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王峰 夏剛



陜西城固處于全國柑橘分布的最北緣,溫度是柑橘生存、地理分布的首要限制因素。截止到目前,漢中已發展栽培柑橘面積達41.682萬畝,城固縣柑橘種植面積已達25.2萬畝。柑橘已成為城固縣農業種植的第一產業,也是漢中市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區,主要種植區域分布在秦嶺南麓淺丘陵及丘陵結合部的平川區域。
1 柑橘凍害發生區域觀察對比
筆者經查閱近年冬季氣象資料(以城固縣為例),對當地柑橘近年來遭受的5次凍害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丘陵地帶受地形特點影響,氣流相對較強,霜凍不易長時間留存;平川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傳統密植園區透風透氣性較差,不利于氣流交換,樹體長期被霜凍覆蓋,低溫反復發生且持續時間較長,極易造成大范圍凍害發生。以2016年凍害為例:調查品種基本為枳砧盛果期溫州蜜橘園,少量城固冰糖、南豐蜜橘、朱紅橘、椪柑等,在城固柑橘整體受凍極為嚴重的情況下,丘陵地帶相比平川遭受凍害較輕(圖1、圖2):丘陵坡地整體氣流較強,通風效果好,樹勢健壯。部分坡改梯栽植能不斷放出地熱,充分發揮“坡壁效應”,利于柑橘防寒抗凍,因而抗寒性較強,凍害級別為2~4級,凍害2級的多為陽坡;4級多為晚熟品種,因果實采摘晚,樹體沒有得到恢復,凍害相對嚴重(表1)。
平川園區中,空氣對流性能較差,霜凍長期停留,加之前些年過分注重了柑橘的“矮、密、早、豐”,且大部分橘農盲目追求產量,株行距大多采用1.5米×2米,甚至還有1米×2米的,造成樹大后通風透氣不良,病蟲滋生,連施肥都得貓著腰進行,受凍級別均在4~5級,大部分果園果樹整體凍死。采取“密改稀”的試驗示范園中,進行“隔行間伐”措施,株行距改為1.5米×4米,樹體冠幅、高度、樹勢明顯高于或強于相鄰未“密改稀”的同類園區,因而凍害程度明顯低于未進行“密改稀”的同類園區,凍害級別為3~4級。因平川柑橘園區通風透氣性差,抵御極端凍害能力弱,受多次極端低溫凍害損毀,果農在平川栽植柑橘的積極性不高,現保存面積大幅度減少。
2 起壟栽植試驗
在2016年遭受極端凍害無法保留的50畝損毀園內,其中47畝夏季采取機械抽槽寬0.8米、深0.5米,用生石灰、硫酸亞鐵對土壤進行殺菌消毒,冬季回填秸稈調整土壤結構,次年2月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對土壤殺菌處理,施入農家肥、油渣、有機肥增強土壤肥力,機械回填表土并起高0.8米、寬1.5米的壟,壟向順坡向與行向相同, 9—10月的早熟品種株行距為2.0米×2.5米,11—12月的中晚熟品種株行距為2.5米×3.0米,平地每隔5行加挖一條寬0.6米、深0.5米的排水溝引出平地積水(圖3、圖4)。3畝平地除未起壟外采取相同的技術措施,并于2017年3月中旬選2年生營養缽一級苗定點栽植,栽植時嫁接口高出地面5~10厘米,并采取高標準對幼苗進行疏除弱芽、覆草培土、追施肥水、防治病蟲等撫育管理措施。
3 試驗結果與分析
3.1 試驗結果
經過3年的栽植試驗,起壟栽培與未起壟栽培的柑橘園對比發現,起壟栽培有如下顯著的效應:
3.1.1 促進果園光氣流動 起壟可使土地表面積增加30%以上,從而增大了太陽光照射面積,有利于地溫提升,提高園內光熱量;同時增大了果樹與地霜的間隔距離,從而調節園內空氣流動,利于極端霜凍快速消除,有效減少了凍害發生。
3.1.2 促進柑橘根系生長和發育 經過起壟將土壤表面活土都集中到壟上,既提高了土壤透氣性,又增加了土層厚度和肥力,創造了深厚的土壤水、熱穩定層,使柑橘根系生長在透氣肥沃的活土中,為柑橘根系生長發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進而促進萌發更多的吸收根。在0~35厘米土層中,起壟栽培的柑橘根系十分發達,總根量較對照樹總根量增加20%以上。從而使根系營養充足,緩苗快,成形快,為柑橘優質豐產打下良好基礎。
3.1.3 促進樹體生長發育 起壟栽培柑橘樹比對照樹的干周增長量、新梢長度、樹冠有效容積依次分別增加26%、17%、31%。這表明起壟栽培柑橘樹的吸收根能吸收較多的養分和水分,從而有利于樹體生長發育。
3.1.4 防止積水澇害 柑橘是一種既喜水、又怕水,不耐缺氧的果樹,根系長時間浸泡會受到很大影響,出現腐根爛根,嚴重時會導致樹體死亡。在試驗中,有大量降雨時,雨水通過壟溝快速排出,從而減少澇害發生。
3.2 分析與建議
柑橘起壟栽植試驗表明,在15°以下的丘陵或平川園區采用起壟栽植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樹體的各項生長指標,提高地下水位,防止園區積水,從而使樹體更加健壯,因而是培養強健樹體、增強樹體抗寒性能的有效技術措施。目前,城固柑橘栽植大部分屬于坡面密植矮化園區,樹體成形后透光透氣差,病蟲滋生嚴重,不利于果農耕種勞作,而且抗凍害性能較弱。為有效促進當地的柑橘產業發展,筆者建議:在15°以下的丘陵地或平川柑橘園推廣起壟栽培;坡度超過15°的丘陵不宜采用起壟栽培,否則會導致雨季地表松散的土壤被沖刷到坡腳,加劇水土流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