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要
隨著生物學學科素養培養的深入探究,南京市雨花臺區初中生物團隊基于教、學、評三個維度的課堂教學行為,創新提煉了課堂教學的三要素:精準教、多元學、顯性評。結合“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這一課,研究課標,挖掘教材,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精準教 多元學 顯性評
如何在初中課堂中落實對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的培養?近期,筆者所在的南京市雨花臺區初中生物團隊開展了基于“教”“學”“評”三個維,度的課堂教學行為改進,創新提煉了課堂教學的三要素:精準教、多元學、顯性評。筆者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一、精準定位理念和行為
“精準教”是指要準確定位教學理念與行為。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針對學情對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進行準確的分解。據此,筆者對教材及學生的學情進行了“精準”定位。
(一)分析教材學情。
教材方面?!叭祟惖钠鹪春瓦M化”是蘇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中的最后一節,屬于“生物圈中的人”這一主題。課標要求為: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之前,學生已經完成了對生命的誕生、生物進化的歷程和學說的學習,對生命誕生的過程、進化的原因、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等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為該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回歸到人類自身的起源和進化研究,聯系生活實際,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本節包括了“人類起源——人猿同祖觀點的形成”及“人類進化的歷程及特點”兩部分內容,層次鮮明清晰。本節內容的學習將有利于學生了解自身,樹立科學的人類進化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
學情方面。八年級學生在經過一年的學習后,對生物學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但科學思維能力,如分析與綜合的能力、歸納與演繹的能力等還有待提高。
(二)確定教學目標。
以“精準教”為基礎,依據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結合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關注學習的主體一學生的發展需求,筆者設定了立體、清晰、可檢測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1.學習目標:概述人類起源于古猿,概述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制作人類的進化過程示意圖;形成關于人類進化的科學的生命觀念。
2.重點:概述人類起源于古猿,概述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
3.難點:概述人類起源于古猿,形成關于人類進化的科學的生命觀念。
二、多元活動提升素養
“精準教”主要體現在備課階段,而“多元學”則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多元學”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多樣化,注重自學、互學、展學等多種學習活動的深度融合,將學校內外、學科內外、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融合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積極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
這節課,筆者以一段海洋中的低等生物進化到高等人類過程的動畫導入,吸引學生注意的同時,回顧了生物進化的四條規律,對本節內容進行過渡,啟發學生思考人類的進化歷程。
第一部分內容為了解人類的起源——人猿同祖觀點的提出及證明過程。筆者以教材中黑猩猩表情及動作的圖片啟發學生思考,將思路引至現代猿與現代人的聯系比較上。之后,科學史呈現——林奈、赫胥黎兩位科學家的觀點,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接著,兩個資料的呈現——以學生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并得出人猿同祖的觀點。這個過程既能體現之前學習中涉及的比較研究、化石證據等對研究生物進化過程的作用,又能體現生物研究的科學性,讓學生認同科學結論的得出需要證據。筆者將資料直接交給學生討論分析并交流,注重了自學、互學的深度融合(圖1)。
在第二部分——人類進化歷程的教學中,筆者主要設計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學生分組匯報課前搜集的關于四個進化歷程的資料。對于較為簡單清晰的學習內容,筆者放手讓學生課前查閱完成,將校內外、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融合到學習中,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積極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體現了“多元學”的理念。學生在查閱、搜集、歸納、展示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能力歸納與概括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綜合素養都得到了提升。第二個活動是在這節課的最后,在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后,制作“人類的進化過程”示意圖并展示。筆者提供了古猿和人類進化的四個歷程圖、現代人腦容量的變化、進化環境背景等彩色打印的資料,提前讓學生準備了剪刀、膠棒和熒光筆等工具,兩人一組,合作完成任務。
在活動中,學生分工配合完成,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在細節的處理上,學生也處理得很不錯。例如,提供的材料中有“古猿”和“現代人”,對這兩個貼圖的處理體現了學生對人類進化歷程的完整認識;又如,對腦容量的變化,學生在實際貼圖的過程中,因為頭部大小的區別不大,部分學生更細致深入地理解到,面部由凸到平、牙齒逐漸回縮等也是進化中的細節變化;再如,進化環境從森林向草原的過渡變化等。這個活動雖然耗時較長(約15至20分鐘),需要學生自己剪貼,但實踐證明,“粗糙”的資料有更好的開放性,“多一點放手”換來了學生的“多一點提升”,多幅優秀作品由此而誕生。
三、顯性評價定向矯正
“顯性評”是指凸顯評價對學習的導向與矯正功能。課堂教學關注基礎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每一個教學活動、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應有可見的學習反饋、理性分析和矯正措施,把顯性評價落到實處。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重要的內容階段呈現了可見的學習評價活動。例如,在了解了“人猿同祖”觀點,現代人與現代猿的共同祖先為“古猿”后,筆者呈現古猿生存圖片,讓學生利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古猿向現代人和現代猿兩個方向的進化。這個問題的設計既是對本節內容的學習,也是對之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靈活運用,筆者在學生回答中理性分析,及時糾正。又如,在學生了解人類進化的四個歷程后,筆者增加“小小考古專家”環節,判別“北京人”和“湯山人”的所屬階段,及時對學生關于四個階段特點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再如,在制作“人類的進化過程”示意圖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作品中出現了問題:將古猿黏貼在了草原,環境中,將古猿標注為“南方古猿”。對這些細節,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及時提醒,并啟發其他學生糾正,在師評和學生互評中,充分利用評價的導向作用。整節課把過程性評價貫穿始終,把顯性化評價落到實處。
板書設計上,筆者將本節課的兩項主要教學內容,即“人猿同祖”和“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貫穿成教學主線,并隨著教學的深入逐步呈現。板書的版面設計,上,與學生貼圖活動的版面相呼應,力求通過清晰的板書,促進學生的理解(圖2)。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在常態教學中是一節知識點較簡單的、不太出彩的課。經過對學科素養的深刻理解,對課標的深入研究,對教材的深度挖掘,筆者將“精準教、多元學、顯性評”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課堂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初中部)
本文系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探究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思維方法的實踐研究”(標號:L/2016/279)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