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蘇,韓栓柱
(安陽師范學院 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安陽 455000)
從以上引文看,甲骨文發現以來,于省吾考證該字為厷(厷為肱之本字)后,其他學者認為該字或為肘,為腕,為手臂的一部分。臂、肱文字不同,指稱人體部位時有整體與局部區別,以往學者的釋讀究竟孰是孰非,令人無法信從。

該字在甲骨文中指人體部位或器官之名,卜辭如:


圖1

圖2


人體有四肢,可分為上肢與下肢;上肢又可分左、右上肢。上肢有手和手臂兩部分,人手是重要的勞動器官,手與手臂配合才能完成各種復雜、精巧勞動。上肢不同部位有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乃至肩關節)、手指、手掌、前臂、后臂(肱)等名(見圖2)。這種精細命名,與手臂上各部位在勞動中發揮不同作用以及人對其認知相關,故對手和手臂自然形態命名簡單介紹(見《手、臂自然形態表》),以明晰甲骨文臂、肘及后世肱字之本義。

注:《說文》取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康熙字典》采用內府本。
介紹手、臂不同部位之名(字),便于認識甲骨文中該字中的指事符號及其性質。
甲骨文中該字有四種形體,分別是:
第一種形體:



第二種形體:


第三種形體:


第四種形體:



圖3 手臂與字形比較

(4)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合集》33006

圖4

該字甲骨文中也是臂義,卜辭如:
(6)貞疾臂? 《合集》13676正

圖5




圖6
從以上論證看,第一種文字形體雖然沒有指事符號,但整個文字形體與手臂形體(屈曲狀態下)相同,故該字為臂的象形字。第二種文字形體,象形字部分:像手臂呈伸展狀態下的形體,指事符號位于對應實物即手臂內側部位,故該字為臂的指事字,泛指整條手臂。第三、四種文字形體,是屈曲形手臂形體添加指事符號,指事符號在前臂內側處。于省吾釋讀該字為厷字,是肱字初文,然肱特指后臂,因肱是手臂的主要組成部分,故又泛指整個手臂。歷史典籍中,前臂一定不稱肱,故該字釋為手臂之臂更加科學,泛指自手腕至肩部部分,即整個上肢。該字之所以釋讀為臂而不是肱字,跟其在卜辭中的用法有關,卜辭如:
(7)疾臂…… 《合集》13678
(10)〔御〕臂于祖〔辛〕?
勿御臂?《合集》1772正

甲骨文中,該字還指動物前肢部位,卜辭如:
(12)辛亥卜,爭,貞王不其獲臂,射兕? 《合集》10419
(13)貞王不其獲臂,〔射兕〕? 《合集》10420
(14)甲子卜,賓,貞王獲臂…… 《合集》13680

根據《禮記·少儀》記載,用大牢而祭時,把牛前腿分成九段以獻祖先神靈。[15](P1516)作為祭品,要肥膘體壯,毛色純正、四肢完好。野牛高大兇猛,人近距離捕獲它有可能傷及人命;若用弓箭射獲又容易損壞野牛外表。故商王貞問捕獲兕前腿,用射箭方式(是否會損傷它)?
動物前腿稱臂,見于典籍記載,《莊子·人世間》:“汝不知夫螳螂也,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22](P167)文義指螳螂奮舉前肢來擋住車子前進。《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炙……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成玄英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于鴞鳥,雞則夜候天時……將汝五藏為鼠之肝,或化四支為蟲之臂。”[22](P260-261)《山海經·北山經》:“(滑水)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郭璞注:“前腳也。”[23](P67-68)從先秦典籍看,動物前腿與人手臂對應,故其稱臂;而動物前肢從不稱肱。可見,該字釋讀為臂,古今字義一致。

文獻記載中的肱和臂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臂與肱字義有特指與泛指兩種情況:臂特指前臂,即自手腕至肘之間部位;泛指整個手臂,即自腕至肩部部分。厷(肱)特指自肘至肩之間部位,泛指整個手臂。肱與臂泛指字義重復,簡述于下:

