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云芳,高小嬌,羅振亮,朱世杰,曹峰
(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信息便利的同時,也使競爭日益激烈,且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也讓我們認識到健康安全問題的重要性,而數字化時代特色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長期熬夜、熱衷游戲、手機依賴、久坐、缺乏體育鍛煉等[1]。可見,人人皆應具備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這是未來人生的重要生存技能。大學是習得人生技能的重要階段,是人生真正獨立的起點,而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存在如精神狀態欠佳、適應能力減退、體力降低、反應能力差、免疫力低下等表現[2],尤其是非醫藥專業學生基本沒有與健康相關的課程,更缺乏健康管理意識。中醫學對人體生命有著獨特的認知,其中的中醫養生學對促進人體健康有極重要的價值。為增強大學生健康管理意識,提升中醫養生學觀念,我們對貴陽市花溪大學城不同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開展了中醫養生學講座。
隨機抽樣法,對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大學城多所高校(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醫科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輕工學院和貴州財經大學)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進行關于對中醫養生知識認知和接受度的問卷調查,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自愿參與調查,共收集調查問卷1100份,其中,大一學生的問卷有786份,大二學生314份,女生所占比例為67.94%,男生占32.06%。
1.2.1 研究工具
在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并咨詢相關研究方向專家的基礎上[3,4],設計《大學生對中醫養生學教育需求的調查問卷》,問卷主要涉及個人基礎健康信息和中醫養生學教育相關問題。包括健康評價、是否期望學習中醫養生學、對中醫養生文化掌握程度、獲取其知識的主動性、獲取渠道、期望的中醫養生學教學形式和學習內容等。
1.2.2 研究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應用問卷星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校學生會網絡平臺,對每個學校在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收集1100份問卷,剔除有漏填的無效問卷,最終有效問卷1098份,問卷有效率為99.8%。
1.2.3 統計分析
利用Excel2016和問卷星統計分析功能,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主要運用百分比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顯示,僅有12.5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十分健康,19.87%大學生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一般,而大學生亞健康情況較為嚴重,67.1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亞健康狀態,0.46%大學生患有先天性疾病。大學生調查問卷顯示,有運動習慣的僅占15%,偶爾鍛煉的占68%,每天使用手機上網時間和學習時間基本持平(網絡學習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分別占每天時間的41%和43%。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的主要癥狀有頭痛、神經衰弱、便秘等,發生率在20%~30%間,感到疲勞、視力下降者均達到56.18%。女生則以月經不調、痛經、畏寒多見。其中60.48%的大學生承認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但在對健康的關注度上,僅有13.48%的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15.12%的學生基本漠視自己的健康,大部分學生對自身健康關注不夠。在健康管理方便,78.87%的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缺乏有效管理。大學生整體健康狀況不佳,亞健康比例大,雖然知道生活習慣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但缺乏對自身健康的積極關注,疏于進行個人健康管理。
大學生在對健康養生知識的認識上,33.47%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47.82%的學生表示部分了解,18.71%的學生完全不了解養生知識。大學生中只有21.32%的學生接受過正規的健康知識教育課程,有67.4%的學生非常希望能學習中醫養生學知識,14.18%的學生覺得學不學都可以,18.42%的學生認為沒必要學習。而在對中醫的認知方面,了解中醫的僅占18%,不了解的學生占50.7%,31.3%的學生對中醫有少量了解。在主動獲取健康知識方面,12.13%的學生經常主動獲取健康相關知識,33.71%學生有多次主動獲取健康相關知識的經歷,40.56%的學生偶爾查閱健康知識,13.6%學生基本沒了解過健康相關知識,這與其個人和家人的健康需求正相關。大學生對健康知識的獲取渠道廣泛(多選),以網絡途徑獲取最為廣泛占76.32%,其次是查閱書籍、咨詢醫生和學校教育。由此可見,網絡信息化和智能手機普及,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獲取知識的便捷性,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也反映出人們對手機通訊的依賴,大學生也更傾向于網絡化學習(表1)。

表1 大學生主動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n=1098)
