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從1995 年1 月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制度。2017 年,垃圾回收再利用率達到87%。韓國民眾的垃圾分類習慣和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筆者在首爾、世宗等地,對韓國的垃圾分類制度作了近距離觀察。
韓國首都首爾,是一座擁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每天僅產生的廚余垃圾就有2800 多噸。如何實現對人口密集地區的垃圾分類和處理?
從1995 年起,韓國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制度,并根據居民的排放量收費。根據這一垃圾計量收費制度,垃圾大體分為4 個大類:一般生活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和特殊大件垃圾。無法進行回收利用的垃圾都屬于一般生活垃圾,必須放入專用的垃圾袋中。
在首爾,下轄的各個區分別使用不同顏色的專用垃圾袋,不同轄區的垃圾袋不能跨區使用。人們需要到附近超市或便利店購買專用垃圾袋,容量越大的垃圾袋越貴。20 升容量的垃圾袋售價約為490 韓元(1 元人民幣約合167 韓元)。垃圾運輸和處理費用都包含在購買垃圾袋的費用中。
垃圾袋價格不便宜,促使人們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垃圾排放,并對垃圾進行精細分類。垃圾袋的收入,也為政府的資源循環部門提供了財源。首爾市資源循環科科長崔圭東說,2018 年首爾市出售專用垃圾袋的收入約為1586 億韓元,占到首爾市一般生活垃圾處理費用的七成。垃圾袋的售價由政府統一調控,因而價格有可能調整變化。
對于無法裝進垃圾袋的大型廢棄物,比如電冰箱、電視等大件舊家電,市民需要預約無償回收,再交由民間企業回收利用;中小型廢舊家電,如電飯鍋、電腦等,可交由區政府回收;廢舊衣柜、沙發等大件家具,則需額外交納垃圾處理費,費用為2000 至3萬韓元不等。
實行計量收費后,韓國垃圾的排放量大幅減少。據統計,垃圾計量收費制度推出3 個月后,全國垃圾平均減少約38%,可回收垃圾量增加約90%。
“垃圾計量收費制度按照誰排放誰付費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公平性,增強了個人的責任意識,能夠促使民眾自覺減少垃圾排放量。”崔圭東告訴筆者,除了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制度外,首爾市還通過運營綜合體驗空間“新活用廣場”,向市民宣傳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不斷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
從首爾驅車,約兩個小時到達韓國行政首都世宗市。走進一座兩層建筑,大廳內窗明幾凈,空氣中散發著柔和的香草味。
這里是世宗市第一家垃圾自動轉運站。類似的轉運站全市共有12 座。作為2012 年才開始啟用的新城,世宗市建設了一套垃圾自動收集系統。在每一個社區都設有垃圾收集終端。這個終端外形像個大垃圾箱,深灰色、半人高,頂部呈坡形斜面設計。居民投放的垃圾,會通過終端底部的管道,借助管道內的強壓,被即時“吸”走,送至垃圾轉運中心進行處理。
據介紹,終端的箱蓋上裝有感應磁條、觸感按鈕,必須使用特制的卡片才能開啟。每戶居民都有一張卡片。這樣可以對居民垃圾投放量作更好的量化計算。
垃圾輸送管道縱橫交錯,怎樣防止垃圾堵塞呢?垃圾自動轉運站運營所所長房棋洙,帶著記者來到二樓的中控室。只見墻上裝有10 多面顯示屏,實時顯示著各個社區垃圾收集情況。顯示屏上不時閃過的一道道黑影,是正在投放的垃圾。“如果管道堵塞,系統將立即發現并報警,然后我們派技術人員前去清理。不過這種情況并不多。”
房棋洙說,使用這套垃圾收集系統的好處是,垃圾被即時運走,不受天氣和運輸條件的影響,可以有效解決人力或汽車搬運垃圾所產生的氣味和污染等問題。由于使用了新的垃圾自助收集系統,世宗市成為“一座沒有垃圾桶的城市”,垃圾回收效率和民眾生活環境都得以顯著改善。
在實施垃圾計量收費制度之初,韓國一些市民亂扔垃圾、不用垃圾袋的情況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韓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嚴格的監管制度。如果不在規定時間或不按分類規則亂扔垃圾,將面臨10 萬至100 萬韓元不等的罰款。