圖7 揮手
臂特指前臂,肱特指后臂(見圖7)。《說文》:“臂,手上也。”又:“厷,臂上也。”又:“肘,臂節也。”[24](P64,87)《正字通》:“臂,《說文》:‘手上也。’今謂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25](P316)臑,《說文》:“臑,臂,羊豕曰臑。”[7](P169)《正字通》:“臑,肘下曰臑。”[25](P317)古往今來,臑字注釋或曰肱,或曰(前)臂,或指肘下,因文字解釋雜亂紛爭,當另加討論。
從《說文》、《正字通》解釋看,手之上是手臂,也即現代漢語中的前臂,位于自手腕至肘之間部位;臂之上為厷(肱),即后臂,位于自肘至肩之間部位;肘是手臂中之關節。段注肘字,謂:“厷與臂之節曰肘。股與脛之節曰膝……《深衣》曰:‘胳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注云:‘肘當臂中為節。臂骨上下各尺二寸。’(段)按上謂厷,下謂臂也。”[7](P170)從《說文》、段注及《深衣》注看,臂、肱均有專指。
人的上臂主要有肱骨、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組成。這種對上臂不同組織的稱呼,仍出現在現代漢語里,說明肱專指上臂,很早就存在于人對自身的認知中。《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26](P22)《針灸甲乙經》等醫學典籍中稱肱為臑。[27](P166-167)可見,手臂不同部位的細分以及肱是手臂上端部分之名由來已久。
臂字在傳世文獻中出現較早,《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28](P253)割臂結盟,是中國古代盟誓的一種形式,《淮南子·齊俗訓》:“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于信一也。”高誘注:“胡人之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詛,刻臂出血,殺牲歃血,相與為信……《列子釋文》仍作契,引許慎注云:‘契,刻臂出血也。’”[29](P355)割臂歃血結盟,即古人盟會時,要刺破手臂,或微飲其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之誠意,刺破手臂的具體部位不見記載。又《左傳》襄公十四年:“公孫丁授公轡而射之,貫臂。”[28](P1013)《廣雅·釋言》:“貫,穿也。”[30](P154)“貫臂”即手臂被矢穿透。從《左傳》記載看,臂指手臂,泛指整個手臂還是專指前臂,不見注疏。
先秦文獻中,肱字常見,后世對肱字注疏,多取其泛指字義——手臂。然從現實生活中手臂活動行為看,用肱代替手臂者,均跟手臂后部在活動中起關鍵作用相關。《尚書·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15](P141)《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28](P440)后世注疏沒有對股肱準確字義予以解釋,《漢語大詞典》謂“股肱”本意為“大腿和胳膊”。喻意為“左右輔佐之臣”。[31](第6冊P1185)該解釋不符合對偶修辭手法。人體腿部關節與手臂關節相同(見圖5),根據上引段注肘字,厷(肱)與股對應,臂與脛對應,它們屬于對偶式修辭用法,故肱應是其專指,即上臂或后臂。
后世字詞典注釋均把股解釋為大腿,肱解釋為肱的泛稱——臂(指整條胳膊),這種解釋的主要原因是:肱為手臂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肱,便沒有手臂,故以肱(手臂主干)局部代替手臂全部,這是借代式修辭用法。這種用法在文獻中存在,“麾之以肱,畢來既升。”毛傳:“肱,臂也。”[15](P438)麾,同“揮”。[31](第12冊P1279)日常生活中,揮手幅度有大小,一種是以肘為中心轉動、抬起前臂與人揮手者,如圖7左部之人;一種以肩為轉軸、抬起整個手臂與人揮手者,這種揮手,一定要抬起后臂即肱部位,如圖7右部之人。肱部是手臂的一部分,肱部(后手臂)揮動,整個手臂一定在揮動,故毛傳“肱,臂也”符合“麾之以肱”中肱之字義。又《論語·述而》:“曲肱而枕之。”孔曰:“肱,臂也。”[15](P2482)孔穎達注疏肱即是手臂,由此,考察曲肱而枕的現實形態,方可明白其內涵。從人的身體特征看,頭與手臂在自然狀態下,其方向呈現相反狀態,如頭朝上,手臂自然垂下。若頭與手臂發生交集,需手臂屈折,或與肩在同一平行線上,然后以肘關節為轉軸,前臂折彎,人呈仰臥或俯臥,頭放在前臂內側或前臂背面(見圖8上兩圖);或手臂與肩呈垂直方向接近頭部,人側臥身體,頭放在肱部位置(見圖8下圖)。現實生活中,只要頭與手臂接觸,必彎曲手臂后部——肱。故“曲肱而枕”之詞,是借用手臂上起主要作用的肱部代替整個手臂。這種用局部代替全部借代修辭手法,突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

