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霖霖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間致力改變鮮卑族長期以來的“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相交織的權力繼承模式,實現皇位的父子相承和平穩過渡,并為此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其晚年卻仍出現了長子拓跋嗣和次子拓跋紹之間的戰爭。關于道武帝晚年皇位爭奪戰,以往學者大都將其與“離散部落”“子貴母死”制度相聯系,[1]但若細致分析可以發現,該戰爭與鮮卑舊俗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了部落聯盟,后又在部落聯盟基礎上建立了代國政權。但不久代國就在十六國的混戰中為前秦所滅,代王拓跋什翼犍的長孫拓跋珪收集拓跋部殘余勢力,在其母親賀氏和賀蘭部的幫助和支持下繼任部帥,后又于登國元年(公元386年)稱代王,恢復代國政權。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拓跋珪稱帝,改國號為魏,世稱北魏。
拓跋珪建國后著力于穩固內外政局。為了鞏固與原部落聯盟中部落的關系,他與這些部落締結了聯姻關系,這些來自加盟部落的女子與道武帝所生的兒子就成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在道武帝10個兒子中,母族背景清晰者共有6位,包括“宣穆劉皇后生明元皇帝,賀夫人生清河王紹,大王夫人生陽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段夫人生廣平王連、京兆王黎。”[3](P389)其中宣穆皇后劉氏來自獨孤部,賀夫人來自賀蘭部,大王夫人和王夫人均來自烏桓王氏家族,而段夫人則出自鮮卑段部,這四個部落或家族就成為道武帝子爭奪皇位的依靠。有如此多的兒子可以繼任,道武帝自然想要通過“父死子繼”的方式實現皇位傳承。

其時,鮮卑族中烝報婚盛行。道武帝父拓跋寔乃拓跋什翼犍長子和繼承人,但他卻在政變中為救父親而被殺,賀氏帶著拓跋寔的遺腹子為跋什翼犍所收繼,并與之生下少子拓跋觚。(1)李憑先生認為,賀氏帶著拓跋珪先嫁給了拓跋什翼犍,代國滅亡后,她帶著拓跋珪再嫁拓跋寔的弟弟拓跋翰,并先后生下拓跋儀、拓跋烈和拓跋觚三子。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第三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因而,拓跋觚若按母系言為道武帝之弟,按父系言則為道武從父,[1](P48)加之他又極受賀氏寵愛,這也使他成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隨著道武帝諸子的先后出生,就皇位繼承問題,道武帝母子間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張。道武帝致力于擺脫母親及母族的掣肘,意圖以長子拓跋嗣繼位,將“父死子繼”的權力傳承模式加以固定,而獻明皇后則意欲使他傳位于幼弟秦王拓跋觚,繼續維持鮮卑傳統的“兄終弟及”的權力傳承模式,由自己實際控制朝政。北魏皇權傳承模式間的糾葛,直接表現為道武帝拓跋珪和其生母獻明皇后賀氏間的矛盾。
賀氏在北魏朝中的勢力,使道武帝意識到無法徹底抑制母親對皇權傳承的干涉,為了避免皇權傳承過程中發生戰爭,他只能先從繼位者身上著手解決這一問題。于是他派“后少子秦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返,憂念寢疾,皇始元年崩”。[3](P324)道武帝借后燕之手,迫害了幼弟拓跋觚,解除了他對皇權的威脅,并使母親賀氏抑郁而終。同年,道武帝改國號為魏,徹底宣告擺脫母權控制的新政權的誕生。
排除了母權對皇位傳承的掣肘,道武帝便著手為將皇位順利傳遞給兒子做準備。在選擇繼承者中,道武帝借鑒了中原政權“嫡長子繼承制”的傳承方式,以“明睿寬毅,非禮不動”[3](P49)的長子拓跋嗣作為繼任者的首選。天興六年(公元403年),道武帝冊封長子拓跋嗣為齊王、相國并加封車騎大將軍,使他逐步接觸國家的軍政事務,拓跋嗣也由此成為北魏實際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儲,(2)此時北魏尚無皇太子制度,拓跋嗣雖然沒有皇太子之名,卻實際上行使著皇太子的權力。他繼位后,才最終確立了皇太子制度,太武帝拓跋燾也由此成為北魏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子。為順利實現權力過渡做著準備。

