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巍
“改革”已是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效應對沖擊、實現經濟社會良性循環的關鍵詞。非常時期,改革的文章要從哪里做起?
唯有推動制度集成創新,來一場制度的供給側改革,在大風大浪中開啟發展新局面才不是一句空話。當前我們以制度力量激發潛在發展勢能,這力量不僅是建章立制,更意味著更有效、更多元的激勵——是的,制度供給,也可以是激勵手段。
宏大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的提綱挈領,具體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詳盡描畫,中央近期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已經揭示出制度供給激勵的根本價值:在需要危中尋機的時刻,制度可以出生產力;在需要凝聚共識的時刻,制度可以出向心力;在需要打破藩籬的時刻,制度可以出創造力。
制度供給激勵,不是疊床架屋、繁文縟節,而要更好地將制度的理性、規范性與基層實踐的活力、想象力銜接、融合起來。更重要的,要切實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章,讓制度的甘霖滴灌到基層的每一寸土壤,讓每一條規定與基層干部群眾的心愿相通、心志相印。
推動制度供給激勵,就要把“制度獲得感”帶給基層。為此,我們應該進一步打開改革的眼界,提升改革的境界,穩而且準地射出三支箭。三支箭的靶心,分別名為針對性、根本性、系統性。
在此非常時期,尤其要扎實推動各項制度改革向更具操作性、可行性方向靠攏,讓制度的初衷愿景與基層的“泥土氣”“煙火氣”發生化學反應。要瞄準硬骨頭,排查梳理改革任務完成情況,針對一些改革難度大、制度變革呼聲高的領域,率先著手,抓緊研究,深化細化。既要發揮好頂層設計的主引擎和路線圖作用,注重中觀制度、微觀制度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對標對表,又要在精準謀劃、精準實施上下足功夫;在落實改革方案中因地制宜,不搞“大幫哄”和“一刀切”,為制度的運行留出發揮余地與試錯空間,讓制度的宏觀動力與微觀活力不相沖突,制度的落實落細才能不打折扣。
創新制度供給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小打小鬧,不是機械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是換湯不換藥、雨過濕地皮,而是要在關鍵處著眼,在根基處發力。要敢于直面根本問題,要善于深入思考根本問題。更重要的,要能夠把根本問題的解法化解到基層的日用常行之中,在制度籌劃的藍圖中,多看到一點基層鮮活的風景,多集納一些基層肺腑的聲音。
今天我們要回應的大變局是復雜的。在此時推動制度供給激勵,我們不能不重視其系統性。打破部門壁壘,杜絕“九龍治水”,是制度供給變革的起點,只有時刻不忘制度規劃的整體性、協同性,我們才能期待制度供給成為新改革激勵的關鍵措施。
摘編自《半月談》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