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調整布局,優化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并結合各地生產實際,調整和優化玉米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鮮食玉米,開展玉米與其他作物(大豆、花生等)間套作等。
二是優選良種,精選種子。科學選用適宜當地種植、熟期適宜、耐密抗倒、抗逆廣適、高產穩產的玉米良種。黃淮海北部地區要選擇熟期早、耐旱性強的品種;黃淮海南部地區選用中熟期、抗銹病、耐高溫強的品種。籽粒直收的地塊,選用早熟、抗倒、脫水快、適宜機械籽粒直收的品種。選購高質量包衣種子,確保滿足機械單粒精量播種要求。
三是搶時早播,一播全苗。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搶播夏玉米,采用機械精量播種機60 厘米等行距貼茬直播。墑情不足播種時,要及時澆“蒙頭水”,確保一播全苗。
四是合理密植,優化群體。根據品種特性及生產條件等確定適宜種植密度。一般地塊畝保苗4000~4500 株,耐密品種和高產田適當提高密度。對種植密度偏大、生長過旺地塊,以及風災倒伏頻發地區,可在拔節期至小喇叭口期酌情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預防倒伏。
五是防控病蟲,化學除草。加強玉米病蟲害特別是草地貪夜蛾等突發性、暴食性、流行性病蟲害動態監測和預報預警,開展綠色防控。玉米播后、出苗前及時進行化學封閉除草,或在苗期(三葉一心至五葉期)選用適宜除草劑進行苗后除草。規范噴藥時機、方法和用量,避免重噴、漏噴和發生藥害,提高除草效果。
六是科學管理,肥水高效。前茬小麥秸稈還田地塊以施氮肥為主,配合一定數量鉀肥,并補施適量微肥,其中1/3 氮肥和全部鉀肥、微肥隨播種側深施,其余2/3 氮肥于小喇叭口期前后機械側深施(10 厘米左右)。也可采用種、肥異位同播,選用高質量專用控釋肥一次底深施。施肥后,若土壤墑情不足應及時澆水,有條件的推廣水肥一體化,減少化肥使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七是加強監測,防災減災。加強干旱、高溫、臺風等災害監測預警。關鍵生育時期遭遇高溫天氣和嚴重干旱,應及時進行灌溉;遭遇澇漬,應及時排水。通過種植耐熱品種和及時灌溉,以及葉面噴施微肥等措施,防御高溫熱害。
八是適時收獲,高產優質。玉米完熟后(籽粒乳線消失、黑層出現)再收獲,并在不影響下茬小麥播期情況下,適時晚收。機械收獲果穗或直收籽粒,收獲后及時晾曬或烘干,以防霉變,提高產量和品質。
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當前,早稻正處于灌漿結實期。近期部分早稻產區雨水偏多,日照時數減少,生育進程推遲。要防控洪澇災害,加強分類管理,促進籽粒灌漿,確保安全成熟。
一是排水促恢復。對受淹田塊,盡快排水露田,清除稻株上的泥漿雜物,促進根系恢復生長活力,防止倒伏。對處于灌漿結實期的田塊,堅持干干濕濕、以濕為主,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植株早衰。
二是看苗補粒肥。對受淹較重的田塊,如抽穗期葉片發黃早衰,要補施粒肥,一般畝施尿素1~2 公斤或噴施葉面肥1~2 次,增強后期葉片光合能力,促進籽粒灌漿結實。再生稻頭季稻要根據苗情及時施用促穗肥和促芽肥。
三是防控病蟲害。大水浸泡過的稻田易發白葉枯病和紋枯病,退水后要及時防治。高溫高濕容易導致病蟲害加重發生,要加強監測預警,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減輕病蟲害損失,確保早稻穩產高產。
四是灌水降高溫。如果早稻灌漿結實期出現持續35℃以上高溫天氣,田間要及時灌水,建立5~6 厘米水層,降低冠層溫度,防止高溫熱害。早稻后期切忌過早斷水,防止出現高溫逼熟,提高結實率和充實度。
五是搶晴早收獲。提早做好物資和技術準備,適時搶晴收獲。一般在齊穗后25 天左右、全穗失去綠色、穎殼90%變黃時收獲,防止“割青”和“過熟”。有條件的地方采用集中烘干,避免稻谷霉變,做到顆粒歸倉。
