處理過程中,選用適當的拌種劑清除麥種上的微生物,在消除條銹病威脅的同時,避免其他微生物對種子產生不良影響。在小麥幼生階段,可以通過噴灑適當配比的三唑類高效帝都殺菌劑的方式對條銹病進行防治。如果已經發現小麥感染了條銹病,則應該在發病初期選擇15%的三唑酮進行噴灑,用藥量控制在每畝2-6g即可,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條銹病對小麥產量帶來的影響。其余的微生物類病害的防治也可以借鑒小麥條銹病的防治方法,但是藥物的選擇和藥水濃度的配比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 結束語
總之,高產小麥的種植問題是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種植質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氣候、地質、技術等,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小麥栽培種植技術,提升小麥的產量。必須提升小麥栽培技術,把握應用要點,對各個環節與流程進行控制,按照小麥不同生長時期的特點進行管理,以便實現良好的小麥種植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文鋒.小麥種植及管理技術初探[J].農家參謀,2019(16):99.
[2]李靜娟,李永宏.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2019(26):11,12.
[3]黃旭曉.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及其防治措施淺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