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黃梅縣人民醫院,湖北 黃梅)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 NEN)在我國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神經內分泌腫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且發病人數在逐年上升[1]。目前,胃鏡技術是治療g NEN最安全有效的一種方法,但由于g NEN的臨床癥狀不典型,這就會增加臨床診斷的難度,從而延誤患者最佳的治療時機[2]。為此,該項研究主要針對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隨機納入了我院40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開展了相關研究。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入我院治療的40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研究對象,男26例,女性14例。發病年齡在32~82歲,平均年齡57歲。首發癥狀:21例為腹痛、腹脹,3例表現為吞咽困難;5例為嘔吐;5例為無癥狀;其余6例為無典型首發癥狀。通過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報告表明:腫瘤位置集中在賁門、胃體、幽門,分別為12例、24例、4例。病理學分級:G1級NET5例;G2級NET6例;G3級29例,神經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與混合性神經內分 泌 癌 (mixed aden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分別為12例、11例。腫瘤直徑范圍與中位直徑分別為0.3~11cm, 3.6cm。其中,有19例患者被檢查出腫瘤遠處轉移。
1.2.1 病理學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為2010年WHO消化系統神經內分泌腫瘤分類標準,并由2名專業的病理醫師對診斷結果進行復核[3]。
1.2.2 治療方法
此次研究的40例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其中13例患者選擇內鏡下粘膜切除術,4例患者行局部切除術,19例患者選擇根治性手術。術后共出現5例并發癥,2例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瘺、腹腔積液與肺部感染各1例,手術均十分順利。術后,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穩定,并逐步恢復正常。在治療期間,有4例患者未選擇手術治療,1例腫瘤發生遠處轉移,3例患者因基礎疾病較多,選擇保守治療。患者出院一段時間后,我院對研究患者進行電話隨訪,獲取其生存資料,截止時間為2019年1月。
采用SPSS 22.0軟件對計量資料與技術資料實施統計學分析,分別用t與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患者生存曲線,應用log-rank對患者生存情況進行分析。利用Cox回歸模型開展多因素分析。檢驗水準a=0.05。
分析隨訪結果可知,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47月,1、3、5年的生存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由最初的88.2%下降至后續3年、5年52.5%、36.3%,詳細情況參考圖1。應用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的13例G1,G2期患者,只有1例死亡,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圖2。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影響g NEN預后的主要相關因素為腫瘤分級、腫瘤直徑、腫瘤位置、腫瘤類型、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NM分期及遠處轉移,P<0.05),見表1。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影響g NEN預后獨立因素為腫瘤分級、遠處轉移以及TNM分期,(P<0.05),見表2。

表1 40例手術 g NEN 患者單因素分析結果
據多年的臨床數據顯示,大部分g NEN患者均無明顯的首發癥狀,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臨床診斷的難度,提高誤診率[4]。在此次研究中,數據統計顯示有15.0%的g NEN患者沒有明顯的首發癥狀,其診斷結果是臨床上采用常規內鏡檢查而給出的。同時,TNM分期中III-IV期患者的檢出數量也相對較多,這進一步表明,g NEN的早期診斷情況并不樂觀。另外,由于g NEN腫瘤的起源不同,因此其生物學行為方面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努爾買買提·麥麥提吐爾遜,麥麥提艾力·圖爾蓀,張文斌在其研究報告中表明[5],男性g NEN的發病率要明顯高于女性,且年齡在60歲以上人群為g NEN的高發人群。此次研究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要顯著高于女性,這與其得出的結論相一致。針對g NEN的好發部位,關新紅,馬蘭英,吳莉等[6]在研究中指出,胃體為g NEN的常見病灶,該結論與本次研究中腫瘤位于胃體占60.0%的結果十分相近。而對于g NEN高發年齡段為50~60歲,中位年齡為58歲,受樣本數量的限制,目前還得不到明確的論證。
據相關統計數據資料顯示,我國g NEN的發病率在以每年7.3%的速度持續增長,這可能與當前胃鏡檢查與影像診斷技術快速發展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目前,我國臨床上用于診斷g NEN疾病的主要方法有三種,分別為內鏡活檢病理學、免疫組化檢測以及鏡下活檢病理學,其中涵蓋最大腺瘤活檢的是內鏡下取活檢。在診斷期間,突觸素與嗜鉻粒素A是測定神經內分泌腫瘤最為關鍵的指標,而細胞增殖活性是借助顯微鏡下Ki-67指數與核分裂像數目共同測定的[7]。該項研究中,患者在內鏡檢查時采取的是常規的取活檢,術后標本接受了常規的免疫組化檢查,腫瘤增殖活性也是通過Ki-67指數與核分裂像數目來進行確定的,這完全符合病理學診斷標準。另外需要檢查人員注意的是,針對直徑>1~2cm的NET G級患者,要對其實施超聲內檢查;同時,由于NET G2級患者的胃泌素瘤會分泌大量的激素,因此極易合并發生高胃泌素血癥,因此要選擇全身影像學檢查,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

圖1 全組患者生存曲線

圖2 選擇內鏡下切除術患者生存曲線

表2 胃神經內分泌瘤患者多因素分析結果
目前,治療g NEN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但手術方式的選擇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的腫瘤分級、腫瘤浸潤深度等臨床病理學特征來進行確定[8]。此次研究數據顯示,通過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13例G1、G2期患者中僅有1例死亡病例(P>0.05)。由此可知,直徑≤ 2cm的T1期神經內分泌瘤G1、G2級的患者選擇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相對安全有效[9]。針對部分已經發生遠處轉移的g NEN患者,由于其身體耐受性已經相對較差,因此要選擇保守治療,并采用順鉑(DDP)聯合依托泊苷(Etoposide)這一化療方法來盡可能的延長患者短期內的生存時間。除此之外,通過Cox多因素分析結果證明,影響g NEN預后獨立因素主要為腫瘤分級、TNM分期與遠處轉移。皮洪濤,劉毅的研究結果表明[10],I、II期的g NEN患者,其5年生存率高于III、IV期的g NEN患者。
綜上所述,由于g NEN在我國臨床上的發病數量還相對較少,因此其并無典型的臨床癥狀,這就會大大增加臨床診斷的難度。為此,臨床醫師要精準掌握g NEN的臨床病理學特征,以此來大大提升g NEN疾病的早期診斷準確性,科學指導后續治療工作的有序開展。