除了需要嚴格分類,不同轄區以及各個小區對于垃圾投放的場所也有不同規定。有的小區有固定的垃圾投放場所,有的小區則規定了垃圾投放的具體時間段以及臨時投放場所。
金碩俊是首爾市一處居民小區的物業管理員。每到小區的垃圾投放日,他都會去幫助和指導居民投放垃圾。“垃圾分類雖然看起來有些麻煩,但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居民們基本能按照分類要求進行垃圾投放。現在,垃圾分類的要求越來越細化和嚴格。例如,只有沒有污漬的垃圾袋才能作為塑料類垃圾進行回收,有污漬的塑料袋則歸入一般垃圾,需要放入專用垃圾袋。”
從2000 年開始,韓國補充實施了“垃圾違法投放舉報獎金制度”,獎勵額度最高可達處罰金額的80%。首爾市還推出了垃圾分類監管體系,由警察、環衛工人等參與管理監管,并在小區垃圾投放處設置攝像頭。這對隨意亂扔垃圾的行為起到監督作用。垃圾分類逐漸變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劉 歌 馬 菲)
摘自《人民日報》
在孩子“吃”的事情上,日本家長和學校雙管齊下,對吃相要求很嚴。日本父母對孩子吃飯用餐的習慣,說得最多的話是“要吃得干凈漂亮”。譬如在吃魚時,孩子魚肉吃完之后,必須保持魚的骨架不走形,這才叫“干凈漂亮”。
醬湯是日本飲食中最常見的一種湯。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如果用調羹喝湯,或者單手喝湯,都會遭到長輩的批評,因為日本自古以來,喝湯必須用兩手捧著碗喝,里面的湯料,則可以用筷子夾著吃。在餐桌上絕對不能拿著筷子對別人說話,那是大不敬,也不能一手拿筷子,一手吃東西,那是大不雅。
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到初中,都實行學校午餐供應制度。這一制度既是為了保證孩子有足夠均衡的營養,也是日本社會培養孩子集體協作精神和良好飲食習慣的一種教育手段。
學生每天的午餐都是一個套餐,有各種各樣的小盤子,也有紙盒包裝的牛奶。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所有食物不能剩下,必須吃完。除非你身體不好,事先向老師說明。吃完之后,飯盒和菜碟都必須回歸原位,原來是怎樣的,最后也必須怎樣。學生將餐具端到洗碗池洗干凈,再根據要求分別放到不同的地方。牛奶盒必須拆開洗干凈后攤平,將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裝入不同的垃圾袋里,然后送到垃圾存放間。
學校午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全體學生躬腰手擦教室地板和走廊,把教室的里里外外打掃干凈,午餐活動才算結束。
(任萬杰)
摘自《中國婦女報》
在日本,為了讓人們更清楚什么是垃圾分類,每搬到一個小區,物業都會送給你一本厚厚的倒垃圾輔導手冊,圖文并茂,巨細無遺,僅注意事項就高達500 多條。比如:紙箱務必拆開,鋪放平整打捆;電線插頭務必和電器捆綁在一起;棍棒類的長度不能超過50 厘米;廚房垃圾需要瀝干水分用報紙包好;帶刺的或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并貼上標簽;用過的噴霧罐要扎一個孔以防出現爆炸;食用油需要用抹布擦干凈,且瓶口必須用報紙封住……
這就是日本人,既認真又較真。還有些細則簡直匪夷所思,比如:用過的信封因為有殘留的膠水,所以不能算廢紙;扔掉罐頭蓋前,要先把嵌進里面的橡膠皮墊拆下來;丟棄一輛自行車,必須附上一張紙條“這是我不要的”;襪子,僅一只屬可燃物,若有兩只且“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升級為“舊衣料”……
如果以上細節已經讓你抓狂,那么下面要說的對液體垃圾的處理,絕對讓你抓狂得直撓墻——在日本,吃完飯后,碗碟要先用廢報紙(放心,日本的油墨是大豆做的)擦干凈后再清洗,這樣能避免不易分解的油污流入下水道,同時也能減少化學洗滌劑的使用。日本的超市甚至還專門賣一種針對廚房油污的凝固劑,只需擠上一滴,油脂便凝成一塊琥珀。琥珀屬“可燃燒垃圾”,但丟之前要先用廢紙包成平角。

倒垃圾輔導手冊背后附贈的彩虹年歷
