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三全育人是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健康發展的新媒介及新道路,是將思政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環節,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與知識教育相融合的育人體系,然而在現代教育與人才培養的視角下,思政教育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為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必須從師資隊伍的角度出發,重塑思政教育體系。本文結合高校思政實效性的內涵,探析思政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三全育人下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三全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 實效性
引言:思政教育是大學生群體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關鍵手段,是整合學生個體與社會整體,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在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我國傳統的思政教育體系主要以思政理論課為主陣地和主渠道,兼以社團引導、日常宣傳、黨團活動、網絡教育等。然而在三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應逐步構建出以組織、資助、服務、管理、心理、網絡、文化、實踐、科研、課程為主體的育人機制,全面統籌教育環節、辦學領域、人才培養等層面的育人力量和教育資源,促進思政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然而從三全育人角度出發,能夠發現現代思政教育依舊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升思政教育的組織架構,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三全育人下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理論內涵
現階段,我國學術界對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內涵較為一致,即思政教育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契合程度。簡而言之,就是思政教育的結果滿足或符合預期的教育目標。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則具體指各項思政教育理念、方針及手段得到有效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得到充分實現,無論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還是全方位育人層面,思政教育的理念及方法必須真正地影響到現階段的思政教育進程,能夠有效推動思政教育的快速發展。許浩(2018)認為三全育人是全面發展并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影響我國思政教育質量與成效的主要模式。所以在思政實效性層面,不僅僅要將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契合程度作為思政教育實效性的主體,應將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及取得的教育效果作為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使教育者能夠更全面地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統籌思政教育的各環節,為達成整體目標與整體結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支持。簡而言之,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應包括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果與預期目標的契合程度、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可行性及結果與目標的符合程度。然而在提升教師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角度上,則需要從全員育人的過程、目標及理念出發,構筑全新的思政教育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現實問題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等環節及內容,然而在全員育人所表現出的問題較為明顯,影響廣度較為深遠,直接關系到整體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有效性,具有顯著的緊迫性和應然性。因此需要將研究重點置于全員育人的角度,通過明確全員育人所存在的現實問題,探析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路徑及方法。加之優化全員育人工作體系,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思政工作實效性與有效性。
(一)思政政治學科人才培養的誤區
首先,在思政教育職業、思政教育專業及思政教育學科的關系上,缺乏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導致教師混淆不同教育主體的理論內涵。主要體現在,部分院校在理論研究理念的影響下,將人才培養體系傾向于專業人才培養,忽視了技能訓練與實踐能力的提升;而部分院校在課程創設的過程中,存在核心課程不充足,培養目標模糊、設置思路凌亂、脫離社會發展實際的問題。譬如為迎合熱門專業,不斷開設法律、管理、金融、經濟等課程,從而淡化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掌握與學習,致使思政教育課程無序而混亂。其次,人才培養方法與理念較為單一、陳舊。尤其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依舊保留傳統應試教育的理念,通過知識傳授培養擁有政治素養、文化素養的人才。然而這種培養方法及理念,必將導致學生專業技能不足、社會實踐薄弱等問題出現。最后,在課堂教育層面上,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普遍集中在理論模式的構建上,難以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且很多教育專家及教師的工作重點都是“純理論”研究。因此,導致學生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存在嚴重的不足。
(二)思政工作隊伍的整合短板
思政教育的主體包括班主任、輔導員、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等。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為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提升思政教育隊伍的整合質量,從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實施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契合程度的角度出發,構建全新的思政教育生態。然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思政教育往往通過理論課程的開設,來破解學生的思想問題與現實問題;而輔導員則通過解惑釋疑、示范引導等方式將思政知識內涵為青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外化為適應時代發展的行為方式。然而在現代組織機制下,傳統的人員架構將導致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整體性與教育主體相脫離,難以有效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即在該模式下,思政教師通常存在上好思政理論課,不關心學生的情感狀態與思想動態,與學生群體的接觸不多,對學生心理狀態了解不深,判斷不準等問題,而在管理制度上,我國高校往往存在輕教學重科研的問題,導致教師優化教學技能和提升教學質量的熱情下降。所以,在課堂教學及日常思政教育層面,通常出現教育目標模糊,教學難度把握不準。教學熱點、難點及重點的尋找與青年學生的能力和知識銜接不好等問題,難以做到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的教學目標。
三、三全育人下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一)走出思政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誤區
首先,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研究思政教育職業、思政教育專業及思政教育學科間的關系,將人才培養從研究性人才向技能型人次轉變,平衡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其次,明確課程目標,理清課程設置思路,縮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差距。架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體系,活化思政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質量。最后在理論研究與課堂教育層面,思政教師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我黨的執政要求,引導學者及教師將研究重點從純理論研究轉向實踐研究,側重于專業技能的應用與分析,凸顯思政學科在社會服務中能力、信心及愿望。此外,統籌全員育人的教育過程、教育理念,做好方向引領、理論支撐及資源供給等工作。思政教育學科是高校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樞紐。優化思政教育學科體系對增強思政教育成果與目標的契合度,擁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二)提升高校思政師資隊伍融合力度
加強思政工作隊伍的溝通與融合,高校應根據思政教育的制度,確保“思政工作隊伍既要將課程重點、熱點、難點作為研究重點,優化研究性教學機制,同時也要協助并支持班主任、輔導員,將思政實踐環節與學工部、共青團組織的實踐活動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質量與成果,拓展并深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成果。然而在日常教育中,由于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不直接參與理論課教育活動,對思政教育的教學過程、內容、目標及實效并不清楚,也不關心,加之事務性工作較為繁忙,難以與思政教師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所以高校應構建出相對科學的教學溝通平臺,引導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建立聯系,將思政理論、思政目標及實踐技能提供給他們,從而在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此外,高校應制定出相應的技能評價標準,完善思政能力的培訓機制,使班主任、輔導員及專業教師獲得全新的思政教育技能及能力,推動學生的快速發展。
結語
三全育人視域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主要指教育目標與教育結果的契合度,教育方案可行性及其目標和結果的契合度,因此,高校在統籌思政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應將思政教育重點集中在思政教育方案的實效性上,從全員育人的角度出發,帶動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系的快速發展,進而在思政教育及教育方案實施的過程中,提升教師思政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許浩.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79-81.
[2]孫旭紅. 歷史虛無主義影響高校思政課實效性及對策研究——以新媒體為視角[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9,23(01):107-114.
[3]遲瑩,張伯威. 提升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J].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17,33(0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