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外的各類信息得到了交融與發展,因此目前我國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基于此,多文化思潮在我國社會中不斷發展。對于黨政工作人員來說,應該準確識別優質文化,并將這些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同時,黨政人員也需要對黨史文化以及革命傳統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文化弘揚方案,保證我國黨史文化得到弘揚,也讓優良的革命傳統得以繼承。但是,我們也應該根據目前黨組織本身以及黨政工作的發展形勢,提出真正能夠起到弘揚黨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的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多文化 黨史文化 革命傳統 弘揚 繼承
近幾年,國內外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次數不斷增加,也促進了文化之間的融合與交流。同時,在“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各個領域也逐漸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以文化領域為代表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各種文化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如果沒有對相應的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有效的弘揚,那么很多文化都將在多元化的世界中逐漸消失。另外,多元文化也帶來多文化思潮,思想之間的碰撞也為文化發展注入活力,并為我們帶來全系難度思想。因此,如何讓黨史文化以及革命傳統迸發出活力,并以全新的姿態展示在群眾面前,就是我們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新形勢下黨史文化建設的不利因素
(一)黨史文化弘揚的主旋律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并存的干擾
互聯網無國界、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約束的優勢,隱匿性、廣泛性、開放性、交互性、實時性的特點,打破了過去長期存在的信息發布難以逾越的地緣壁壘和政治壁壘,各種政治勢力在網上建立自己的“社區”,并常常以評論公共事務來造勢,吸引公眾眼球。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著網絡技術的制高點,他們對社會主義國家大力推行意識形態外攻戰略,全方位地輸出西式民主及價值觀、企圖實行思想政治滲透。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沖擊,不少人會從對西方的價值觀念和一些腐朽思想由新奇到欣賞,逐漸走向趨同,從而導致政治觀念模糊、民族觀念異化、愛國情感淡化、社會主義信念動搖。
國內尚有很多尚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少年、成年人,這些群眾很難有效辨別優質的文化思潮,因此容易被國外別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進而淪為顏色革命的參與者。這些群眾也將成為干擾我國黨史文化宣傳以及革命傳統繼承的干擾者。所以,黨史文化弘揚的主旋律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并存的干擾,不僅體現在國外因素,還體現在國內因素上。
(二)黨史文化的育人效果受到網絡參與無序化的消解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在改革開放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黨史文化無疑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弘揚主旋律的強大武器;而網絡世界的多元化視角卻對黨史文化一元化特質提出了嚴峻挑戰。網絡中,公眾可以采用虛擬的身份進行政治和文化參與,一些持不同政見者、恐怖組織甚至叛國集團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散布虛假信息、宣揚反動思想。網絡以極強的解構性沖擊著國家對信息的控制、對輿論的領導、從感性的層次上分解人們的信念,不少網民原有的政治認知發生混亂。它使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上面說的話不一定是正確的,即使正確也未必是唯一正確的。黨史文化建設所承載的教育、感化、解惑、引導、凝聚廣大黨員,進而求得黨內和諧的功能和效果被削弱和消解。
目前,我國網絡信息監管相關的體系與政策并不完全,這也是導致網絡參與無序化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國很多黨政工作人員對網絡信息傳播以及目前網絡社區發展趨勢并不了解,那么在運用網絡對黨史文化以及革命傳統進行宣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宣傳效果不佳等情況。
二、多文化思潮發展下弘揚黨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的路徑
(一)自覺加強黨史文化建設
在黨史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服從并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這是由其政治屬性所決定的。中共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實際工作中,將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與中國實際發展情況相融合,并提出解決黨的建設、社會主義建設問題創造性方法的歷史。另外,黨史文化本身的政治目的十分明確,政治導向也十分鮮明,并且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所提出的系統的政治理論,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政治思想以及堅定的政治路線。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黨史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有讓黨史文化能夠真正做到服從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我們才能讓黨史研究真正找到學科體系制高點,也才能讓黨史研究在民族文化復興中確定新定位,同時也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內,讓黨史文化能夠實現大發展與大繁榮。
