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玉 許方捷 馬國輝
摘 要:面對日益增多的科研任務,項目研制周期越來越短,物資需求不斷增多,既要解決物資有無的問題,又要降低庫存,盤活物資。在面臨無可選軟件供方的情況下,本單位自主研發了物資系統,實現了多項目下物資的流動管理,提高了物資周轉率;實現了一鍵需求、配套,提高了物資需求申報效率;實現了物資暫估管理,提高了財務管理水平,為物資精細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工具支持。
1 引言
近年來,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航天型號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航天企業在同一時期承擔的項目型號任務數量急劇膨脹,對型號物資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解決物資的有無問題,還要提高物資配套的效率與效益。原有的物資系統無法支持多項目下物資配套管理業務,軟件研制方團隊已經解散,不再提供軟件升級服務。國內廠商的物資管理系統難以滿足航天物資管理的特點,需要定制開發,而且研發時間長、費用高,而物資管理迫切需要信息化工具。
針對上述問題,單位通過整合資源,集合優勢力量,專項攻破,采用全新的開發模式在6個月內完成物資系統的開發測試,物資系統在半年內上線運行。經過兩年來的應用,系統運行穩定,實現了與多個系統的集成,支撐本單位物資管理業務線上運行,實現了系統建設之初的四大目標:“高效申報需求,賬賬相符,帳實相符,設計-物資-生產數據同源”。
2 狠抓需求論證的關鍵
要保證信息化系統的順利實現,需求是關鍵,既不少做也不多做。少做,會影響項目既定功能的實現;多做,又會拖延上線,造成資源浪費。
2.1目標明確, 需求分析扎實
早在2017年就啟動需求分析,在主管機關牽頭下,組織會議29次,累計參加人數167人次,面向設計師、經濟師、計劃經理、財務人員、物資管理人員、工藝人員、電裝人員等各類用戶和相關方全方位收集問題,為需求分析提供翔實的問題清單。
2.2專項攻克重要問題
在信息化主管領導的帶領下,對“暫估業務、配套管理業務、物資選用”等3個重點業務專題討論,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分析,組會相關部門確認信息化解決方案,最終確定了暫估管理、配套管理等方案,推動了物資選用目錄、EDA知識庫的數據建設,為物資系統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開發基礎。
2.3兩化融合,群體創新
由業務部門物資處牽頭主持,物資業務人員、信息中心需求分析人員集同,對照收集上來的問題,采用“頭腦風暴”,盡可能的設想解決方案,逐一質疑、分析現實可行性的方法,對物資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完成24個業務流程的優化。
3 注重設計,研發模式創新
要保證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成功,核心是設計思路。好的設計能充分考慮到未來物資需求和技術發展方向,是系統穩定運行和功能升級的必要條件。
在研發之初,由技術部門信息中心組織開展方案設計,狠抓頂層設計,組織物資業務人員與信息中心研發人員一起進行業務推演,從各種維度進行提問,從以下設計指標對設計方案進行驗證:
1)業務數據的完整性、全面性;
2)業務全流程數據的一致性;
3)非順序流程下數據的穩定性、正確性;
4)業務流程中數據的狀態,是否會引發新的管理問題。
經過對24個業務流程進行正向推演、意外業務過程測試,驗證了數據結構的完整性、計算方法的正確性,最終確認了總體設計方案——8大基礎模塊、10大業務模塊。
總體方案確認完,離最終上線時間僅剩4個月,如果按照以往的開發速度,這是根本無法完成的目標。信息中心從人員組織結構入手,對研發模式進行改進:
1)設定技術總負責人,進行框架設計、模塊切割、接口定義;
2)模塊專人負責開發、單元測試;
此外,對開發計劃倒排,信息化主管領導組織雙周調度會,對計劃任務拉條掛賬,責任到個人,功能點進行日調度,日清日結;開發人員按照沖刺模式開展系統開發,每日工作時間不短于12個小時;
同時保證開發效率和研發質量:關鍵的業務模塊,雙崗開發,一人編碼,一人核查。并請物資業務人員進行集成測試,最終確保了系統如期上線。
4 艱苦奮斗,攻克數據遷移
新系統上線,必須要將老系統的數據完整地遷移過來,否則將面臨無米下炊的困境。面對新舊系統流程不一致,數據結構差異大,沒有廠商支持的現狀,信息中心技術研發人員與物資業務人員戮力同心,搭建測試環境,業務人員跑數據,研發人員抓數據,驗證數據結構,耗費2個月時間對原系統中578張表進行分析,完成關鍵表結構拓撲,吃透原系統的數據結構,最終實現了數據的完整遷移:
1)對原系統24種業務,共計51張業務表(每張表上百個屬性),逐一驗證屬性取值范圍、表之間關聯計算關系,治理出入庫、退庫等業務單據、及庫存等,共計627918條數據;
2)發現原系統重大邏輯設計問題3項,涉及121條業務單據,通過查找底單,逐一對數據進行修正;
3)翻閱紙質合同來補充暫估價格,對5634條入庫單據,11288條出庫單據進行逐一核對、清理。
4)建立4554條物資優選目錄,完成1585條EDA模型的制作以及與物資目錄對應;
為了趕進度,實現數據治理和數據遷移的緊密銜接,連續3天數據治理人員晚上通宵整理數據,數據遷移人員白天驗證數據。
5 取得的效果
系統將物資管理的最小單元由“單張單據”變為“單條物資”,在交互方式上“量體裁衣”,提高了物資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項目庫管理”不僅讓物資在項目間流動起來,提高了物資利用率,而且項目管理人員可以實時獲知所需物資的配套情況,便于開展計劃管理工作。
(二)“暫估”管理功能讓物資開支金額能及時記錄到財務相關帳中,提高財務管理能力;
(三)與EDA知識庫、生產管理系統集成,一方面讓設計師高效進行“一鍵申報需求、一鍵配套”操作,另一方面為精準裝機提供數據支持;
(四)財經系統集成,建立“財經-物資” 通道,為預算控制、成本歸集提供有效的工具支撐,讓相關部門的不同管理人員能實時看到“一致”數據,便于進行管理決策;
(五)不但支持物資順序業務的開展,也支持跨流程的回退,清晰記錄操作過程,讓物資業務過程可控、可追溯。
6 改進方向
1)加強變更管理
物資系統上線后,不同用戶對物資管理需求不一樣,會提出互相矛盾的需求,造成系統反復修改,耗費較多的人力。因此主管機關在系統研發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變更管理,強化變更控制。
2)系統整合,提升效率
物資系統功能點多,用戶類型多,不同用戶需要操作的功能點不一樣。而當前的系統是按照物資業務管理流程進行功能點分類,不熟悉的用戶在登錄后往往出現找不到想要做的操作按鈕。因此需要梳理用戶類型,量身打造各種類型用戶的操作臺面,簡化工作,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3)數據規范建設
最終研發的科研物資管理系統實現了物資數據的采集,但在應用中總是出現因為數據不規范造成的各種問題,甚至引發財務輔助余額表與項目余額表不一致的問題出現。因此,需要根據應用建立相關的數據管理規范,提升數據質量,才能更好地進行輔助決策。
7 結束語
通過科研物資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不僅實現了物資全鏈路管理、快速響應、滿足多項目物資需求的目標,實現了項目研制過程中物資數據的支持,使得各級人員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所需信息,提升了輔助決策能力;而且讓單位信息化技術部門通過大型軟件的研制,鍛煉了信息化隊伍,掌握了新的研發模式,為后續軟件研制積淀了堅實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