調查中顯示,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健康養生方面的知識有學習興趣,他們對健康養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夠系統深入,對中醫養生相對知之甚少,希望能夠通過一些教育途徑,系統學習中醫養生學知識,掌握一些養生和疾病防護知識。他們期望學習的中醫養生學教學內容(多選),77.69%的學生對大學生常見病的中醫防護最感興趣,73.04%的學生希望學校亞健康的中醫調理方法,68.57%的學生認為中醫日常保健和四時養生很重要,64.39%的學習希望能夠掌握一些常見疾病的緊急處理方法,47.36%的學生想學習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方法,43.17%的學生關注中醫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32.24%的學生想知道常見病的治療禁忌。每個人關注點不同,其對健康的需求多與自身或家人需要有關(表2)。而在網絡時代的今天,人們使用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信息,帶給學生更便利更豐富的新學習形式(多選),83.7%的大學生希望能夠通過專業的自媒體平臺獲取中醫養生學知識(表3),比如微信上公眾號的文章推送、知乎和間書上專業人士對一些問題的講解等,這部分傳播形式多樣,可以文字、圖片、漫畫、視頻等。75.5%的學生喜歡通過微課或慕課進行學習,而觀看傳統講座或教學視頻的學生有68.21%,選擇實體課堂和講座的僅有53.27%,主動看書的則只有42.08%,33.97%的學生會看電視健康養生欄目。從這部分調查可以發現,相比通過課堂和書籍獲取知識的傳統學習途徑,大學生們更希望在不受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自己通過網絡尋找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并且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形式。這也反應出課堂教育的一些缺點,課堂時間固定,不能靈活的安排學習時間,課堂形式內容按照教程和大綱制定,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實際需要,然而,網絡雖然帶來了便利,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學習效果監管效果不佳,學習內容設計不科學,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差等,調查結果中顯示出的這些問題在進行中醫養生學教學設計中,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表2 大學生對中醫養生學教育內容的需求情況(n=1098)

表3 大學生希望獲取中醫養生學知識的途徑(n=1098)
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大學生生活方式不僅影響大學期間的健康,更會延伸到成年、老年,影響一生,擁有健康身心才能收獲人生的成功。中醫養生在疾病防治、強身健體、優生優育、預后調理、運動康復等方面有巨大健康價值,值得在大學階段普及。大學期間的課余時間相對比較充裕,但能夠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并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學生卻在少數[5]。研究顯示,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年齡段的群體,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人群存在著缺乏體育鍛煉、飲食結構不合理、健康危害行為過多、而健康責任行為不足等問題[6],大學生不但容易受社會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影響,還存在著一些有學生特性的不良生活方式,如沉迷于網絡、盲目節食減肥、熬夜等[7]。調查還顯示,大學生不同的生活方式直接影響著他們對“是否經常生病”和“自感健康狀況”評價,說明有必要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進行體育鍛煉,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結構,消除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培養促進身心健康的良性行為,同時注重幫助學生發展健全的心理,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完善的人格,從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多維度上,促使大學生健康[8,9]。
現今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們認識到個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而身體免疫力的強弱,直接與日常習慣密切相關,可以說,養生是終生要事,天天養生才能持續健康。對大學生進行中醫養生文化教育,不但能指導學生順應“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進行鍛煉養生和規律作息;還能通過“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理論科普,培養他們對自身身體素質的檢測;而中醫情志調節理論則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健全的人格[10]。總之,通過開展中醫養生文化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多方面的和諧健康發展。
中醫養生學應作為大學生必修課,以學校課堂教育為主,結合網絡學習和課下實踐,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擴展并深化學習內容,積極開展專題討論,討論內容可以以常見病或家人慢性疾病防治為主,重點在于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由學生們自行完成學習目標,這樣能夠提高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積極學習的同時建立起正確的健康觀,這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按照大學生對新學習方式的青睞和對具體內容的需求,結合原有的教育經驗,大學生的中醫養生學教育應該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豐富教學內容、生動教學環節[11]。
大學生普及中醫養生文化教育,使這些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其未來人生有積極的影響,使其在珍愛健康的意識下,主動養生并影響其終生、惠及其家人,并使他們終生受益,這對實現全民健康有重要現實意義;對未來中醫藥文化的全民普及和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傳承也有著促進作用,能夠讓更多人真正了解中醫藥文化,甚至能夠吸引到更多熱愛傳統文化的民眾來學習中醫,極大地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