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鵬
摘? 要:本文以大學生職業需求為視角,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以發展體商培育專項課程為主的評價標準,對大學生體商的培育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語言類專業、金融類專業、網絡傳播類專業的學生職業需求各部相同,因此,對其體商的培育也不相同;根據各類專業不同的體商培育目標,構建“1+1+1+1”四段式的體商課程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
關鍵詞:職業需求? 大學生? 教學模式? 體商培育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7(a)-0231-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oti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needs
LI Kunpeng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312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nee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otien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courses for busines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needs of language major, financial major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major are the same, so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physical quotient is not the sam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professional physical quotient, the aim of cultivation is to build a "1+1+1+1" four stage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Career needs;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model; Body quotient cultivation
隨著社會的告訴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標準的要求的背后是對人才職業能力的考驗。所謂職業能力是快速適應職業生涯發展變化的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大學生要想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必須具有勝任此項工作的體商,所謂體商指“身體的商數”(BQ),是個人對自身身體健康的安全認知和反應。本文以職業需求為視角,通過對大學生體商培育,彌補和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使高校人才的培養更注重未來的職業需求,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大學生職業需求導向下體商培育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搜索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體質健康網站以及查閱本校電子圖書館等方法梳理和總結國內外關于職業需求、體商、動商等目前的研究現狀并分析前人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明確本文的研究思路。
(2)專家訪談法:通過論文選題和體商概念的特殊性,對有關專家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專業特點、人才培養模式、授課內容和評價體系等,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研究基礎。
(3)邏輯分析法:通過對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大學生職業需求的特點進行進一步的歸納和整理,再通過職業特點建構體商課程和評價體系。
2? 研究結果
2.1 不同專業未來職業特征分析
2.1.1 語言類專業未來職業特征
語言類專業的學生以頻繁的社會交往或者文字翻譯為主要職業特征,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按照不同的場景和對象,用語言實現交際的功能,在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的站立或者坐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其次對自身情緒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方法。
2.1.2 金融類專業未來職業特征
金融類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職業中需要長時間站立走動或坐著,一般都是處于站立、行走、低頭的狀態,要具有注意力和高度的耐心,首先自身的思維和邏輯要清晰,其次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要敏感,并且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溫和的態度,
2.1.3 網絡傳播類專業未來職業特征
網絡傳播類專業一般需要坐著靠雙手來操作電腦或者其他機器,工作姿勢比較單一,長時間靜坐或者保持單一的身體姿態,需要長時間忍受心理和生理的極度疲勞,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動手、動腦等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2.2 構建不同職業特征的體商培養模式
2.2.1 課程設置
本科院校體育課程為144課時,根據教學目標,構建“1+1+1+1”四段式的體商課程教學模式,即2學年,4個學期體商培育課程,制定評價體系。
第一學期和第四學期為必修課,以行政班的形式集體授課,第二學期、第三學期為選項課,以選項班的形式集體授課,每學期36學時。
2.2.2 教學目標
經過訪問專家,體商培育目標將從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考慮。
運動參與目標:根據未來職業需求的職業標準,主要讓學生認知到自身體商的不足之處,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身未來職業需求的各項體育活動,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可行的個人崗位體商培育計劃。
心理健康目標:結合自身未來職業需求的情況,利用體育活動作為手段來改善自身心理狀態,克服職業心理障礙,提高職業適應能力;在合適的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社會適應目標:通過體商培育良好的職業需求能力,在處理社會關系方面能夠發揮自身學到的體商知識,能融入團隊,正確地處理同事間競爭與合作,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2.2.3 教學內容
根據“1+1+1+1”四段式的體商課程教學模式,即2學年,設置體商培育課程內容。