輔導手冊的背后,還附贈一個彩虹年歷——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類垃圾。如: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等。看上去井然有序,很講道理,但對于居民來說這便意味著周一吃的魚,直到周四才能吐骨頭,屆時還必須旋緊鬧鐘的發條——因為即便到了那天,也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很多社區規定早8 點之前扔垃圾,因為日本烏鴉多,會把垃圾袋啄破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幸錯過了時間,那就只能拿回家臭上一星期的輪回。
許多初到日本的留學生嫌麻煩,抱著僥幸的心理亂丟垃圾,卻不知道日本遍布著監察隊,全部由志愿者組成,他們的職責就是搜索違法的垃圾袋,再把不法垃圾送回主人家,并且提醒主人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投遞。碰上這種丟人的事,留學生甚至不能借口自己不懂日語,因為手冊上和小區的垃圾桶上都清清楚楚地印著日文、韓文和中文!每次搬家,中介和房東也會跟租客耐心而詳細地解釋垃圾分類大法,確定對方聽懂了且保證執行,這才放心地把鑰匙交出來,再深深地鞠上一躬,“那就拜托你啦”。日本很少有職業歧視,但如果你不會倒垃圾,破壞了公共衛生,就會被人翻白眼。一般留學生但凡有過一次被監察隊敲門的經歷,以后便再也不敢大意。畢竟垃圾事小,失體事大。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從居酒屋出來,老板在后面恭送,發現路邊一個女孩在哭,旁邊還有一只臊眉耷眼的秋田犬,做了錯事一般耷拉著腦袋。老板蹲下來問女孩為什么哭,女孩肩膀一抽一抽地說了些什么,老板掩口笑了,轉身從店里拿了一瓶水和一包紙。女孩見之,立馬破涕為笑,不停地鞠躬感謝。朋友告訴我原委:女孩的秋田犬拉肚子了,而她隨身攜帶的紙和水不夠清潔地面,所以就急得大哭——在日本,每一個遛狗的人出門必帶“四寶”:紙、水、夾子、塑料袋。這意味著:狗主人不能把便便撿起來就完事,還要把地面用水清潔干凈才算有功德。
雖然麻煩,但收獲亦是顯而易見的——初到日本的人都會驚訝城市的整潔,連雨天路面的積水都清澈見底,即便走路不小心把雨水濺到褲腿也不用擔心,天一放晴,它們便了無痕跡。一次,跟一位久居日本的中國朋友去購物,朋友看中一件簡潔的外套,又有些猶豫。一問才知,這個外套沒有口袋,出門不太方便——殊不知,日本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邊換鞋,一邊從兜里往外掏垃圾:車票、衛生紙、橘子皮、包裝袋、飲料瓶……林林總總,拉拉雜雜,再不厭其煩地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整理,然后合并同類項,最后對號入座丟進不同的垃圾袋。這套動作被朋友做得像系鞋帶一樣自然而流暢。
(蘇 陽)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荷蘭的每輛警車都至少裝備有兩只泰迪熊,這是荷蘭警方的一項強制規定。泰迪熊作為荷蘭警方應急響應工具包的一部分,赫然與警報器、GPS、滅火器、切割機、防彈背心、酒精控制裝置等裝備并列。要是上級檢查的時候在警車中找不到泰迪熊,當值警員往往面臨著記過和扣工資的嚴厲處罰。
在任何可能造成創傷的事件中,荷蘭將對兒童進行救助視作所有響應者的當務之急。荷蘭警察發現,泰迪熊能極大地幫助遭遇交通事故的兒童分散注意力。“當年幼的孩子發生危機時,處理起來更加困難,因為你沒辦法向他們解釋發生了什么。恐懼和困惑會使遭遇事故的兒童不知所措,他們需要的只是安慰和陪伴。”阿姆斯特丹警察局長赫爾曼·范·揚森說。

荷蘭警察和警車里的泰迪熊
10 歲的熊孩子皮特·德弗里斯在家里玩火把房子點著了。幸運的是,他和家人都沒有受傷。當警方發現男孩對此感到難過后,給了他一只泰迪。男孩很快破涕為笑,并表示今后再也不玩火了,還將把愛好換成收集毛絨玩具。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方法,可以讓遭遇創傷的兒童很快感覺良好。每次在現場發現有兒童的存在,警察就拿出泰迪熊,然后和孩子一起等待醫生前來提供醫療援助。
除了在危機時使用,泰迪熊還可以用來幫助孩子們了解警察是友好的,是為人們提供幫助的人。
受到警察的啟示,現在荷蘭許多救護車和消防車也開始配備泰迪熊,用于對應在事故中產生不適的人。
荷蘭人過著高質量的生活,在聯合國2019 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荷蘭全球排名第5。我猜想,警察使用泰迪熊為人們減輕壓力和提供支持,也是荷蘭人的幸福感在生活細節中的一種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