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德

住房公積金制度涉及個人、企業和政府,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步履維艱。
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再次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將“修訂《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改革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住房公積金制度要改革,而不是廢除,這為近段時間火爆的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廢之爭按下了暫停鍵。
從公積金制度確立以來,累計繳存金額從最初的百億元擴張到萬億元、十萬億元。“蛋糕”越大。改革難度就越大。“每個方案可能讓80%的人滿意,但是另外20%的人不買賬,事情很難辦,改革就卡在這里。”上海交通大學住房和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杰說。
如何讓城市新市民受益
住建部原副部長劉志峰在一次會議上提到,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需求群體錯配的問題。目前繳存住房公積金的,主要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國企員工,這些職工多數已解決住房問題。而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的私企職工、年輕職工和農民工等群體,很多都沒有納入制度覆蓋范圍。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看來,當下真正住房短缺的人是城市新市民——剛就業的年輕人,以及在城市間流動的農民工。數額巨大的專項住房儲蓄資金,對解決未來城市化中城市新市民的住房問題至關重要,住房公積金業務應從單一的發放個貸向租賃住房和保障房建設轉變。
據住建部調查,進城農村人口在城鎮購房比例不到1%,絕大部分居住在棚戶區、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居住條件惡劣。“很多新進城的農民,只要愿意而且有穩定的工作,個人也可以交納公積金。”汪利娜說,公積金管理部門也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是,在實際推行中,住房公積金制度卻仍難以將進城農民等群體覆蓋。
住建部住房公積金監管司司長張其光認為,這個群體規模巨大,僅靠財政投入難以支撐,需要農民工、就業單位和國家“三家抬”:將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個人繳存一部分,單位補助一部分,國家支持一部分,積累在城鎮購房首期付款,再由國家住房銀行提供低息貸款,后續還款用住房公積金支付。
著力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金融服務必不可少。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俏、張崢認為,要支持租賃住房,給予供給端金融服務,提供更多的優質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此外,住房公積金賬戶沉淀資金越來越多,如何讓賬面上的錢保值增值也成為焦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目前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款利息太低,“10年前10萬塊錢能買一套房子,活期存款存到30年,現在你能買得到么?不應該有這種低利率,老百姓的錢放在那是在貶值。”
屬地化行政管理的制度困境
住房公積金制度涉及個人、企業和政府,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步履維艱。
2018年,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4.59萬億元,繳存余額5.79萬億元,較1994年推行公積金制度時增長超過干倍。這么龐大的金額,與之相對應的管理機制并不健全。
張其光在1997年撰文介紹,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分設,借鑒新加坡公積金制度基本經驗,決策機構制定政策,執行機構負責具體的運營管理。執行機構必須是獨立的事業單位,不能歸口政府部門直接管理,否則將會受到部門利益的制約。
不過,他的設想并沒有成為現實。2002年,原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業司加掛住房公積金監督管理司牌子,具體承擔全國住房公積金監督管理工作。也是在這一年,《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訂通過。
汪利娜認為,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定位于事業單位,難以構建與公積金運營相適宜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風險約束機制。公積金屬地化管理,造成資金短缺與沉淀并存,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公積金繳存人與管理中心法律關系不清,導致公積金增值收益法律歸屬不清,分配不規范,侵害繳存人利益等。
金融的特征是資金的流動性和使用效率,但行政化管理屬地化,把資金給管死了,沒有形成體系,缺資金的地方和資金有結余地方無法互補,聯動機制難以建立起來。
為了打破這種條塊分割的現狀,住建部在2017年組織開發全國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平臺,使得異地提取公積金成為可能。不過,政策執行過程中,各地一度出臺措施增加異地提取難度,條塊割據問題難以化解。
去年,住建部等部門曾醞釀新的改革政策,最終也沒有出臺。陳杰說:“住房公積金,至少要像個金融的樣子,像社保也行,它都可以做到全國統籌。”
金融化改革如何設計
汪利娜在2008年提出的一個改革方案,是將公積金中心改組為政策性住房合作銀行,不過并沒有被采用。不少人認為,這個方案的時機還不成熟。當時還有一個重要方案,即將住房公積金與養老、醫療、失業一起并入大社保體系。2009年6月初,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曾經醞釀住房公積金新政,不過爭議太大,無果而終。
2010年,部分地方政府提出在保障房建設資金領域,引入住房公積金結余作為中長期建設貸款的支持,住房公積金修例隨之提上議事日程。
陳杰介紹,政府把部分住房公積金給保障房提供融資,當時是想展現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公益性和通過貸款來提高收益,后來,大家發現利用公積金發放貸款,監管風險比較大,就暫停了。陳杰提倡漸進式的改革,短期改革方案是打通企業年金和住房公積金,然后逐步轉型為政策性金融。
實際上,2011年到2014年間,住建部幾乎每年都提出修改《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多次表態年內完成草案稿修訂工作,不過均以爽約告終。2015年,住建部再次試圖修改法律法規。這一年,張其光撰文稱,我國設立國家住房銀行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行業主管部門相關領導的表態和言論,引發了各界高度關注,人們一度認為這是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改革方案。不過,條例最終只是微調,張其光的方案并沒有實施。
“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不一定是國家資本獨資,除各級政府外,金融機構、有實力的企業、公積金管理人和繳存人均可成為股東,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這是汪利娜退休前后提出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方案。對于近期的爭議,她依然認為這個方案有效,關鍵是如何落地。
摘編自《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