圖8 曲肱而枕
肱指整條手臂,也見先秦文獻,《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楊伯峻注:“此蓋古人常語,《孔叢子·嘉言篇》,‘三折肱為良醫’……《楚辭·惜誦》:‘九折臂而成醫兮。’猶今言久病知醫。”[28](P1591)今譯為:多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用來比喻痛苦的教訓會使人變得精明。這里,肱字義用的是泛指。
《說文》注臂與肱有別(見上面引文),而段注臂與肱則是渾言相同,析言有別。《說文》“臂,手上也。”段注:“又部曰:‘厷,臂上也。’此皆析言之,亦下云:‘人之臂亦。’渾言之也。渾言則厷臂互稱。”[7](P169)《說文》:“厷,臂上也。”段注:“古假弓為厷。二字古音同也。傳《易》者江東馯臂子弓,馯姓,臂名,子弓字,名臂故字厷。《左》《谷梁》邾黑肱,《公羊》作‘黑弓’。鄭公孫黑肱字伯張,則肱即弓也。”[7](P115)從《說文》段注看,臂即厷,厷即臂,兩者為同義詞,都指稱人體上肢從手腕至肩關節之間部位。古人名與字有關聯,字一般由名衍生而來,名和字往往同意互訓。所以馯臂姓馯名叫臂,字為厷。因整條手臂伸展后有一弧度(見圖1),這一弧度,與張開之弓有相似之處,故黑肱又名黑弓,字為伯張。
從段注臂、肘、肱看,肱、臂文字字義起源歷史悠久,因臂、肱泛指手臂,故兩者有時被看作是同義詞而互訓。

該字也是一指事字。由此,分析指事符號與手臂對應關系,方可明晰字義。該字的手臂偏旁,與人體手臂對應,其形體是:手心、前臂內側向前,前臂與后臂(肱部)交接處即肘部。在位于手臂肘部字符下,有兩段折線一長一短(見圖9右側之字與上肢對應)。這一折線,當指該字字義。它位于肘部下端,故該字應釋讀為肘字。由此,解釋指事符號所指字義。

以上是從字形上對該字進行的釋讀。甲骨文中,該字兩見,卜辭如:
(15)□□〔卜〕,爭,貞呼行從戠前肘?《合集》4899
(16)壬辰卜,貞肘……《懷特》786

小結
形聲字大量產生后,商代甲骨文中的多個指事字銷聲匿跡。然穩定性、連續性的文字字義,仍然保留在后世的語言文字中。甲骨文臂、肘兩字為指事字,是在手偏旁象形文字的基礎上、添加指事符號而衍生出的文字;后世它們都衍為形聲字。形聲字所記載的文字字義是確定的,因此,根據形聲字記載的文字字義,結合甲骨文形符來源,在前輩學者釋讀的基礎上,本文把上肢(手臂)實物與甲骨文字符號之間建立對應關系,考察指事符號所在位置及其表達的抽象概念,對甲骨文臂、肘兩字進行辨析與考訂,這將有助于進一步認識甲骨文中的指事字及某些象形會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