當前,長江中下游地區中稻處于分蘗拔節期,西南地區中稻進入拔節孕穗期,生育進程總體正常,苗情長勢較好。要加強防災減災,抓好肥水運籌,構建合理群體。
一是因時管好水。對受澇田塊,及時分次排水,結合洗苗輕露田。對早栽田塊,分蘗后期要及早曬田,控制高峰苗數,提高分蘗成穗率。對絕收田塊,若中低部莖稈成活好、可留10 厘米左右的低樁,并及時追肥蓄留再生稻,或選用早熟品種補種一季晚稻,降低災害損失。
二是因苗施好肥。對受淹田塊,及時補施一次肥料,促進恢復生長。對遲栽田塊,早施分蘗肥促早發,搭好豐產苗架。根據不同栽培方式、品種和苗情,在群體高峰苗已過、葉色明顯褪淡顯“黃”時合理施用穗粒肥。適當增施鉀肥,切忌盲目增施氮肥,防止貪青晚熟。
三是防好病蟲害。對大水浸泡過的稻田,退水后重點監測白葉枯病和紋枯病發生情況,并及早防治。加強破口至抽穗期前后的混合用藥綜合防治,重點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稻曲病第一次預防用藥應提前到破口前10~15天進行。
四是灌水防熱害。茬口早的中稻,要防范7 月下旬至8 月上中旬高溫天氣的影響。抽穗時如遇持續超過35℃的高溫,田間要保持深水層,以水調溫,降低穗層溫度;也可葉面噴施磷鉀肥,增強水稻植株對高溫的抗性,減輕或緩解高溫危害。對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種水源及時補水,提高灌溉效率,促進生長發育。
當前,南方雙季晚稻處于秧苗期。要加強秧田管理,做好大田管理和防災減災,著力培育壯秧,確保適期移栽和栽足栽好,打好晚稻生產基礎。
一是提高移栽質量。根據茬口條件,因地制宜采用缽苗機插、濕潤稀播壯秧移栽和塑盤育秧拋栽等方式,降低后期遭遇“寒露風”風險。
二是做好防洪防澇。秧田期如遇暴雨洪澇,要及時搶排積水,適當保持淺水層,防止雨后升溫過快造成秧苗青枯死苗。對因洪澇沖毀的秧田,在晚稻適宜播種期內,及早浸種催芽補播,確保晚稻種植面積。
三是適期搶移栽。對早稻讓茬遲的田塊,晚稻應適度稀播,減少化控藥劑用量,防止秧齡過長、葉片徒長。施好“送嫁肥”,打好“送嫁藥”,促進秧苗栽插后早發。早稻讓茬后搶時栽插,以密補遲,插足基本苗,加快晚稻生育進程。
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生態條件,選擇通過審定或引種備案的高產高(油)蛋白、加工品質好、耐密抗病抗倒、適宜機械化收獲的優質品種。黃淮南部地區可選用生育期相對較長的中晚熟大豆品種;中部地區選用熟期相對適中的大豆品種;北部地區選用生育期相對較短的早熟品種。自留種應做好種子精選和發芽試驗。發芽率低、活力差的種子嚴禁使用。
苗齊苗全苗勻苗壯是黃淮海地區夏大豆獲得高產的關鍵。麥收后土壤墑情好或一次性降雨10 毫米以上時,應搶墑播種;如遇干旱,可采用先播種后噴灌方式補墑。提倡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封閉除草、秸稈覆蓋等作業;也可在小麥低茬收割的同時進行秸稈粉碎拋撒,趁墑免耕播種。根據品種、地力確定播種量,行距30~40 厘米,每畝保苗1.5~1.8 萬株;遲播應適當增加播量。

黃淮海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前茬小麥收獲時應盡量做到秸稈全量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建議以限氮、穩磷、補鉀為施肥原則,播種時畝施45%的復合肥或磷酸二銨10 公斤。土壤肥力不足地塊,花莢期噴灑磷酸二氫鉀,可增加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重。對旺長田塊,在分枝期或初花期噴施生長調節劑,控制節間伸長,防止倒伏。
重點防治點蜂緣蝽、灰飛虱、紅蜘蛛、蚜蟲等蟲害。苗期至生長中后期選用高效低毒藥劑防治灰飛虱、紅蜘蛛、蚜蟲等害蟲;花莢期重點防治點蜂緣蝽,預防“癥青”現象發生。早晨或傍晚點蜂緣蝽活動較遲鈍,防治效果好。
機械收獲的最佳時期應在完熟初期,此時大豆葉片全部脫落,籽粒含水量降為16%以下。要避開露水,防止籽粒粘附泥土,影響外觀品質。收割機應配有大豆專用收獲割臺,機收時注意調整收割機撥禾輪轉速,減輕對植株的擊打力度,減少落莢、落粒。同時,應正確選擇和調整脫粒滾筒的轉速與間隙,降低大豆籽粒的破損率。