部帥爭奪戰不僅會對部落民眾造成傷害,削弱部落的戰斗力,有時甚至還會造成部落聯盟的徹底瓦解,如拓跋匹孤與拓跋力微兄弟就曾為爭奪部帥分別率妻族和母族進行了戰爭,并直接導致了部落聯盟的解散。鮮卑部帥對于部落權力爭奪戰的危害早已有所認知,道武帝為了消弭兄弟間為皇權進行戰爭的可能性,實現部落權力的平穩過渡,首先就要瓦解作為他們依靠的母族勢力,改變鮮卑族中長期存在的“母強子立”的傳承模式以及這種模式所帶來的“母權干政”的結果,達到“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為亂。”[3](P49)的目的。
于是道武帝制定了“后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即“子貴母死”)[3](P321),并以此賜死了長子拓跋嗣的生母、獨孤部部帥女劉氏,但拓跋嗣“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日夜號泣。”[3](P49)他的這一行為又引起道武帝的不滿,加之道武帝晚年“暴虐好殺”,[5]拓跋嗣擔心道武帝的懲罰,“乃游行逃于外”[5](P49)。于是,道武帝便將目光投向了次子拓跋紹,更意圖再度使用“子貴母死”處置拓跋紹的母親賀氏。
拓跋紹的母親賀氏不僅是賀蘭部部帥之女,更是“獻明皇后妹也,美而麗……太祖密令人殺其夫而納之”。[3](P390)道武帝對賀氏極為寵愛,在實施“子貴母死”制的時候也有所猶豫和不忍,他首先將賀氏“幽之于宮,將殺之,會日暮,未決。”[3](P390)道武帝的心理斗爭給了賀氏母子以聯絡的時間和機會,賀氏利用這一難得的時機向兒子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聯絡了道武帝身邊的宮人,“夜與帳下及宦者數人,逾宮犯禁。”[3](P390)殺害了道武帝,意欲自己繼任帝位。逃亡在外的道武帝長子拓跋嗣“聞變乃還,潛于山中,使人夜告北新侯安同,眾皆響應。”[3](P390)在北新侯安同的幫助下,拓跋嗣順利控制了朝局,并殺死了拓跋紹母子以及參與謀逆閹官、宮人十余人,順利平定了朝局,實現了皇權的承接。
作為“子貴母死”制度的直接受害者,失去母親的感受讓明元帝拓跋嗣萬分悲痛,他在繼位后不僅追封生母為皇后、為她追加謚號,更將“后宮人為帝母,皆正位配饗焉”[3](P325)的做法作為“子貴母死”制度的補充。
這一時期北魏國內的部落雖然都被道武帝所離散,但部民卻仍然聚居,部落體制的影響在短時間內不能徹底消除。特別是有鑒于清河王叛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母子親情,明元帝較道武帝更進了一步,即在皇子出生時就交由保母照看,以削弱母子親情,切斷外家對后妃和皇子的支持,為“子貴母死”繼續實施降低感情阻礙。同時,他還將道武帝未能徹底推行的皇太子制度加以執行。自此,“子貴母死”制度在北魏實施的數十年間,再無皇子為救母而弒父的情況發生,皇子間的權力爭奪也隨著“皇太子”制度的執行而消失,北魏皇權的傳遞得以順利過渡。
道武帝晚年爆發的叛亂,最終引發了拓跋嗣、拓跋紹間的皇位爭奪戰,這些戰爭表面上看都是由“子貴母死”制度的推行所引發的,但通過細致分析可以發現,即便沒有“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嗣與拓跋紹之間的戰爭也依然會發生,戰爭的根源在于北魏國內部落勢力的存在。
鮮卑族有著“俗從婦人計,至戰斗時,乃自決之”[2](P832)的傳統,加之這一時期鮮卑族中大都實行部落外婚,部落內的成年女性大都是通過婚姻方式嫁入到本部落,女性的傷亡自然會引發其母家部落的報復,于是鮮卑約法規定“其自殺父兄則無罪”,[4](P2979)這也直接導致了鮮卑族民“其性悍驁,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2](P832)的獨特民族性格。受此影響,鮮卑族中女性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極強的參政、持家意識,其中的上層女性也會利用自身的家族背景,通過幫助兒子繼位而實現自己的政治需求。
道武帝從鞏固帝國、鞏固君權考慮,認為扼制外家部落必須與扼制母后本人同步進行,這樣就出現了道武帝死前所行的子貴母死措施。[1](P46)道武帝時期的北魏尚處于國家初建階段,“離散部落”也只是削弱了部帥對部民的控制力,部落體制和影響卻也依然存在。部落制時代“母強子立”的權力傳承模式的影響依然存在。道武帝本人也是通過這種方式繼任部帥,并最終建立政權,這也使他更深切的意識到這種權力傳承模式的弊端。在北魏的建國過程中,為了穩固與諸部落間的聯盟,道武帝大都與他們進行聯姻,進而造成他的諸子都有母族可以依靠,其中母族勢力較大的便是長子拓跋嗣和次子拓跋紹。
