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頤
摘要:儒家傳統所強調的天下觀不僅僅是地理層面的所指,同時也包括儒家對和諧社會的一種美好愿景。“天下大同”是中國古代對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的描述,這一理想世界與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在許多地方有極大的相似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天下大同”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天下觀。
關鍵詞:“天下大同” 天下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依托。儒家傳統以“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作為最高目標,以此形成的天下觀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獨特認識,對當代中國的發展有著獨特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天下觀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天下大同”天下觀的當代解讀。
一、何謂天下觀
“天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詞匯是中華民族世界觀的基石。早在商朝就形成了天下觀的基本框架,即將天下分為“四方”和“中央”兩個部分,經過先秦百家爭鳴,“天下”這一概念與傳統儒家文化進一步吸收融合形成了儒家天下觀,其基本包含三個方面。
1.地理方面
地理方面上的天下指的就是整個中華大地,中國古人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只能粗淺地觀察到他們所生活的地方,自然便認為中華大地就代表了整個世界。這一層面的天下觀就是中國古人最樸素的世界觀,他們樸素的認為世界是天圓地方的,在“籠蓋四野”的天穹下的大地就是中國古人所認為的天下。
2.人心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不僅包括土地,更指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理傾向。中國古人歷來將民心看作統治天下的重要依據,即中國古人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時,中國的天下觀又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中國古人所認為的民心包括所有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理,而不是單純的以人種來劃分,更多的在于其文化認同程度。
3.政治方面
中華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天下觀實際上就是傳統儒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總和,這一天下觀帶有極強的政治因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的基礎之上。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包含了中國古人對理想政治秩序的設想,即建立一個仁愛有序的社會,實現“天下大同”。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帶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色彩,強調“和”、“求同存異”??鬃釉f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毙腥?,便是于己安穩立足之時,亦幫他人安穩立足,于己進展通達之時,亦幫他人進展通達。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相同與差異,善于從自己的境遇去設想如何面對與他人的“和同”關系,再近一步立人與達人。
二、“天下大同”的天下觀
“天下大同”作為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最高理想追求,其核心思想在于“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也是儒家“仁”的最終歸宿,而這一追求分為三個層面。
1.“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
《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正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而這種“大同社會”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天下為公”,即將天下認為是人們所公有的,主張“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這一觀點與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描述不謀而合,也表明了這一理想社會是全人類共同奮斗的目標。
2.“和而不同”的和諧社會
儒家傳統的天下觀在“大同”中又體現出不同,以求達到“和而不同”。孔子的“和同之道”充滿了哲學的辯證思想?!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條件相同的大同,前提相溶的大同,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而不糾結于矛盾,進而達到矛盾的相互融合,呈現出一種相對統一的態勢。 中國傳統的“和同之道”堅持“和為貴”的同時又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在“和”的基礎上認可“不同”,這充滿了中國哲學中樸素的辨證思想。其所追求的既是求同存異,同時又希望在“和”的基礎上追求“不同”的統一,承認對立面的差異,承認矛盾的存在,但并不執著于解決矛盾。儒家的“和而不同”是在面對差異的情況下,以一種包容的姿態,既堅持自己的原則,同時又尊重對方的多樣性,這種包容的精神才是“和而不同”的核心要義。
3.“協和萬邦”的天下一體
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協和萬邦”強調人民和睦相處,國家友好往來。“協和萬邦”的理念源自《尚書·堯典》,是為了達到與各個國家之間能和睦相處,實現天下太平。儒家傳統文化“由家及國而天下”的發展軌跡內在蘊含著一種對世界的濟世情懷,中國的歷史發展從來不是“國強必霸”,而是追求和諧共處,“天下一家”。
三、習近平對傳統天下觀的繼承與發展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共產黨扎根中國儒家傳統天下觀,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觀察現有的世界秩序,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天下觀,提出了符合當今世界格局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天下觀”——人類命運共同體。
1.習近平對傳統天下觀的繼承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傳統天下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所必須繼承發展的,其強調的是“以天下為己任”,這與共產黨人的宗旨不謀而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對傳統天下觀的繼承,首先體現在繼承了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歷史使命。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理所應當有著中國的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以獨特的歷史視野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追求內在和諧統一,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繼承了中國傳統天下觀胸懷天下的大國擔當。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繼承了傳統天下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而不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最鮮明的文化底色,讓世界不同的文明都有著展示的空間,這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世界多樣性文化的兼容并蓄,繼承了中國傳統天下觀包容世界文明的博大胸懷。
最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中國共產黨人心懷天下的外交理念。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牢牢抓住“天下”這一概念,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天下為己任”,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將中國和世界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繼承了中國傳統天下觀“天下一家”的世界思想。
2.習近平對傳統天下觀的發展
中國傳統天下觀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封建制度的制約,盡管在漫長的封建時期,對于維系國家長治久安,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仍有著其時代局限性。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傳統天下觀的基礎上,對傳統天下觀進行了發展,超越了傳統天下觀,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在理論層面,習近平總書記的天下觀超越了傳統天下觀的“華夷之辯”,倡導完全平等的國家關系。在傳統天下觀對不同文明兼容并蓄的基礎上,提出了文明多元論,尊重世界文明的同時積極吸收世界文明中的優秀成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傳統天下觀禮讓、平等的價值基礎上立足當今國際形勢,應對當下國際問題,將著眼點放在人類文明共同的價值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在實踐層面,習近平總書記的天下觀以“一帶一路”為依托,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在新時代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是對“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現代詮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之智”,是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智慧在當今世界治理體系改革背景下的現代應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之德”,“一帶一路”既包含中國傳統“絲綢之路”的傳承,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互幫互助的外交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之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天下觀超越了傳統西方的“零和博弈”,強調合作共贏,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四、小結
習近平總書記的天下觀既結合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又立足當今世界國際形勢,彰顯大國智慧,順應時代潮流,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中國大國擔當的集中體現,是推動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依托。
參考文獻:
[1]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98.
[2]王文錦.禮記譯解 (上) [M].北京:中華書局, 2001,287.
[3]袁野.從“和同之道”看習近平“天下觀”[J].現代交際,2018(10):210-211.
[4]王紅英.傳統文化與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J].人民論壇,2016(02):172-174.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