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小沫是2008年四川的高考生,在距離高考還有25天的那天下午,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她所在的學校也受到很大破壞,在這場地震中葉小沫幸運地活了下來。回憶起當時的遭遇,她表示:“這么多年過去,我仍然沒法用第一人稱回憶那段時光。”
大地震發(fā)生前一個小時,葉小沫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解“三模”試題。突然,她感到右邊的玻璃在劇烈晃動,扭頭一看,銀白色的金屬窗框正在扭曲變形。晃動停止,教室里炸開鍋,大多數(shù)人一副懵了的表情。忽然有人喊“地震了!”講臺上的老師也明白過來:“跑!”得到老師的指令,葉小沫向門外跑去,加入奔跑的人流,涌向操場。
經(jīng)過主教學樓時,只見白色的東西“唰唰”往下掉,“啪嗒”砸在地上,原來是貼在外墻上的瓷磚。葉小沫小心地躲過瓷磚雨,向操場跑去。站在操場中間,她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安全了。突然,腳下的大地又一次強烈地震動。葉小沫站不穩(wěn),癱坐在地上。
“如果腳下的大地突然裂開……”葉小沫后怕不已,她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如此渴望活下去。
大地停止顫動后,大家陸陸續(xù)續(xù)聚到一起。最初的慌亂過去,有手機的同學開始給親人打電話。但手機的信號沒了,根本打不出去。葉小沫不甘心,借同學的電話打了家里的“小靈通”,打不通。
一個多小時過去,她慢慢平靜下來。只有25天就要高考了,不能浪費時間。于是她約了幾個同學,去教室取回書包,繼續(xù)背英語單詞。
不久后,哥哥騎著摩托車來接她回家。一路上,她看到的都是殘垣斷壁,鎮(zhèn)上一處倒塌的房子旁邊圍了一大群人,有幾個女人哭著喊著,旁邊是扶拉的人。這是一所小學,因為房子太老,學生太小,很多低年級的學生沒有跑出來。
晚飯后,看到電視里北川的震后畫面,葉小沫才知道自己經(jīng)歷了一場大災難,“那些沒回家的同學怎么樣了?什么時候復課呢?”
震后第三天,葉小沫接到班主任的電話,高三要復課了。臨走前,哥哥專門給了她一頂安全帽,讓她不管去教室還是宿舍都隨身帶著,“保住頭就保住命了。”
復課第一天,全國舉辦哀悼汶川地震遇難同胞儀式,教室里一片哀泣聲。
出于安全考慮,高三教室搬到臨時搭建的防震棚里。地板是鋪在泥地上的一層磚,下過雨后,水汽上冒,悶熱又潮濕。墻體由鐵管框架和竹編席子搭建而成,隔音效果并不好。最可怕的是余震。葉小沫每天睡前都在床頭放一個應急書包,包括水、干糧、手電筒、錢包和安全帽,當然還有最精華的復習資料,做好了隨時逃命的準備。
地震一周后,重災區(qū)延考一個月的消息傳來。葉小沫的心情有些復雜,喜的是多一個月的時間復習,悲的是這樣的日子還要延續(xù)一個月。
2008年7月3日,高考開始。在防震棚里,看到語文考卷上的作文題目“我想說的”時,葉小沫思緒萬千,關于地震后的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她含著淚寫完作文……
摘編自騰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