道武帝長子拓跋嗣母族為匈奴獨孤部,次子拓跋紹的母族則是鮮卑賀蘭部。賀蘭部和獨孤部是原拓跋部落聯盟中勢力較大的部落,其中賀蘭部“四方附國者數十部。祖紇,始有勛于國,尚平文女。父野干,尚昭成女遼西公主。”[3](P1812)此外,鮮卑部帥拓跋郁律以及拓跋什翼犍的部帥繼承者拓跋寔也都曾娶該部女子為妻,雙方也由于婚姻關系而變得密不可分。道武帝在恢復代國過程中,賀蘭部是他主要的支持力量。獨孤部也是拓跋部的重要盟友,在拓跋什翼犍逝世后,賀氏曾帶拓跋珪依附此部,足見其與拓跋部關系之密切,但獨孤部卻在道武帝繼位過程中有過“恃部眾之強,每謀為逆”[3](P1814)的行為,道武帝繼位后,對該部進行過討伐,直接削弱了該部的勢力。有鑒于這兩個部落的強大,拓跋珪一邊與他們進行聯姻,另一方面則通過“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3](P1812)意圖將部落體制完全消化于皇權控制之下。雖然“離散部落”使北魏境內的部落勢力較以往有所削弱,但由于部民仍聚族而居,部落體制仍對部民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按照前代“母強子立”的權力繼承模式,道武帝次子母族賀蘭部也是道武帝的母族,由于在北魏建國中的功勛以及與道武帝的血親關系,使該部落成為拓跋部外勢力最大的部落,拓跋紹本應該是繼位的最佳人選,但由于他本人“兇狠險悖,不遵教訓”[3](P390),并不是繼任的最適合人選。于是道武帝選擇由“明睿寬毅,非禮不動”[3](P49)的長子拓跋嗣繼任部帥。同時,為了防止在兒子拓跋嗣繼位后,其母劉氏依靠母子親情影響朝政,甚至還會有復興獨孤部的行為,于是他以“子貴母死”制殺死了拓跋嗣的生母,進而完全結束了獨孤部復興的可能。但令道武帝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劉氏被賜死,導致了拓跋嗣的外逃,于是他只能以拓跋紹繼任。
此時賀蘭部的勢力仍然十分強大,特別是道武帝違反了母親賀氏意圖傳位幼子的做法,直接觸及了賀蘭部的利益,也引起他們的不滿。加之他對賀氏的寵愛而猶豫,也給拓跋紹以叛亂的時間,最終造成了他自身被殺,而拓跋嗣也在此后率部回歸,殺死拓跋紹母子而繼任帝位。
拓跋嗣與拓跋紹兄弟間的這場戰爭看似是由“子貴母死”制度所導致的,但由于有著相似母族勢力的繼任者間以戰爭的方式爭奪繼承權在鮮卑部落中經常發生。而道武帝將拓跋嗣作為皇位繼承者,給予他實際意義上的太子地位和權限,使他雖然母族勢力不足,卻獲得了道武帝近臣的支持,擁有了遠遠高于其他皇子的支持勢力。另一方面,拓跋紹的支持者“肥如侯賀護舉烽于安陽城北,故賀蘭部人皆往赴之,其余舊部亦率子弟招集族人,往往相聚。”[3](P390)這樣,最終兄弟二人間的權力爭奪也依然爆發于賀蘭部和獨孤部之間。所以說,“子貴母死”并不是道武帝晚年繼位戰爭的直接誘因,這場戰爭本就是鮮卑舊俗與皇權體制的一次對抗,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戰爭。
如若沒有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嗣與拓跋紹兄弟間的戰爭應該會發生于道武帝逝世后。而“子貴母死”的實施,使“自殺父兄則無罪”[3](P2979)的心理在拓跋紹身上得到彰顯,他也實際上將鮮卑“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3](P832)的民族性格表現出來,并通過弒父救母的方式取得了皇位。他的這些行為正是母子親情凌駕于父子關系之上的鮮卑傳統的直接體現。但在鮮卑政權建立后,特別是北魏建國后,隨著與漢族政權接觸的增多,鮮卑社會中的父子血統關系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致在叛亂發生后,拓跋嗣“執清河王,對之號哭,曰:‘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逼令自殺。”[5](P2322)這也直接體現出了鮮卑貴族對待父系血統觀念的重大轉變。
可以說“子貴母死”制的制定和實施雖然是道武帝為了防止母權采取的措施,這一制度不僅直接造成了明元帝拓跋嗣的外逃,更造成了清河王拓跋紹的弒父,拓跋嗣最終率部平定拓跋紹的政變而繼位,但卻不能藉此認定,道武帝晚年發生于拓跋嗣與拓跋紹兄弟間的戰爭完全由“子貴母死”制度所導致。
綜上所述,拓跋嗣與拓跋紹兄弟間的戰爭本就無可避免,是有著部落背景支持的繼任者間的權力繼承戰。只是“子貴母死”制度的實施,不僅造成了在任皇帝的被弒,更將兄弟間戰爭時間有所提前。戰爭的性質也由兄弟間的皇位繼承戰,變為平叛戰爭。因而,從戰爭的本質上分析,該戰爭是鮮卑傳統的“母強子立”權力傳承模式對皇權體制下的“長子繼承制”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