第一學期以發展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和身體適應能力為主要內容,將基本的身體素質融入到職業需求中。語言類對應相關專業為英語、德語、漢語言等專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是以發展學生有氧耐力和頭、頸、肩等肌肉耐力的練習為重點,體育教學效果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體和姿態;金融類對應相關專業為電子商務、投資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是以發展學生腰腹和下肢量以及有氧耐力的練習為重點,體育教學效果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儀表儀態;網絡傳播類對應相關專業為傳播學、新聞學、編輯出版學等專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以發展學生上肢和軀干肌肉力量、身體靈敏性練習為重,體育教學效果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坐姿和儀表儀態。
第二、三學期授課內容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發展體商培育為主的體育選項課程(基于自身職業需求)教學,語言類體育課程項目為健美操、乒乓球、體育舞蹈、瑜伽等,職業特征為在工作時身體兼有靜態坐姿、靜態站姿、走動等姿態,體商培育效果為走姿、坐姿正確優美,溝通交流時的面部表情和氣質友好和善;金融類體育課程項目田徑、輪滑、籃球、排球等,職業特征為長時間站立或坐著、活動范圍廣,活動以近、遠距離走動為主,體商培育效果為需要優美的坐姿、站姿、走姿禮儀,與客戶交流時保持微笑的面部禮儀;網絡傳播類體育課程項目籃球健美操、太極拳、排球等,職業特征為在整個工作期間身體的活動范圍小,工作過程中姿態比較單一,體商培育效果形象要求是坐姿正確、美觀。
第四學期以職業需求為輔助,以體商培育的素質拓展訓練為主要內容,素質擴展的課程是基于職業需求的實踐特點和體商培育選項課程技術技能要求的基礎上演變而來。語言類體育拓展項目空中斷橋、驛站傳書、盲人方陣等項目,體商心理素質培養注意力、交往溝通能力責、心理調節等能力;金融類體育拓展項目為銷售訓練、信任背摔、孤島求生等項目,體商心理素質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心理調節能力、交往溝通等能力;網絡傳播類體育拓展項目為信任背摔、電網、旋風跑等項目,體商心理素質培養抗疲勞能力、心理調節、細心、注意力等能力。
2.2.4 教學評價
基于“職業需求”為導向的體商培育課程體系的教學評價,本著“以人為本,立足過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評價理念,創建了以“職業需求”為導向體商培育教學評價體系。
第一學期評價體系以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職業特征的理論知識為重點,評價內容為職業特征的理論知識、身體素質的表現成績、與各自職業需求相關的體商知識。職業特征的理論知識包括各自職業的特點。身體素質的表現成績包括完成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試以及本科要求的大一授課內容;與各自職業需求有關的體商培育評價內容按三大類工作崗位姿態的體商需求進行考核,主要從自身對所學體商知識的掌握情況、與自身職業需求相關的體商培育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第二、三學期評價體系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發展體商培育專項課程為主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為職業特征的理論知識和體商培育選項課程的基本技術技能。職業特征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加深和提高對自身職業的認識,從理論層面掌握職業特點。體商培育選課項目從項目技能技術特點出發、項目體能體態要求以及項目的未來職業特征等方面進行考核。
第四學期教學評價體系以職業需求為輔助,以體商培育的素質拓展訓練為主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為職業需求的外延特點和體商培育拓展訓練。通過第一、第二和第三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自身的職業特征,并且對體商培育選項課程的技術技能有了充分的掌握,因此,本學期在前三學期的基礎上增加了體商培育的素質拓展訓練內容和考核。對體商素質拓展訓練是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體商培育的課程。在考核中以團隊的形式完成體商培育拓展課程,主要從完成過程中個人表現出來的溝通、合作等能力作為心理素質的評價標準,團隊的得分即為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得分。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語言類專業學生未來職業特征為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的站立或者坐立;金融類專業的學生未來職業特征為長時間站立走動或坐著,一般都是處于站立、行走、低頭的狀態;網絡傳播類專業未來職業特征一般需要坐著靠雙手來操作電腦或者其他機器,長期在辦公室工作,身體常處于靜坐狀態和長時間保持一個身體姿態。
(2)構建“1+1+1+1”四段式的體商課程教學模式,第一學期將學生基本的身體素質融入到職業需求中為主要內容;第二、三學期以發展學生職業需求為導向的體商培育選項課程;第四學期以職業需求為輔助,以體商培育的素質拓展訓練為主要內容,素質擴展的課程是基于職業需求的實踐特點和體商培育選項課程技術技能要求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3)第一學期評價體系以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職業特征的理論知識為重點,評價內容為;第二、三學期評價體系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發展體商培育專項課程為主的評價標準;第四學期教學評價體系以職業需求為輔助,以體商培育的素質拓展訓練為主的評價標準。
3.2 建議
(1)學校可通過課外、校外活動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法來實施體商培育,發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和關注。
(2)構建多功能的體商培育網絡平臺,學生根據自身職業需求在線學習體商培育內容,同時提供關于體商培育的健康信息與知識,為學生、學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創造機會。
參考文獻
[1] 楊宣旺.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培養模式構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125-126.
[2] 朱寒笑,周月媛.社會生態學視角下深圳市大學生體商現狀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
17(4):74-76.
[3] 王曉慧.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
2019.
[4] 陳方嬡.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內部保障體系完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5] 劉德磊.教育治理視域下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9.
[6] 王亞南.高職院校專業帶頭人能力模型構建及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
[7] 陸模興,王艷偉,王永偉.校園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體商素養培育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
32(22):64-66.
[8] 李春君,范金坪,王君,唐晶晶,舒鍵,辛顯營.基于足球訓練對大學生體商影響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
2019,38(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