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根據不同種植方式和生態條件,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性好、適合機械收獲的花生品種,提倡選用高油酸花生品種。麥壟套種花生,宜選用中早熟、中大果品種,生育期一般在125天以內。麥后直播花生,宜選用早熟、中小果品種,生育期一般在110 天以內。覆膜種植夏花生可選用比露地栽培生育期長10~15 天的品種。寬幅間作夏花生宜選用較耐蔭、高產、中大果、適應性廣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
一是適期播種。麥壟套種花生適宜播期在麥收前15~20 天,麥后直播花生應搶時早播。
二是足墑播種。花生播種適宜的土壤水分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墑情不足的地塊要灌溉造墑播種,特別是麥壟套種花生,應在適播期前灌溉造墑。為保證搶時早播、減少造墑,以及可能的陰雨天氣影響播期,可采用“干播濕出”的方法,如起壟種植花生播后順壟澆灌,覆膜花生宜采用膜下滴灌,露地花生可采用微噴等方式。
三是合理密植。麥后直播花生推廣一壟雙行的機械化起壟種植模式,壟距寬窄因土壤肥力狀況和品種類型靈活掌握,壟距一般控制在75~85厘米,麥后直播花生每畝12000 穴左右、每穴2 粒,單粒精播每畝16000~18000 穴;麥壟套種花生每畝10000 穴左右、每穴2 粒。在播種時應根據當地花生病蟲發生特點,選擇合適的藥劑進行拌種或包衣,一般種皮晾干后即可播種。
四是淺播覆土。壟作覆膜夏花生要淺播覆土,播種深度要控制在2~3 厘米,播后覆膜鎮壓,膜上覆土4~5 厘米,確保下胚軸伸長,子葉節出土(膜)。
夏花生生育進程快,在管理上應以促為主、促控結合。麥壟套種花生在麥收后應及時滅茬,并結合中耕每畝追施尿素或復合肥15 公斤左右,過磷酸鈣30~50 公斤。視土壤墑情,及時灌溉,促苗早發。麥后直播花生要精細整地,施足底肥,根據預期產量、土壤肥力狀況,合理使用氮磷鉀和鈣肥,適量補充微肥,一般可畝施花生專用肥40~50 公斤。花針期可畝追施石膏粉25 公斤,促進莢果和籽仁發育。在花生株高達30厘米左右時,有旺長趨勢的田塊應及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控旺防倒,調節劑的使用應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噴施時間一般于上午10 點前或下午3 點后進行。后期結合葉部病害防治,噴灑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防病防早衰。夏花生對干旱十分敏感,尤其是花針期和結莢期(7 月中下旬至8 月上中旬)是花生生長發育需水的臨界期,干旱時應及時灌溉。同時,應保持田間“三溝”相通,注意排水,防止芽澇、苗澇,以及后期澇災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一是合理輪作。提倡花生與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輪作,改善土壤環境,減輕連作障礙,同時防治花生土傳病害及部分葉部病害。
二是選用抗病品種。花生青枯病嚴重的地區,要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可在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預防花生根腐病、莖腐病、冠腐病等土傳病害和蠐螬等地下害蟲。
三是倡導生物、物理防治先行。
如頻振燈、色板、性誘劑、食誘劑、糖醋液等誘控技術、天敵保護利用、蓖麻等誘集植物捕殺等措施。
大部分莢果飽滿成熟時,搶晴好天氣及時收獲,可采取聯合收獲或分段收獲。根據氣溫許可和騰茬需求可適當晚收,延長飽果充實時間,提高產量品質。收獲后應抓緊晾曬或烘干干燥,使莢果含水量盡快降到10%以下后精選入庫,倉庫應控制貯藏溫濕度條件,防治貯藏害蟲,降低黃曲霉毒素污染發生風險。為提高花生品質品相,要盡量做到分品種專收專儲。
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