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劍
摘要:現代電子媒介使學生的閱讀內容更豐富,閱讀環境更開放,閱讀過程更注重互動。但電子媒介信息呈現方式的雜亂無序易使閱讀漫無目的,信息的碎片化易使學生陷入淺閱讀狀態。基于內容、范式與評價的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的構建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跨媒介閱讀;跨媒介閱讀體系;跨媒介閱讀素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相關訊息層出不窮,學生們已有的碎片化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也成為常態。對此,具備前瞻性的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的構建也成了當務之急。
一、跨媒介閱讀:基于現代電子媒介的優勢跨媒介閱讀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多種媒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圖書等)提供的信息資料,以正確的價值觀來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根據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與規律,進行跨媒介的分享與交流的過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融媒體運作模式的成熟,我們的跨媒介閱讀更多的是基于現代電子媒介的閱讀,即基于互聯網、電視、廣播等的閱讀。
基于現代電子媒介的跨媒介閱讀能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生活的聯系,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獲取不同電子媒介提供的信息的方法,以正確的價值觀對信息進行評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與規律,進行呈現與表達,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二、初中生跨媒介閱讀:基于發展的迫切需求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原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設置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中的第3個。之所以要構建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是出于以下幾點原因。
(一)跨媒介閱讀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和時代發展的特點
按照皮亞杰(JeanPiaget)關于個體智力發展年齡階段的劃分,初中階段(12-15歲)正是兒童“形式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迅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興趣廣“泛,思維活躍,看問題的深度、廣度都明顯增強,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都發展迅速。基于現代電子媒介的跨媒介閱讀由于閱讀過程中的交互性、閱讀環境的開放性、閱讀成本的低廉性等特點,備受成長中的初中生喜愛。穿梭于傳統紙質媒介閱讀和電子媒介閱讀的跨媒介閱讀,已經成為,初中生自覺運用且客觀存在的重要閱讀方式。據對我校3000名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95%的學生從小學就開始跨媒介閱讀;目前在閱讀必讀名著方面,99%的學生依舊是紙質閱讀;但在獲取新聞資訊以及查找資料方面,90%的學生是通過電子媒介。
(二)跨媒介閱讀需要獨立客觀理性的閱讀素養
作為一種閱讀方式,基于電子媒介的跨媒介閱讀彌補了傳統閱讀中查閱不便、信息有限、資源成本偏高等缺點,具有檢索方便快捷、閱讀內容豐富、閱讀環境開放、閱讀過程互動性強等優勢。但電子媒介信息呈現方式的雜亂無序易使閱讀漫無目的,信息的碎片化易使學生陷入淺閱讀狀態,這就需要學生辨識媒介立場,甄別信息真偽,判斷信息優劣,確定信息主次,理解信息內容。尚顯稚嫩的初中生群體顯然不易在自然的閱讀狀態下養成獨立、客觀、理性.的跨媒介閱讀素養。
三、構建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基于內容、范式與評價
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范式的探索和評價效能的提升這三個方面。構建體系時須遵循兩個原則:第一,“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我們要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應該整合豐富的語言材料,鍛煉學生在多樣的信息來源中去偽存真、辨識媒體立場的能力,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第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回歸真實的生活情境。“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指向學生的應用,減少理論說教,建構富有時代氣息和生活品位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的構建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完成跨媒介閱讀的硬件建設,即對傳統實體媒介閱讀平臺和新興虛擬媒介支持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是完成跨媒介閱讀的軟件建設,即探索跨媒介閱讀課程形態,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下面著重講述跨媒介閱讀課程形態的建設。
課程形態是指為實現特定教育目標,由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等各種要素形成的穩定的課程存在樣態。跨媒介閱讀課程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以統編《語文》教材中14個綜合性學習和12部必讀名著為基礎,融合多媒介閱讀資源,開發跨媒介閱讀的課程內容,采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元的測評方式對學生跨媒介閱讀素養和語文素養進行測評。
(一)開發跨媒介閱讀課程內容,建立校本資源庫
對身處網絡時代的學生來說,傳統紙質書刊不再是唯一選擇,浩如煙海的網絡閱讀資源令人眼花繚亂,跨媒介閱讀課程內容的開發對成長中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我們以統編《語文》教材中14個“綜合性學習”為基礎,開發跨媒介閱讀課程內容,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建立基于平臺支持的12本必讀名著;資源庫,為學生跨媒介閱讀提供優質的材料鏈接,幫助學生深入閱讀名著。
在課程實施時,我們也可以根據正在發生的時事、熱點問題開發更有時代氣息的跨媒介閱讀內容。因時、因事改變跨媒介閱讀內容,更符合跨媒介閱讀的本質。
(二)探索跨媒介閱讀教學范式,指導學生跨媒介閱讀
海量的閱讀資源容易讓成長中的初中生迷失方向,跨媒介閱讀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我們初步摸索出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兩類跨媒介閱讀教學范式。
目前,名著閱讀以紙媒為主,電子媒介作為輔助手段。我們的做法是:
(三)提升跨媒介閱讀的評價效能,引領學生正確地跨媒介閱讀
1.充分發揮診斷、反饋和激勵評價功能。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時事熱點的即興演講,以此來反饋、診斷學生是否擁有得體、大方的表達能力和縝密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閱讀任務。學生根據要求登錄“閱讀助手”,記錄自己的閱讀進度、閱讀時長,完成閱讀任務,撰寫閱讀心得。教師則通過“閱讀助手”中的“語文教師手機版”,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點擊“點評”按鈕,對每一個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星級評價,及時調整學生的跨媒介閱讀方向。這樣的及時反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測評指標的不斷提高也會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
2.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活動的評價方式。為鼓勵學生學習和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舉辦經典詩文朗誦活動,要求學生根據朗誦主題,選擇經典詩文和配樂進行朗誦。邀請同組語文教師擔任活動評委。學生朗誦后,評委可從媒介使用、情感飽滿、口齒清楚、聲情并茂、作品表現力等角度進行評價。與此同時,還可以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在網絡,上發的“彈幕”也可激勵學生,不斷提升學生跨媒介素養。
3.加強多元評價主體的互動交流形式。
在評價中,我們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力爭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反思。我們有時還會讓學生家長、社區人員、專業人員等適當參與評價活動。在課本劇表演時,可以邀請專業教師、學生家長、特長學生等參與評價。評委們依照課本劇表演的核心要素進行打分,評出“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獎項,同時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提高學生跨媒介閱讀的能力。
雖然,我們在跨媒介閱讀體系的構建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不少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對多元閱讀媒介進行深度融合,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我們今后將注重以下兩方面研究:
(1)深化研究。深度融合多元閱讀媒介,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跨媒介閱讀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何深度融合多元閱讀媒介,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將是我們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2)拓展研究。加強碎片化閱讀時間管理,提高跨媒介閱讀效率。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于一體的超文本,容易使學生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導致注意力渙散,閱讀效率難以提升。如何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引領學生管理好碎片化時間,實現閱讀的全過程管理,提高閱讀效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這也是我們今后研究的重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構建初中生跨媒介閱讀體系的實踐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