各級黨組織以及領導干部需要主動提升加強黨史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同時也需要將其作為固本強基的政治使命。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我們認識到開發黨史文化對開發黨的政治優勢的重要性,并不斷牢固這一重要性,這樣還能起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作用,另外黨的優良傳統也能在黨史文化保護的同時得以繼承。黨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黨史文化的發展也意味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以有效發展。因此,各級黨組織以及領導干部應該自覺加強黨史文化建設。
(二)遵循歷史發展和傳播的規律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因此革命性是黨史文化的首要特征。政府掌握著社會公共權力,同時也代表著公共利益。目前,我國文化領域相關的單位以及團體處于培育階段,另外也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因此,需要黨和政府能夠重視文化發展工作,在增加精力投入的同時,不斷能提升文化高度,讓黨員以及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讓我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國際競爭力的高度得到進一步推進。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黨政機關以及領導干部在緊抓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進而讓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證,并從多層次、多角度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因此,各級黨政機關以及領導干部應該集中力量對黨史資源進行梳理,并打造優質的紅色文化產品,將其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職責并加以履行。
作為黨員,應該認識到人民群眾締造歷史的客觀事實,并且也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為絕大多數群眾謀取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因此,黨具有群眾性,并且這也決定了黨史文化的群眾性。那么在黨史文化弘揚的過程中,應該恪守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其黨史文化創造者與享受者的身份,并尊重其首創精神。另外,我們也需要充分引導人民群眾,讓群眾能夠認識到自己在黨史文化弘揚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讓其自我表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等都能充分運用在黨史文化建設工作中。另外,我們也需要充分發揮群眾的多樣化特性以及文化想象力,讓群眾的消費力和創造力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進而展現群眾在黨史文化宣傳中的價值。
(三)把握黨史文化的豐富內涵
黨的歷史與先進文化發生融合,進而形成了如今的黨史文化,其中蘊含了黨在領導我國革命、發展、建設以及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精神財富,另外也蘊含著我國濃厚的歷史文化以及革命精神。但是,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仍然有很多人將其理解為專題文化、節慶文化以及應景文化,這種對黨史文化的認識是狹隘的。因此,在未來工作中,我們應該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作為靈魂,并將崇高的理想和堅定信念作為核心,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宗旨,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作為精髓,認識到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集中體現了黨的先進性,而黨史文化的本質特征則為民族性、科學性以及大眾性。物質形態能夠成為黨史文化的載體。自從建黨以來,黨領導人民通過改革、革命以及不斷的建設獲取了重大的物質成就,另外,各個地區的檔案文獻以及重要的遺址、遺物都體現著歷史活動中黨凝聚的物質文化,很多黨史著作、人物傳記、文學作品,都展現了黨史文化。由此可見,能夠準確把握黨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將其應用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之中。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領域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因此我們需要明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并充分重視互聯網在黨史文化傳承發揚中的重要作用,主動地占領互聯網陣地,傳播主流聲音,同時也需要明確新形勢下黨史文化建設的不利因素,自覺加強黨史文化建設、遵循歷史發展和傳播的規律、把握黨史文化的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1]張明.論黨史、新中國史研究的基本原則與科學方法[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4(03):16-25.
[2]李寧.加強大學生中共黨史文化教育的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5):130-135.
[3]馬玲. 用紅色革命文化厚植新疆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研究[D].喀什大學,2020.
[4]鄧顯超,李敏.近年來革命文化自信研究述略[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0,41(02):7-12.
[5]蔡娟,楊蘭.試析黨史文化在黨的政治建設中的價值意蘊[J].福建黨史月刊,2020(04):4-7.
[6]馬莉婷. 中共大姚縣委黨史研究室.弘揚革命文化 強化使命擔當[N]. 楚雄日報(漢),2020-04-08(003).
[7]韓笑.新時期黨史文化及其建設問題研究[J].黨史博采(下),2019(06):20-22.
[8]龍新民.發揮黨史文化在老區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共黨史研究,2017(02):80-83.
[9]梁化奎.概念的張力和邊界——“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黨史文化”辨析[J].前沿,2016(11):75-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